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去年申花沒奪冠,就好了……

如果去年申花沒奪冠,就好了……

去年11月26日晚,如果最後站上領獎臺的是上港,而不是申花,那申花也許會引進更好的球員,申花可能會制定出更詳細的5年規劃,德國隊可能不會這麼慘,而今天,天堂也許不會多了2個小朋友。

午休時分,一則社會新聞居然取代了世界盃,爬上了上海各大版面的頭條,各種令人毛骨悚然的視頻在網絡上傳播,特別是為人父母的,相信整個下午都不會太好。

2個美好的家庭,毀在了一個懦弱無能的人手裡,特別的是,還是個外來“無功”人員。來了沒一個月,就受不起挫折,經不住歷練。

在上海,很多人排外,這當然不是我們這裡獨有的特色,全世界各地都是這樣,地域的、國家的、人種的、民族的、信仰的……而其根本原因,無非就是擠壓了本地人的生存空間,降低了本地人的生活水平。當然了,這不是全是外地人的責任,本地人更是無奈。

現如今,我生活的圈子,經常接觸的人,絕對外地人多過本地人,他們同樣為家人、為自己、為未來在打拼,我們可以很融洽的相處,他們的不容易看在眼裡,而絕大多數他們無論在生活還是學習亦或是工作中的戰鬥力,確實強於我們本地人。而且說實在的,生活習慣性格特點上確有不同,但基本都屬於正常範疇,畢竟申花球迷裡,也有大把大把看不慣我的。支持一個球隊的、來自同一個地方的尚如此,更何況是從小生活環境完全不同的群體。

而在這些“高級”外地人進來之前,大批大批的低勞動成本的外地人首先抵達上海,開始在各行各業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為上海的基礎城市建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他們巨大的生活習慣上的差異,隨著他們的數量激增,房價被哄抬,工作機會被壓縮,生活成本的上升而被我們放大,被我們特別關注。就像中國人去很多國外,那些所謂的不講文明的行為,也多是外國人眼裡的異類。

而我們的城市的定位,我們城市的管理,我們城市的宣傳,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我們國家,用一件事去填另一個坑,又造成了新的坑這種事情太常見了。在大量引入外來人口的同時,城市的規劃、配套設施都沒有及時的跟上,都是產生問題之後,再滯後回應,一個坑看似被填上,新的坑又孕育而生。

就這樣,越來越難以落根的外地人,越來越難以立足的本地人。這個矛盾的城市,誰過的都不好,誰都埋怨著對方。住房、醫療、甚至溫飽問題,人們無時無刻的在為這些事情發愁,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好的教育資源集中在有錢人手裡,好的越來越好,差的,註定很難翻身。

如果去年申花沒奪冠,就好了……

我以前就說過,那些所謂沒有外地人就沒有現在的上海的說法,不恰當。沒有外地人來,低勞動成本的活,本地人自然會像以前一樣有人從事,城市也許沒有現在繁榮,但幸福指數,絕對不一定比現在差。而如果沒有外地人,更好的機會,更好的平臺,更好的高端資源自然不會如現在這麼聚集,我們驕傲的文明程度、時尚的眼界等等自然也會落好多檔次。哪種好,那種壞,真的沒有絕對,只求一個平衡點,這不是本地人能決定的,更不是外地人的錯。

現如今上海的生活成本越來越高,城市也再嚴格控制著戶口本的數量,這就是我之前說的,為了填坑,總是出現新坑。戶口本之外,依然有許多不知情況的人,瘋狂的往裡擠,是不是可以通過宣傳,通過更合理的政策,讓那些原本可以家過得更好的人,不要幻想著那些比想象中殘酷千倍的“美好”。

排外已經不是一個合適的手段了,甚至在高端資源上,有能力、有拼勁的外地人,已經漸漸開始可以掌握這個城市。這和幾十年前一樣,因為戰亂的原因,一大批外地人來到了上海,生根發芽,成為了現在在市區的“上海人”,而更多的本地居民,則被稱作了“本地人”。而噹噹時的外地人變成了上海人,他們的子女,又走上牴觸外地人的行列。不久的將來,現在辛苦落戶的新上海人們,他們的子女,再漸漸適應了相對安逸的生活後,依然會加入到排外的行列中,反反覆覆,問題只會越發嚴重。

我們需要更多的包容,因為“仇恨”只會造成更多的矛盾,已經更多的不安定因素。當然也少不了這座城市自己的努力,給有能力有拼勁的外來者提供留下的機會,給那些還沒來的或剛剛來的人知道,留下來並非單靠吃苦耐勞就行。

希望生活在這座城市的,無論本地人外地人能夠越來越好,也歡迎申花球迷這個大家庭中,越來越多有同樣信仰的外來人的加入。也同樣希望上海這座城市能夠越來越健康,讓合適的人開心的為城市服務,不合適的人也能坦然接受。如果申花不奪冠能挽回今天的悲劇,我想很多人也會願意的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