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評價方先覺將軍,他在衡陽保衛戰中的選擇究竟是正確還是錯誤?

大不列顛的帝王


我認為是正確的 第一: 在這裡首先必須先明確一件事情,衡陽城淪陷,最根本的原因是第十軍作為一個整體,在長達47天的消耗戰之中已經失去了扭轉戰局的能力,無力阻止日軍佔領衡陽。 雖然有資料表明,衡陽城破時第十軍仍舊有至少一千多人的有生力量,但其分佈在衡陽的各個陣地上,通訊已經中斷,無法集結,即使能夠集結也已經無力將四面八方的日軍統統趕出衡陽城區。

而反觀日軍,光是火炮這一項,就幾乎調度了十一軍所有能抵達衡陽城周邊的火炮,根據日軍戰史記載,第三次總攻衡陽的火炮已經達到讓站在地上的士兵感覺到“天旋地轉”的程度,同時,隨著長沙方向日軍第58師團這一生力軍的加入,進攻衡陽的部隊與衡陽城內的第十軍光是人數差距就已經超過十倍,第二: 談一談方先覺選擇停戰所導致的結果。 方先覺與日軍的談判協定主要的兩點就是不得屠殺,收容和治療傷兵,對於傷兵的處理,各類資料並不統一,有說日軍當時幾乎處決了所有的傷兵,也有過傷兵被日軍治療並痊癒的記載,我們可以中肯一點去看待,這些問題可能都存在。

而根據葛先才所說,第十軍最後的倖存者約為三千人,可見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之下,停戰協定並沒有被百分百的執行。 方先覺此時的身份不僅僅是第十軍軍長,而是決定這一區域內所有人死活的決策人,在援軍無法趕來的情況下(如有人認為援軍能夠解圍一定是沒有了解過援軍的準確位置),他更應該做的就是保全活著的人的生命。 其實筆者認為後人有很多時候無法去替前人下蓋棺定論,特別是方先覺這樣的人,我們可以確定的是方先覺在被俘期間並沒有背叛行為,也沒有助紂為虐,也許方先覺自己也不會知道的事情是,他的名字在衡陽流傳了很長一段時間,直至今日仍是不少衡陽民眾心裡的一尊英雄雕像經久不衰。 在結尾,筆者說句心裡話,方先覺對得起國家,對得起部下,唯一對不起的就是他自己。


李三萬的三萬裡


我們生活在一個和平年代,是無法感同身受和深刻理解戰爭年代的殘酷與慘烈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黃埔系名將方先覺的形象也逐步接近真相,回到歷史現場,引發後世人的同情與理解,不再求全責備。日本為了確保衡陽戰役的勝利,打擊國軍的防衛決心,重兵壓境,瘋狂圍攻,兵力佔有極大優勢。

而方先覺部後援跟不上,情勢危急,處境堪憂,他給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致電,生出拼死到底的想法:

敵人今晨由北門突入以後,即在城內展開巷戰。我官兵傷亡殆盡,刻再已無兵可資堵擊,職等誓以一死報黨國,勉盡軍人天職,決不負鈞座平生作育至意。此電恐為最後一電,來生再見!

但是,戰爭實在是太慘烈了,構築的防禦工事已經不起作用,聯絡中斷,從而開始巷戰。

方先覺將軍最大的爭議,就是1944年8月衡陽保衛戰中接受了日本的勸降。在自殺未遂後,流血漂櫓,方先覺思想開始鬆動與悲觀,愛惜出生入死的子弟兵,並帶領第十軍傷兵同意停戰協議。投降之前,方先覺無奈地說:

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而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而是國家不要我們!

第十軍雖然號稱泰山軍,戰績彪炳,意志堅定,但也是血肉之軀,戰事緊張危險,在晚年方先覺提起停戰此事,依舊是感慨萬千,說出“功敗垂成,惟欠一死”的話。實際上,之後方先覺逃回重慶後,沒有被軍事法庭大處分,而是受到蔣介石的表彰,如英雄般被報道,蔣介石稱讚他:忠義表天地。

社會各界也紛紛發表言論:歡迎抗戰的靈魂歸來,認為方先覺無愧於國家。如著名報刊《大公報》就發表評論說:

拿衡陽做榜樣,每一個大城市都打四十七天,一個個地硬打,一處處地死拼,請問:日寇的命運還有幾個四十七天?

