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3月18日,是農曆傳統的二月二,是民間稱為龍抬頭的日子。龍抬頭又被稱為"春耕節"、"農事節"、"春龍節",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在我們北方還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意思就是過了二月二,雨水開始增多,農民也開始張羅農事,開始一年一度的耕種,秋後梁谷滿倉。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二月二也是傳統節日“春節”中最後一個節日,俗話說,過了二月二,年才算過完。為了慶祝狗年春節的最後一個節日,朝陽的“光大領事館”邀請朝陽市各縣區的國家非遺項目來社區表演。那一個個精彩的絕活,寸蹺、獨杆、舞獅、霸王鞭、鑼鼓等節目,喜慶、歡快、熱鬧。觀眾大飽眼福。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三寸金蓮滿地跑】

三寸金蓮,是指封建社會女人的裹腳,很小,小到只有三寸大小。國家非遺項目寸蹺,就類似這種三寸金蓮。它是一種小小的高蹺,在離地三寸處有一個小小的踏板,蹺尖上還穿上小小的繡花鞋,以表示扭秧歌者是穿著三寸金蓮的婦女。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扭秧歌者站在踏板上,綁上綁腿,放下裙子將綁腿遮住,就好像穿上了一雙三寸高的高跟鞋。隨著鼓點踩動,扭起秧歌來,如小腳女人的腳步,細碎碎、輕飄飄的,看上去很美妙。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寸蹺是朝陽地區社火活動中的一種,是民族民間的舞蹈形式。它起源並活躍於朝陽縣木頭城子鎮西營子村,據史料考證,已有150多年之久。寸蹺的人物分上下兩角,上角即旦角、女角,腳踩寸蹺,頭戴花仙子,面綴翠珠子,著裙襖,手執彩扇。表演起來輕俏、靈巧、舒展,美輪美奐,甚是好看。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白鐵軍

下角即丑角、男角,傳統的打扮是頭帶氈帽上身穿喜鵲褂子,下穿紅彩褲,身上斜扎一件花披風,腳穿黑色布鞋,手持霸王鞭,扭動起來,霸王鞭變化多樣,乾淨利落,也煞是好看。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表演時,“寸蹺”秧歌的隊形變換為“四面鬥”、“八面風”、“卷白菜心、”“五股穿心”、“走十字”、“剪子股”等多種形式。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寸蹺的伴奏是用絲竹樂伴奏的,主要有笛子、板胡、二胡、四胡等。寸蹺的音樂曲牌主要有《柳青娘》、《句句雙》、《滿堂紅》等。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三米獨杆轎上扭秧歌】

“獨杆轎”是民間傳統藝術,起源於明末清初。以其獨特的意蘊和精彩的表演形式在於建平縣馬場鎮六合廣村得以傳承,並列入國家非遺項目。獨樹一幟的門類,被認為是“稀有藝術品種”。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白鐵軍

獨杆轎是利用槓桿的原理,由一根圓鐵棍和兩根鐵轎杆組成,“十”字型佈局,連接處用鐵鏈鉚釘固定,鉚接點為槓桿的中心點。短鐵棍為橫的抬杆,長鐵棍一端設有座位,上面坐著丑角,配合鑼鼓點做出各種有趣的表演。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獨杆轎表演班子分為四人抬、八人抬、十六人抬。但常見的為八人抬,也就是常說的八臺大轎。角色分別有;縣太爺、官夫人、衙役、丫鬟、抬轎轎伕、操縱轎杆者。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在利用獨杆轎進行表演時,縣令、夫人、嬤嬤等人邊走邊進行滑稽表演,抬轎者要不時地利用獨杆轎的槓桿原理在獨杆轎前後操縱著獨杆轎不斷升起落下,縣令、縣令夫人時而騰空一躍而起,跳到獨杆上跟著鼓點的節奏,上下扭動。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獨杆轎表演時前面要配有儀仗隊和樂隊,樂隊以民間嗩吶和敲打樂為主,穿著服飾皆為古裝,樂曲以歡樂明快為主。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霸王鞭·二喇嘛摔跤】

霸王鞭是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遼西朝陽縣北四家子鄉唐杖子村出現最小傳承人,有男孩也有女孩,最小的只有6歲。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舞者右手持鞭,左手拍,撥鞭的兩端,身隨鞭移,舞蹈時用霸王鞭圍繞身體的主要關節碰擊發出的響聲和由此引動上身的擰、擺和小腿的變化和雙腳的跳動,形成各式各樣的舞姿和動作,舞動過程中須擊打或碰擊地面、腳心、膝、胯、肩、肘、手掌部位。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白鐵軍

雙肩前後擺動,左右扭腰送胯,雙腳隨拍節上下顫動, 隨著舞步的起落,霸王鞭發出有節奏的、清脆悅耳的響聲。隨著聲音的起落,有“空翻”、“雙腿擊鞭”、“擊地鞭”、“腳擊鞭”、“背滾擊鞭”等表演形式。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二喇嘛摔跤,也是朝陽縣北四家子獨創的表演藝術。它的表演形式是一個演員手腳著地,兩隻手拿著一個小木棍,棍子的一端穿上鞋子。在表演的時候,演員穿上一個特製的有兩個假人上半身的衣服,手腳著地,腰部扭動,似兩個醉鬼在打架。十分有趣。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鑼鼓喧天的榆州鼓樂】

榆州鼓樂為遼西凌源市特有的表演項目。它表演形式新穎獨特,4名男鼓手鏗鏘有力的鼓聲震耳欲聾、氣勢磅礴、優美活潑,引領全隊隊員統一動作。由男女隊員共同參與表演,其中12名女樂手分為三組、邊打擊小鈸邊穿插變換隊形、有跳躍有對擊。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其餘男鼓手有挎鼓、有大鐃跟隨一起合奏,隊形變換如游龍飛舞,時有站立。表演時氣勢恢宏,震撼無比。咚咕隆咚,咚咕隆咚鏘,隨著兩句重複鼓點的戛然而止,50名鼓樂隊員振臂一呼,真是氣勢磅礴。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榆州鼓樂源於遠古皇宮或廟堂,傳說經戚繼光改編成為其部隊的軍樂,其講究韻律、給人予激昂奮進!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後流傳於民間。古老的鼓樂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榆州鼓樂更為上乘、其韻律精奇奧妙、雅俗共賞!幾百年來,流行民間演繹著民族快樂、幸福!2008年已錄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除了以上幾種表演絕活,舞龍表演、歡快的大秧歌也是異彩紛呈,美輪美奐,讓人目不暇接!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遼西社火現絕活 三寸金蓮滿場跑 三米獨杆上扭秧歌

攝影 慕容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