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看這本書,陸陸續續寫了幾篇讀後感了,這是第三篇,也是終篇。

讀前面大部分時,心中多是激憤難平,為這些男文人、女文人的風流韻事所憤恨,所惱怒。愛人看到我如此作態,莫名其妙:為這些人置氣有什麼用啊,而且這書中的也未必是真的。我回道:人家有必要作偽嗎,這些人早已作古,也沒什麼政治勢力,即使潑髒水又能達到什麼目的?再說我只是為這些不忠的人感到生氣,管它是誰。遂無言。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好在,這本書的編者還是有一定良心的,在最後的幾篇中記錄了幾對白頭偕老的佳偶,讓人心意略平:32歲的楊步偉(女)與29歲的趙元任(男),恩恩愛愛60多年;22歲的葉聖陶與23歲的胡墨林,風雨相伴共同生活了41年;29歲的冰心與28歲的吳文藻,56歲不離不棄,患難與共;32歲的巴金與18歲蕭珊戀愛長達8年,婚後28年蕭珊故去,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臥室,巴金逝世後兩人的骨灰摻和在一起,永遠不分離;周培源和王蒂澂(cheng二聲);楊憲益和戴乃迭;何思源和何宜文;吳晗和袁震;錢鍾書與楊絳。都是婚姻的楷模。

錢鍾書先生曾說過:1、我見她之前,從未想過要結婚;2、我娶了她幾十年,從未後悔娶她;3、也從未想要別的女人。身為女人,是羨慕有這樣的丈夫的。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全書讀完想說的有兩點:

一、鴻雁傳書

縱觀整個民國時期,時局動盪,硝煙四起,多少百姓家破人亡,顛沛流離,不知所蹤。通訊的不便,戀愛時期的男男女女便靠著鴻雁傳書來表達愛意,從而衍出生多少美麗的詩句,造就多少作家與詩人。例如:

冰心:躲開相思,披上裘兒,走上明人靜的屋子,小徑裡明月相窺,枯枝,在雪地上,又縱橫地寫遍了相思。

胡適朋友生女特賦詩:重上湖樓看晚霞,湖山依舊正繁華。去年湖上人都健,添得新枝姐妹花。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即使在改革開放初期,通訊也不是太便利的,電話座機一個村也沒幾戶有。手機也是2000年以後才逐漸普及。作為80後,那時候情竇初開的我們,就靠著寫日記和寄化名信來表達自己小小的情誼。

忽然想起自己在少年時期也曾收到過三封情書,都是寄到了家裡,沒有署名,地址也不熟悉,不知那人是誰。懷著好奇心回了信,開玩笑說他字不好。後來再寄過來就端正了很多,當時收到打開後開心極了,有這麼一個人如此在乎你的感受,會按你說的去做,太奇妙了。不過這事後來被父母知曉後,勒令不準回信,由此斷了聯繫。

隨著現代通訊工具的改進,大家聯繫越來越方便,筆尖文字的美好彷彿已經失去了。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二、情感隨意,婚姻隨意

曾經以為我們現在這個社會風氣已經夠開放了,未婚同居,未婚生子,外遇離婚、會所洗頭房等等,原來在民國時期也是不遑多讓的。有錢有權有點才的尤甚,放在哪個時期都一樣。

之前講過,那時是新舊交替碰撞最猛烈的時期,往往家裡訂了個娃娃親,青年長大後覺得不被尊重而逃婚,出國留學,外出闖蕩,繼而找到了一個新式夫人生活在外面。或選擇與舊太太離婚,或選擇一夫多妻,更或者直接在外面拈花惹草,到處風流,也不管家裡的太太如何生活。

曾經有一文人寫信與他舊太太:你是選擇當我母親的兒媳婦,還是選擇做我的太太。感情兒媳和太太是兩個職業,相當無語。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現代社會結婚的話要去民政局登記,那時沒有這些單位,怎麼辦呢?組織同意就行了,組織是誰,就那幾個領導唄。曾經有一位先生想娶一個女學生,編了個瞎話讓她去窯洞。女學生到了後,只見那位先生與組織裡的一個大姐坐在那裡,大姐說,**老師已經向領導提出與你結婚的申請了,組織也同意了,你們今晚就結婚吧。這樣就完事了。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由於時局不穩,大家需要經常轉移,於是就形成了一種現象:一個地方發生戰事或變故,男人就把身邊的妻子孩子送回老家,自己孤身或者帶一幫人去到新的地方。後來或許因為沒法與老家聯繫,隻身在外又孤單,自然而然就在新的地方找到新的愛情,然後繼續結婚生子。無限循環,結多次婚也是有的,其中老師與學生的套路最多。

想來,戰事是對女人最不公平的吧。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激烈動盪的年代,可以造就很多風流人物,異常困苦的有,甜蜜激昂的也有,年紀輕輕被戰爭、疾病奪去生命的也很多。在和平年代大家平平安安地生活,挺好。

最後貼一張民國美女圖。

終於結束了,讀《情愛民國》之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