可見,當時國民政府高層對方先覺的選擇和處境沒有激烈地指摘,而更多是敬仰與同情,對衡陽之戰極為誇讚,激勵前線將士。

抗戰後崛起的著名媒體《救國日報》1944年12月20日發表社論,動情地說道:

方軍長因彈盡援絕,防無可防,始被敵人俘虜。這在方軍長及其部下,真百分之百盡了職分,不論對於國家,對於長官,對於國民,均無愧色。

但無論怎麼說,正面反面,方先覺由於生出投降之意,並付諸實踐,簽訂協議,難以成為一個完美的形象。總體來說,方先覺在決戰中功簣一虧,率部停戰,不免未競全功,是一個悲劇性人物,我們可以同情與理解,但也不合適拔高為民族英雄,走向之前評價的反面,步入極端化,這從軍人道義與職責上也不公平。

歷史傳訊社,基於共享理念下的歷史學人社區。我們立足於原創,書寫歷史,資鑑現實,努力建設為一個有情懷和質量的新傳播媒體。

歷史傳訊社


1944年,日本侵略者在太平洋戰場節節敗退,美軍佔領塞班島和關島,封鎖日本太平洋航線,對日本本土狂轟亂炸。大日本帝國深感自己滅亡為期不遠。

已經狗急跳牆的日本人,孤注一擲,決心從久無進展的中國戰場打開局面,打通從東北到越南的交通線,以確保東南亞的戰略物資能通過東北,再進入朝鮮與日本本土。同時摧毀中國南方的美國空軍基地,防止這些基地飛機轟炸日本本土。

日軍高度重視此次戰役,儲備大量戰略物資,總計投入50萬兵力,以求萬無一失。此次戰役史稱“豫湘桂會戰”。

戰爭開始,日軍勢如破竹,馬不停蹄攻佔鄭州、洛陽,兵峰直指長沙。

長沙這座英雄之城,曾三次在“長沙之虎”薛嶽帶領下打退日軍進攻,此戰卻僅4天就告失守。薛嶽嫡系部隊第4軍軍長張德能指揮失誤,放棄防守戰略要地嶽麓山,日軍得以居高臨下,對長沙城重炮猛攻。危機時刻,張德能又擅自棄城出逃,導致長沙迅速陷落。一週後,張德能即被下令處決。


高奏凱歌的5萬日軍兵臨重鎮衡陽,守衛衡陽的第10軍孤立無援,危如累卵。第10軍共計17000人,其中一半是新兵,武器裝備殘缺,形式讓人絕望。

英雄無畏的第10軍卻讓侵略者碰了一個大釘子。

軍長方先覺,下令炸燬湘江鐵橋,防止日軍向西方進攻,同時也斷了第10軍撤退的後路。方先覺要背水一戰了。

方先覺畢業於黃埔三期,是一個文武雙全的儒將。方先覺作戰勇猛,完全是靠戰功從底層士官升至將軍。在黃埔三期同學中,他第二位升為軍長,比他更早一步的是王耀武。

6月23日,戰爭開始,日軍第11軍軍長橫山勇,計劃3天拿下衡陽,然後長驅直入,進軍大西南,直接威脅重慶陪都。

日軍參加戰鬥的68師團,也參加了幾個月前的常德會戰,圍殲了方先覺派出增援的第10軍預10師。此次仇人相見,分外眼紅,戰鬥一開始就進入白熱化。

戰鬥了四天,日軍付出上千人傷亡代價,推進了200米。戰鬥第五天,第10軍就報了血仇。68師團長佐久間為人帶著所有68師團的最高級軍官,在陣地瞭望衡陽城時,第10軍的美製大炮齊發,這群侵略者惡貫滿盈,不死即傷,佐久間為人當場死亡。

衡陽城堅壁清野 堅守了47天,戰鬥之慘烈聞所未聞。衡陽城周圍的森林樹木被打斷,山峰被削平,雙方死亡的士兵來不及掩埋,整座衡陽城都散發著惡臭。日本人參與進攻兩師團大隊長所剩無幾,大部分由士官代理大隊長。雙方打到中途都已彈盡糧絕,日本人根本就沒有準備打這樣久的戰略儲備,以致不得不啃樹皮,日本侵略者在中國從來沒有如此狼狽。

騎虎難下的日軍再次派出10萬增援部隊。在增援出發的第二天,焦頭爛額的東條英機被迫下臺。

已經強弩之末的第10軍在堅守了40多天後仍未有一個士兵投降,但早已過了極限的第10軍將士孤立無援,再也不可能堅持了。何況又增加10萬新參戰的敵軍。


國民政府派遣增援的62軍與日軍40師團激戰,傷亡慘重,不得不退出戰鬥。

“硬仗將軍”王甲本的79軍拼命向衡陽靠攏,依然無法突破日軍防線。只有在外圍苦戰,以求減輕第10軍壓力。

另外參與救援的74軍、46軍和100軍,均被日軍擋在防線外。

8月6日,衡陽城失守,日軍攻進城內。8月7日,為了受傷的7000名戰士,試圖自殺被手下阻止的方先覺,接受日本人停戰協議,全軍將士嚎啕大哭。

衡陽保衛戰雖然失敗,日軍傷亡慘重,《日本戰史》記載,衡陽保衛戰後,日軍第11軍一次性補充兵源10萬人。中國軍隊犧牲1萬餘將士,傷7000餘人,日軍傷亡數在8萬5000人左右,中國軍隊實際上從未獲得過如此巨大戰果。

