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談談生命的兩種活法

端午節,談談生命的兩種活法

端午節,是紀念屈原的日子。屈原是愛國致死的人,他自喻香草美人,卻遇君王不淑——他說,"忠何罪以遇罰兮,亦非餘心之所志"。意思大約是:為什麼我衷心耿耿,還被懲罰,這是我所想不通的。

可是,如果事事都講道理,都能想通,那麼就不是人生。

不合情理卻一再發生的事,大約就是命。命該如此,就不要再去問為什麼了,就豁達一些,就看開一些,就歡喜一些——接受命的不講道理,然後儘量讓自己開心地過下去——生命中還有那麼多美麗,比如說涉江而過,芙蓉千朵;比如說芳草萋萋,明月萬里; 比如說孩子的笑,善良人的溫暖。

屈原終未想通,未能安時處順,投了汨羅江——他若活著,至少能留下更多浪漫瑰麗的詩文!

端午節,談談生命的兩種活法

且不如學學蘇軾的活法,他在詩中寫道:“風中楊花雖未定,雨中荷葉終不溼”。

天什麼時候下雨,從無道理可講,這便是是命。但是荷葉終是滴水不沾,伸展自如,依然碧玉盤般的美麗。

不把心混進命裡去,就像荷葉不讓雨水將自己淹沒,是蘇軾的智慧——他也經歷過那麼多磨難艱辛,卻依然活得灑脫、快意!

他大塊吃著東坡肉;

在赤壁看明月耀天地;

在西湖修蘇堤,如今依然楊柳依依;

在海南觀蒼穹高遠,碧海無垠,為其留下“天涯海角”的美名;

還有那麼醇濃的與妻妾的深情;

他痛、他苦、他無數次傷別離,

但他的每一次貶抑都成就心靈的崛起!

端午節,談談生命的兩種活法

生命大約有兩種活法,與苦難一起沉淪,或者在艱辛中現出光明。

端午總讓人想起屈原,

隨之想起蘇軾。

他們都曾恩仇快意,歷經人世艱辛,留下千古傳誦的詩句。

可是,顯然,

可蘇軾的活法更讓人心儀!

若在逆境中,請你學習蘇軾,“雨中荷葉終不溼”!

雖然難,慢修行!

端午節,談談生命的兩種活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