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寸金蓮”是傳統文化嗎?

抱歉,很多“傳統文化”,我都懶得保護!

文 \\ 羅巨浪


“三寸金蓮”是傳統文化嗎?

“三寸金蓮”在一些病態的人眼裡,也是“傳統文化”。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和一個朋友聊天,說起她老家近年來為了修居民安置房,拆了一個老房子。她憤憤不平:多少傳統文化都被毀了!

從她的描述來看,這個老房子不是什麼歷史知名建築,也沒有什麼建築學上的什麼價值,僅僅就是一個有點兒年頭的普通甚至簡陋的老房子而已。說老實話,我真沒從她的描述上,看出這個老房子有什麼“傳統文化”。

於是,我就說:“拆了就拆了吧,沒什麼大不了,修新房子要緊。”她更生氣:“老羅,我一直覺得你是個文化人,沒想到你對傳統文化是這個態度!”

哈哈,說對啦,我對所謂的很多“傳統文化”還真就是這個態度!抱歉,對很多“傳統文化”我還真懶得保護。

“三寸金蓮”是傳統文化嗎?

不是所有老房子都是“傳統文化”。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如果我們如果真有時間感和歷史感,就會承認消亡正是生命的一部分,我們必須尊重這種消亡。直說吧,那些有生命力的無須保護;而那些沒生命力的,死亡是必然和最好的歸宿。

在日本有句話是這樣說的:熊野松風白米飯,老頭老太才喜歡。《熊野》《松風》是日本傳統曲藝能樂中的兩個經典劇目,日本人認為它們像白米飯一樣吃不厭;可是,他們也不得不承認,只有老頭老太才會喜歡。是的,那些屬於過去時代的東西,不管你對它多麼充滿眷戀,但都得接受甚至尊重它的沒落和消亡。

“三寸金蓮”是傳統文化嗎?

日本能樂演出中使用的面具;帶著面具演出是能樂的特色。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正是因為如此,所以我對那些所謂"帶著時間痕跡的"老建築、老城區、老村落的消失絲毫不惋惜,乃至於頗為欣喜。雖然就個人審美情趣而言我更偏於古風,我家的傢俱是羅漢床、翹頭案、圈椅……我個人喜歡古風的東西,但如果全社會都動輒“保護傳統文化”,那是有病!我不會因為個人審美情趣,而自私地阻止該死亡者死亡該新生者新生。

"乃重修岳陽樓,刻唐賢今人詩賦於其上",從這個句子可知:范仲淹筆下的岳陽樓,於宋人而言亦不過新作的假古董而已,而且是居然敢於把“今人”對詩賦也可讀上去!要是叫今日的“傳統文化保護者”穿越到宋朝,穿越到當時岳陽樓去,估計會氣得要死:“什麼,你們這些沒文化的東西,居然厚著臉皮把你們的歪詩爛文刻到岳陽樓上!”然而,穿過歲月的風霜,宋朝的假古董岳陽樓,到後世也是也是“傳統文化”!

“三寸金蓮”是傳統文化嗎?

岳陽樓在歷史上多次重修;每次重修,說起來都是假古董,但到今日都是傳統文化。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另一個例子是貝聿銘在盧浮宮前修巴黎金字塔,被痛斥為破壞巴黎傳統;而今,幾十年過去,它卻成為經典建築。安知今日被文人們痛罵之奇異建築,如大褲衩、鳥巢、水立方之類,經歷時間之磨礪後,不與天壇、地壇同樣屹立在百年之後人們的驕傲之中?

當然,我並不是說:要把故宮也拆了——故宮當然要保護了;但是,也別把一個普普通通的老房子甚至茅廁當作故宮來頂禮膜拜!對一般之所謂“古蹟”或“傳統文化”之類,我只想歡呼:讓挖掘機的轟鳴來得更響亮些吧!

甚至“三寸金蓮”,在一些病態的人——比如某姓馮的作家——眼裡,那也是值得珍視的“傳統文化。”對此,我只能:呸!

“三寸金蓮”是傳統文化嗎?

曾經被痛罵破壞巴黎傳統文化的玻璃金字塔,如今卻被讚譽為與盧浮宮相得益彰。頭條免費正版圖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