隨後主席在發表社論:“堅守衡陽的守軍是英勇的,衡陽人民付出了重大犧牲。”蔣介石也給予通電嘉獎。



後來第10軍將士全部逃回後方。而之前日本人為了勸降方先覺,炮製出一篇方先覺出任偽職的消息。方先覺百口難辨,後入評價他“惟欠一死”。這句評語也成方先覺一生心魔。

對於國家,方先覺也許不應該得到民族英雄式的讚揚。但他畢竟並未出賣國家利益,以他付出的代價,配得上一句真誠的感謝。

值得一提的是,第10軍這支英雄部隊,改編為整編第三師,後來歸隊的戰士也全部編入,師長趙錫田。在1946年9月定陶戰役中,被劉鄧大軍全殲。


滄海歷史春秋


先說答案:方先覺是真的主動投降日本,而且在政治上屬於變節份子。


方先覺投降日本這件事,不僅有日本方面的記載,還有當事人的回憶,可以說方先覺投降變節是確鑿無誤。


然而只是因為當時中美關係微妙,蔣介石為了所謂的“大局”,硬生生把方先覺投降變節給宣傳成力戰不屈了。


首先,目前無論是大陸還是臺灣的官方說法都是方先覺堅守衡陽,在城破之時企圖拔槍自殺被周圍將士攔住,萬般無奈才選擇了有條件投降。


2014年8月7日新民晚報上刊登一篇名為《衡陽保衛戰70週年祭:1.7萬餘中國軍人守城47天》

的文章裡就是這麼記述的。“方先覺拔槍自戕,被李綬光團長、王洪澤副官擊落手槍。之後,方先覺多次試圖自殺,均被衛士阻止。11時,衡陽全城被日軍佔領。”


然而根據日本方面史料記載,在8月7日傍晚,日軍“發現守軍陣地豎起白旗”,晚9點後,“守軍部隊就接連放下武器”,當晚,第十軍參謀長孫鳴玉與日方接洽停火事宜,8日晨,方先覺與日軍簽署了停火協議。


而參與了全過程的當事人,和第10軍一塊堅守衡陽的暫編54師師長饒少偉也印證了日方史料的正確,饒少偉回憶,8月7日傍晚,方先覺召集四個師長商討最後的行動方案。方說:“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而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而是國家不要我們!”爾後,方指示孫鳴玉擬出七項投降條件,大意:(1)要求保留第十軍建制;(2)要求日軍進城不殺害俘虜;(3)要求日軍對受傷官兵給以人道待遇;(4)要求日軍立即停火;(5)要求日軍派飛機送方先覺到南京見汪精衛

。另兩條饒已不能記憶。


8月8日,日軍接受方部投降,但拒絕其條件,方最終接受無條件投降。


另外,重慶方面,8月15日,當時的軍令部部長徐永昌在日記裡記載了逃出衡陽的樑子超團長(第10軍下轄569團團長)對於第10軍以及方先覺投降過程的講述,他表示方先覺確實向日軍提出了要“送往南京”的要求,而其他條件和饒少偉師長回憶的差不多。


饒少偉回憶錄寫於1949年以後,而徐永昌日記更是在臺灣出版,兩者不存在串通一說,也就是說方先覺確實向日軍提出要把自己送往南京。


而且在方先覺投降後,日本記者採訪了方先覺,方先覺在採訪過程中還對日本記者表達了與汪精衛減免的願望。


以前這則新聞通常作為日本誇耀戰功,汙衊勇士的無稽之談,但是結合饒少偉師長的回憶,日軍的史料以及徐永昌的日記,足以證明方先覺投降變節的事實。


力竭投降這無可厚非,我們也絕不苛求軍人一定要“壯烈殉國”,但是方先覺作為中國軍人,不要去住戰俘營,卻多次主動提出要去南京,要去見汪精衛,這就是變節,這是不能原諒的。



《歷史研究》2006年05期,作者:鄧野,原題為:蔣介石對方先覺投敵案的裁決


蘭臺


我原本是不想回答這個問題的,因為這個問題已經有很多創作者做出了非常好的回答,但是我在看到一位答者在回答和評論中對方先覺極盡辱罵的時候,我感覺我很有必要要站出來說一下方先覺將軍以及他在衡陽堅守47天后所做出的投降行為。

方先覺的衡陽保衛戰是中日戰爭史上最為亮眼的城防戰,在整整47天的時間裡,方先傑帶領著只有日軍1/6兵力的第十軍付出了鮮血以及生命打破了日本人三天攻下衡陽的狂妄之語,擊碎了日軍的所有信心,使衡陽成為了日本部隊最為頭疼的一塊鐵板。

日本人最後甚至出動了飛機,拿出了壓箱底的毒氣彈,但都一直無濟於事。

中日雙方對衡陽保衛戰以及方先覺的肯定

對於衡陽保衛戰,無論是中方還是日本人都是非常肯定其戰績的,雖然方先覺在最後向日本人投降了,但是當他脫逃的時候,他受到了整個國家的歡迎,國民黨方面給予了他英雄的稱號,重慶的百姓給予了他英雄的榮耀。

