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喝過的便宜酒 實際都是什麼味兒?

看過很多評論家的推薦酒評,或那些對葡萄酒的迷之描述,總給人一種不把你繞暈不罷休之感。還有很多葡萄酒的背標也是如此,彷彿只有看不懂才能代表專業。

事實上,背標對比葡萄酒的描述非常重要,很大意義上是為了推銷這款酒。誰會願意買一款背標描述與事實不符的酒呢?

那些年我們喝過的便宜酒 實際都是什麼味兒?

很多大公司非常重視背標上對於酒的描述,甚至不惜花大價錢聘請第三方來為產品寫背標。

當然,也有不少來自廉價葡萄酒的反面例子,背標上吹得天花亂墜,實際喝起來平淡無感,估計不少酒友們也曾經中招,看看我們的經歷是否有共鳴之處?

· 背標註明“口感絲滑”:

實際徹底顛覆了我對“絲滑”的一貫理解,實際感覺是去除了酒中的酸與單寧,添加了糖分掩蓋了一切類似酸、澀等口感。

· 背標註明不同尋常的果味,”如黑加侖、醋栗、番石榴、樹莓等等“:

絕大多數飲酒人士可能從未吃過這些水果,因此這種偏西化的描述會產生兩種效應——第一,說明即使一瓶不到40塊的酒也會展現出異國情調;第二,這款酒口感複雜,有深度,雖然只賣40塊。期望值這麼高,實際入口會怎樣可想而知。

·背標文字裡處處充滿著誘人的關於香氣、口感等暗示性文字:

有些酒根本就沒有酒標描述中的“味道”,但如果你的心理暗示夠強,是完全能達到“無中生有”的境界,感覺酒似乎更好喝了呢。

·背標有註明這款酒”強勁有力,有著濃郁的深色水果香氣“:

描述的很專業,價格又便宜得離譜,極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紫米加(一種染色葡萄濃縮汁),看起來夠濃郁。

·”餘味有摩卡的香氣,橡木味兒徘徊口中,經久不散“:

經橡木桶釀造的葡萄酒成本高、價位高,那是自然的,如果二三十塊的酒,酒標上還寫著橡木味兒,可想而知,那隻能是假的橡木桶,或者說用橡木粉、橡木片等替代品加工而出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