而日本人也給予了他非常積極的評價,這些評價並不是因為方先覺投靠日本人而受到的讚揚,這些評價起源於方先覺率領第十軍的英勇堅守所獲得的敬佩。

軍國時代的日本人非常看不起懦夫,如果方先覺一開始就向他們投降的話他們雖然會非常開心,但不會給方先傑作出太高的評價。


但是在方先覺用1.5萬傷亡換取他們日本人7萬多人傷亡的時候,他們的內心在仇恨方先覺的同時,對他產生的是一種油然的敬佩,以至於他們在《日本帝國陸軍最後決戰篇》中都表達了對方先覺和中國軍隊在衡陽保衛戰中的敬意。

危難關頭方先覺做出的選擇以及改變

方先覺在戰爭後之所以會選擇投降,其實並不是因為他自己貪生怕死,不是因為他顧及自己的私慾而忘了國家的大義。

如果方先覺貪生怕死的話,那他就不會這樣在衡陽準備被攻陷的時候第一時間選擇掏槍自殺了,在方先覺舉起手槍對著自己腦袋的時候,他根本沒有想到自己的生命,他有著每一箇中國傳統軍人大無畏的精神,在危急存亡的最後一刻,他想到的是葬身國家的大義、是自我成全名節的赴死。

只可惜,方先覺最後被自己的手下副官們奪下了槍,在這個時候方先覺的手下們完全罔顧了軍令大於天的規矩,他們不顧方先覺反對的沒收了他的槍,杜絕了他在戰場上了結生命的想法。

最後方先覺做出了激烈的思想鬥爭,手下的傷兵們讓他放棄了突圍的想法,也讓他放棄了了解自己生命的想法,他決定向日本人求和保存手下士兵的生命,這些士兵在衡陽的47天裡早已變得傷痕累累,他們成為了方先覺最大的牽掛,所以他才犧牲了自己的榮耀,決定向日本人求和。

網絡上對方先覺的無底線辱罵

不過雖然說是求和,但是本質是和投降差不多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方先覺誓死堅守後的投降而去毫無底線的辱罵他,我覺得這樣做法完全是沒有道理的。

我在寫這個問題前,看到有一個人是這樣辱罵方先覺的,此人是名人民教師,但是在他的身上卻並完全沒有一個人民教師所應該擁有的正常三觀,接下來我們貼圖來看看。

以上就是一位教師所說出的話,什麼叫打不過就跪在地上投降?

衡陽保衛戰可是日本軍事紀錄中日本戰損比唯一比中國還要高的戰役,日本部隊因為精良的武器和武士道悍不畏死的精神,所以戰鬥力普遍比很多中國軍隊要強大得多,往往在相同兵力下,日本人的一支軍隊是可以以一敵六中國的六支軍隊的。

而在第十軍1萬多人的抵擋下,日本人付出了什麼代價呢?

方先覺在抗日戰爭中的貢獻,以及人們無理由的責備

日本人在衡陽戰場上投入了五個師團的兵力,超過了10萬的日本部隊集結在了衡陽準備打通這條西南的生命線,這10萬人的日本部隊在衡陽保衛戰中出現了超過七成的傷亡。


如果他們不是在衡陽被牽制住了整整47天的話,以日本人對於中國部隊的戰鬥力來說,他們分散開絕對是能對超過五六十萬人數的中國部隊進行牽涉。

方先傑所作出的貢獻可以說得上是巨大無比,而對於方先覺部隊所做出的貢獻,蔣介石給出了肯定,他授予了堅守在衡陽的第十軍所有師長以上軍官青天白日勳章,青天白日勳章是所有國民黨軍官心中追求的最高榮耀,想獲得可謂困難之極,但在第十軍中卻一下子出現了數枚,可見第十軍在衡陽的貢獻有多麼巨大了。

而我們上面的這位教師,卻說出了這樣非常可笑的言論來否認方先覺的貢獻,在他的眼中方先覺是一個與汪精衛齊頭並列的民族敗類,是一個和汪精衛五十步笑百步的可笑漢奸。

我也並不是誰的粉,只是在看到這個非常三觀不正的言論時,有感而發產生出了一股憤怒,大家想想這樣的人還是一位教書育人的教師時,就可想而知有多麼可怕了,誠然,如果方先覺有他所說這麼自私的話,那他絕對就不會選擇投降了,他自私的話就會為了自己的榮耀孤身進入黃泉路中,而不去會去顧手下們的生死存亡了。


所以說我覺得方先覺在衡陽保衛戰中的選擇是無可謂對錯的,因為如果說是正確的話,他畢竟也是向日本人投降了,這是不爭的事實,如果說是錯誤的話,他在衡陽保衛戰中為整個國家所作出的貢獻同樣是無法忽略的,他在作出選擇時對手下抗日戰士們生命的珍惜也是令人感到敬佩的,在我看來,方先覺的行為做法雖然有著萬般的爭論,但是他的為人卻是不容得我們侮辱的,面對這樣對抗戰有著巨大貢獻的人,我們應當保持我們後人應有的敬意,而不是無底線的辱罵!


孤客生


提到方先覺將軍,抗日戰場上最悲情的英雄,夜狼覺得他和西漢的名將李陵非常相似。

李陵是大漢名將李廣之孫,有其祖之勇,後來李陵率五千驍騎深入大漠,與數部於自己兵力的匈奴主力決戰,最後幾乎打光了人馬後被迫投降了匈奴人,漢武帝得知其降匈的消息後殺了李陵全家,朝堂上下,只有司馬遷一個人出來為李陵鳴不平,卻因此下獄,受到宮刑。

方覺先幾乎可以說是為抗戰而生的軍人,雖然他也是黃埔系(三期生),但不屬於蔣的嫡系,官運也一直欠佳,直到1932年淞滬抗戰爆時方僅任第10師第30旅第59團第1營營長,1935年全面抗戰爆發,方升任第3師補充團團長。

十二年抗戰,方先覺從一名營長升到了軍長,就是能打仗,不怕死,拼出來的,他所率部經歷了從淞滬會戰、徐州會戰、三次長沙會戰幾乎國民黨所有正面戰場上的與日重大戰役。尤其在第三次長沙保衛戰中,方先覺的預第10師苦守長沙,成為長沙保衛戰的最關鍵棋子,方先覺獲寶鼎勳章,同時升任第10軍軍長。

而1944年日軍發動的長衡會戰中,方先覺率第10軍上演了抗戰史上最悲情熱血的衡陽保衛戰。

之前由於第三戰區的戰略失誤,讓日軍之前三次受到重創的長沙僅僅在兩天就丟了,而方先覺的第10軍負責守衡陽,以1.7萬人的兵力面對日軍四個師團近九萬人的圍攻,堅守衡陽47天(第三戰區最初的最高目標也就是15天),讓日軍付出了1.9萬人的傷亡,而第10軍也基本全軍打完。

衡陽保衛戰後來被稱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其慘烈之程度為抗戰史上之最。

但最後方先覺卻像李陵一樣,在彈盡糧絕後選擇了投降。

後人時人評價方先覺,有人都說他功虧一簣惟欠一死,而方軍長最初也是報著以身成仁的心態迎接最後的命運,衡陽被日軍攻陷前,方先覺向蔣介石發出最後電報:“本日,衡陽守軍向蔣介石發電,日軍已突入城內,已無兵力阻擋,來生再見”。

後來方先覺曾拔槍自殺,被副官所阻,殉國未成。

最後在日軍承諾不殺第10軍近7000傷員後,方先覺放棄自殺,選擇投降。

選擇投降,無論是為自己,或是為第10軍尚在衡陽的數千傷員,無論什麼樣的理由,都無法讓人強加責怪。也無法簡單的以對錯來判斷。

畢竟對第十軍來說,他們不負這個國家。說好的堅守衡陽半月,說好的援軍即至,是這個“國家”有負於他們,是那些自私惜命,心懷鬼胎的“友軍”有負於他們。

不過相對於李陵,方先覺的命運還算略好,投降日軍後,他只求一死,拒絕接受日軍方面的治療,一米八幾的大漢僅剩一百斤不到奄奄一息,後來戴笠派軍統人員趁日軍看守忽略將其救回重慶。

而第10軍傷愈的將士後來也沒有提轉槍口面向同胞,大都從日軍處逃散歸隊。

而重慶方面也正面肯定了他和第十軍在衡陽的戰績,第十軍最後的投降之舉迫於無奈,和抗戰期間那些變節叛國的漢奸性質大為不同。

方先覺隨後也被蔣介石授予了青天白日勳章。這是對方先覺十二年抗戰功績的最大肯定。

但最後投敵之舉,卻成為他人生之最痛,其後,他一直被閒置高職低就,1949年去了臺灣,晚景窮困慘談,於1983年病逝於臺北。

對方先覺的人生評價,夜狼覺得用辛棄疾那首《賀新郎》中的一句來概括最為準確:

將軍百戰聲名裂。向河梁、回頭萬里,故人長絕

抗戰最慘烈的兩大保衛戰常德保衛戰和衡陽保衛戰的主將方先覺和餘程萬戰後的命運都十分坎坷悲情,身前世後他們都沒有得到應該獲得的掌聲和榮譽以及尊敬,不禁令人虛籲。

國人都欠他們一個道歉。

答疑人:今日頭條年度歷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編夜狼嘯西風


夜狼文史工作室


功敗垂成,唯欠一死,這是很多人對於方先覺投降行為的看法,但是他的投降究竟是為了他自己嗎?

其實不然,方先覺是黃埔三期畢業生,從經歷來看,從北伐到中原大戰,從長城抗戰再到全面抗戰爆發,他都是一員虎將,尤其在長城抗戰期間便多次負傷,一度堅守不退,可謂是生死對於他來說早已置之度外。所以我認為,方先覺首先是不怕死的,但是他的命運在1944年徹底的發生了反轉。



在抗戰進入末期,日軍做了最後的一次垂死掙扎,制定了“一號方案”,結果國軍大敗,此便是豫湘桂大潰退,而方先覺在這場戰役中卻上演了極其悲劇但又鐵骨錚錚的一幕。日軍第十一軍在司令官橫山勇的率領下進犯衡陽,而時任第十軍軍長的方先覺率領全軍一萬七千多人展開了衡陽保衛戰,沒想到的是,這樣本來按計劃僅僅堅守十天就有援軍來助的軍隊卻陷入了鏖戰,與日軍十萬之眾激戰四十七天,最終國軍將領方先覺選擇了投降,這是為什麼呢?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或許這場戰役方先覺以死報國,力戰不退,以絕對之大無畏氣魄捍衛土地,那麼註定會青史留名。但他的選擇卻是為了數萬士兵的生命,他承受了很大的壓力,他也沒有在乎榮譽,他只是犧牲了自己的榮譽換回了數萬傷兵的生命,這種精神乃至氣魄,也絕非一般人所擁有。



對於一個打了幾十年仗的將軍來說,殺身成仁簡單,但做為一軍之主帥,他要為那些守衛國土而重傷的士兵負責,也許死守確實流芳千古,但那些傷兵確實是無辜的,他們盡了守土禦敵之責任,但由於各種因素,他們成為了孤軍。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方先覺活著反而比死更難,至少對於他來說是這樣的,但他依然是義無反顧的選擇了“苟且”,接受了日軍的投降主張。

直至今日,對他的選擇依然有很多人不得夠釋懷,確實,他死的話絕對算是中國抗戰史上一個鼎鼎大名的英雄,歷史上又有了一個“完美”的英雄,但是那些為守衛衡陽而負傷的一萬無辜士兵呢?讓他們去做孤魂野鬼?所以他的選擇是正確的,他的生是為了更多的人活著。我是略懂一二的四少,感謝您的關注和點贊!


歷史之絕唱


“戰死沙場,馬革裹屍”軍人的熱血染紅了慘烈的戰爭,名垂青史。但戰鬥還未結束,強虜還未被趕出家園,如為死而死,那未酬的壯志何人可以實現?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逐漸失利,失去了制空權和制海權,根據當時的日本國內的經濟狀況與工業條件,要恢復海上交通與空中優勢,已無可能。唯一的希望就是以陸軍的優勢力量打通一條大陸交通線,連貫日本本土和被佔領國。而奪取平漢、湘桂兩條鐵路線是能否貫通大陸交通線的關鍵。為此,日軍制定了“一號作戰”計劃,這是日軍發動最大一次野戰攻勢,其中第二步是攻佔長沙和衡陽。

從1944年5月27日到6月18日,短短20天,長沙失守,大西南的第一道門戶豁然洞開,日軍的刺刀直指衡陽。衡陽,是進入桂、川、滇、黔的門戶,是打開湘、粵兩省陸路交通的鑰匙。

第10軍,長期駐守湖南,曾是廣州北伐軍的一支。俄式裝備,百分之九十五的幹部為黃埔軍校畢業生,在當時100個軍中,屬於戰鬥力較強的。參加過3次長沙會戰,在常德會戰時,有非常出色的表現。此次守城,蔣介石給方先覺的命令是堅守10天到2周時間。

5月31日,固守衡陽的命令正式下達。第10軍官兵花費20天的時間,在衡陽城郊構築了大要塞式的綜合陣地,日本戰史曾專門作評述說:“此種偉大的防禦工事,實為中日戰爭以來所初見。”這些防禦工事在後來的戰爭中為堅守47天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1944年6月22日,日軍飛機首度飛至衡陽上空,開始狂轟爛炸,衡陽守衛戰正式打響。

衡陽守衛部隊中,有隔膜,第10軍戰鬥力最強的第3師師長周慶祥,不滿方先覺被任命為軍長,曾告過刁狀。有阻礙,年前說好的美式裝備被軍委會配給外圍戰場的其他軍。從昆明領到12門的美式七五山炮,路上多次遇到截留,最後花費3個月的時間,營長張作祥才得以於6月25日帶著半個營6門炮2000發炮彈進入戰火紛飛的衡陽城。

可在戰鬥打響後,種種不利因素沒有帶來任何負面影響,守軍共約1萬8千餘人,傷亡達1萬5千人,殉國者6千有餘。在和日軍反覆爭奪的陣地上,往往是戰至最後一人,打光最後一發子彈。

日軍前兩次的全面進攻都沒能敲開衡陽的大門,雙方兩次進入相持階段,但缺醫少藥,糧食匱乏,彈藥告罄,兵員無法得到補充,日軍在增援到來後,發動的第三次進攻最終攻破了衡陽城。

衡陽城房屋本不高大堅固,經多日轟炸,早成一片瓦礫,無法進行巷戰。8月8日,衡陽失守,方先覺率參謀長及五位少將師長髮送出中外皆知的最後一電。欲自殺殉國被救後,因為傷員太多無法帶走,所以拒絕突圍。不懼死,但渴望生,於是升白旗與日軍進行談判。

方先覺將軍帶領第10軍在孤城衡陽堅守47個晝夜,創造了抗戰中堅守時間最長、日軍死傷最多的輝煌戰例。以不到兩萬人守衡陽一座孤城,使日軍投入5個師團、1個旅團和1個重炮部隊,遲滯日軍進攻的步伐。對比之後36小時被拿下的桂林,以及日軍從柳州到獨角山縱橫千里,如入無人之境。為什麼要去苛責放下武器的第10軍,決定放下武器的方先覺將軍。

千古艱難為一死,但總要死得其所。苦守47天,說好3日就到的援軍在幾個3日後,依舊是讓大家望穿秋水,在衡陽城郊騷擾日軍。

沒有彈藥,沒有糧食,更無險可以據守,城破時幾千倖存的軍人傷員該當如何?打日本,也要先活下去啊。如果方先覺舉槍自殺身亡,他手下的5位師長既是獨活將來也會無立足之地,天塌下來要個高的頂著,此時的軍長就是那個高的。

第10軍官兵用自己的血戰而揚名國內外,日軍對他們是不想放,不能用,不敢殺,也沒有精力看管,最後,是大家接二連三地逃走。被羈押3個多月後,方先覺被戴笠安排人救回重慶。為堵天下人悠悠之口,不讓日軍借刀殺人之計得逞,蔣介石沒有重用但嘉獎脫險歸來的第10軍眾將。

作為軍人,方先覺將軍盡職盡責地完成了守城命令;作為軍長,他沒有丟下傷員自己逃跑,也沒有讓自己的部下作無謂的犧牲。他的選擇沒有錯誤,犧牲的只是自己的名譽,但讓那麼多追隨他的人都看到後來的黎明。


今安在的文史情緣


方先覺的選擇是錯誤的,直接原因是日軍攻城炮火過於猛烈,第十軍軍部與各師各團的聯絡全部中斷,方先覺無法掌握所部還有多少兵力可以繼續作戰,甚至以為所剩無幾了。

由此方先覺產生第二個誤判,即衡陽城破後,第十軍近7000名傷兵勢必將面臨日軍屠殺,而援軍又遲遲不至,作為軍長,他有義務保全部下的生命,最終在堅持抵抗47天后,選擇與攻城日軍談判停戰,當第十軍官兵放下武器紛紛走出殘垣斷壁時,方先覺才發現還有數千可戰之兵,遂追悔莫及。



其實方軍長先覺曾經於8月7日試圖舉槍自殺,被副官王澤洪及時發現阻止。次日第十軍被日軍改編為“先和軍”出城整理,日軍68師團以藥品不足為由拒絕救治第十軍負傷官兵,因疼痛難忍自殺者大有人在,儘管在放下武器前曾經與幾位師長統一過意見,方先覺仍然不肯原諒自己。

方先覺赴臺後因為“投降”的汙點一直被同僚攻訐,他辨無可辨,一生痛苦。他常說自己最大的遺憾,就是當年沒死在衡陽。1968年退役前,在蔣介石面前抱膝大哭,可見這段歷史對他的傷害之大,後來乾脆落髮為僧。



黃埔三期的方先覺從預十師師長到第十軍軍長,以善守成為抗日名將,第三次長沙保衛戰第十軍李玉堂部作為“天爐戰”的“爐底”死守長沙城,師長方先覺即功不可沒,為長沙大捷立下汗馬功勞;升為“泰山軍”第十軍軍長後,又死抗橫山勇47天,超額完成蔣介石命守10到15天的命令,斃傷日軍4萬餘人,功在民族。

遺憾的是,方先覺在之前救援常德的戰役中,因薛嶽越級指揮第十軍190師而鬧翻,既沒有完成拯救第74軍57師的任務,又見疑於薛嶽,終釀成衡陽被圍時國軍各部逤巡不前,以致功虧一簣,抱憾終生。

方先覺將軍,抗日殺敵,難掩名將之身,卻是個悲劇人物。


度度狼gg


方先覺,抗日愛國將領。

其曾就讀黃埔軍校,相繼參加過北伐、熱河抗戰、中原大戰、臺兒莊會戰、長沙會戰等。在他率領下所部與日浴血奮戰,方先覺更是身先士卒曾多次負傷。衡陽會戰一戰成名。這一戰役,中國抗戰史稱為豫湘桂會戰。

衡陽保衛戰,即衡陽會戰。

1944年,衡陽會戰爆發。它是中國抗戰史上敵我雙方傷亡最多、中國軍隊正面交戰時間最長的城市攻防戰,被譽為“東方的莫斯科保衛戰”。方先覺將軍率領的國軍以少戰多重創日寇,但終日寇慘勝告終。

日寇為了打通陸上作戰的生命線,1944年下達了“一號作戰”命令。豫湘桂大會戰初期,配有戰車師團的15萬日寇,在河南平原以數百輛戰車裝甲車和重炮橫掃國軍28萬人。日本第5航空軍出動2700架次飛機,7倍優勢壓倒了只有400架次出動的中美空軍,掌握制空權。方先覺將軍所部是前身是“黃埔教導團”,號稱“泰斗軍”最精銳的第10軍。但實際衡陽保衛戰前,方所部實際兵力只有17600人,但其中含通訊、工程等非戰鬥人員3000餘人。第10軍實際僅僅有1.5個師的實力。會戰前,方先覺接到的命令是“堅守衡陽城10至15天”。

1944年6月,日寇投入了四個主力師團和第5航空軍約9萬餘人,敵我兵力在5.3:1的巨大差距下衡陽會戰拉開了序幕。

23日凌晨,日寇直撲衡陽,雙方激戰到27日,衡陽外圍陣地全部淪陷,陣地守軍包括伙伕無一逃跑,全部犧牲。28日日寇在飛機重炮掩護下,又開始衝鋒並且無恥的使用的毒氣彈。但仍被守軍挫敗,在日寇補充期間,守軍果斷炸燬多個大橋,以緩鋒芒。

7月11日,日寇得了大量野炮大隊的補充開始第二次大規模進攻,次日敵120聯隊聯隊長被擊斃。直到20日,日寇68師團、116師團以傷亡8000餘人、陣亡聯隊長一名、大隊長6名、幾乎所有中隊長的情況下僅僅攻佔了衡陽第一線陣地。日寇第二次進攻依舊慘敗。同樣中國軍隊也傷亡近4000餘人,淪陷陣地無不戰至最後一人。

衡陽久攻不下,已經引起日寇大本營和天皇震怒,後續58師團、13師團馳援,並對衡陽展開第三次總攻。但此時守軍傷者已經過8000千,有生力量和彈藥炮彈基本已經消耗殆盡。連伙伕等非戰鬥兵種已經上了前線,衡陽淪陷只是遲早問題。方先覺因傷者過多不願拋棄袍澤拒絕部下突圍的建議。

8月8日,衡陽市區淪陷,守軍向蔣介石發電“日軍已突入城內,已無兵力阻擋,來生再見”

夜間,方先覺與敵談判,日寇拒絕了他的條件(要求保留第10軍建制;要求日軍進城不殺害俘虜;要求日軍對受傷官兵給以人道待遇;要求日軍立即停火;要求日軍派飛機送方先覺到南京見汪精衛)最後無條件投降。1萬餘人放下武器(其中8、9成為傷員)歷時47日的衡陽保衛戰落下帷幕。

衡陽戰事後,日軍因第十軍的忠勇,果守約定,未因洩憤而屠殺已降官兵。並將第十軍改名”先和軍”,仍以方為軍長,各級軍官依然為舊部。之後,第十軍主要將領陸續逃脫。方先覺也在軍統安排下,坐飛機逃回重慶。

可以說,衡陽會戰是中國戰場上最慘烈的一戰。用日方的話來說,“中國軍隊根本是拿手榴彈當刺刀在使用”,會戰中日寇付出了6萬餘人、一名旅團長少將陣亡的情況下才逼近衡陽市區。而且雙方激戰期間,由於日寇各地戰事依然不順,東條英機的軍人政府垮臺。日本方面為維護“皇軍”戰無不勝的神話,對真相多有隱瞞,致使日本國內很多人不知道衡陽這個地方。

“衡陽淪陷,非戰之罪”。

會戰期間第10軍沒有得到一兵一卒增援,僅有少量空軍空投補給。如此在數倍敵軍且全方面劣勢情況下,斬殺數倍於己方的日寇,堅守孤城47天,而且戰後日寇更是多數部隊休整數月,極大打擊了日軍戰役目標進度,不得不說是一個奇蹟。以著名“南京保衛戰”為例,中國守軍16萬,日寇5萬,堅守一週便放棄,日軍展開慘無人道南京大屠殺。差別無非信念如此。

援軍為什麼不來?蔣介石多次電令79軍、62軍火速支援,後更有抗日鐵軍74軍和64軍馳援。外圍援軍本來也是經長沙會戰等戰鬥馳援而來,日軍更是有圍城打援計劃。8月上旬,衡陽外圍,已有66468名中國士兵陣亡,俘虜27447名,連同傷病中國軍隊損失了226400人,實際上參戰的45箇中國師。我認為援軍也已經竭盡全力。但也有言論援兵珍惜羽翼雷聲大雨點小,但同為袍澤,抗擊外敵,戰事已到如此地步,我相信他們也已盡力。

衡陽淪陷第二日,援軍部隊已打到衫橋,與衡陽近在咫尺。或許方先覺再堅持一日多許,戰事可能是另一個結果,只是造化弄人。

“不是我們對不起國家,是國家對不起我們。不是我們不要國家,是國家不要我們。”不知道方先覺是在什麼心情下說出此話投降,無數後人評價方先覺一生“只欠一死”。

但是我認為戰事已到那種地步,全軍鏖戰47日,8成多傷員完全喪失營養品、藥物。剩下可以戰鬥的人員也早已身心俱疲。世界上任何一支部隊到達這樣的戰損比也已經早已喪失了戰鬥力。方先覺可以自殺以保全忠節,但剩下近萬人的袍澤怎麼辦?等待著日軍接下來的屠殺?若拒絕投降,軍令如山,這些熱血官兵必然會發起最後的抵抗,結局唯有一死。可以說投降給了這些浴血奮戰的袍澤一個生的機會。

方先覺在保全自己忠節名望和袍澤性命之間選擇了後者。

無論如何,方先覺將軍功績就在那,不容抹殺。至於真相如何,或許只有當事人所知悉。

千古青史,自有評判。

以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