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们喝过的便宜酒 实际都是什么味儿?

看过很多评论家的推荐酒评,或那些对葡萄酒的迷之描述,总给人一种不把你绕晕不罢休之感。还有很多葡萄酒的背标也是如此,仿佛只有看不懂才能代表专业。

事实上,背标对比葡萄酒的描述非常重要,很大意义上是为了推销这款酒。谁会愿意买一款背标描述与事实不符的酒呢?

那些年我们喝过的便宜酒 实际都是什么味儿?

很多大公司非常重视背标上对于酒的描述,甚至不惜花大价钱聘请第三方来为产品写背标。

当然,也有不少来自廉价葡萄酒的反面例子,背标上吹得天花乱坠,实际喝起来平淡无感,估计不少酒友们也曾经中招,看看我们的经历是否有共鸣之处?

· 背标注明“口感丝滑”:

实际彻底颠覆了我对“丝滑”的一贯理解,实际感觉是去除了酒中的酸与单宁,添加了糖分掩盖了一切类似酸、涩等口感。

· 背标注明不同寻常的果味,”如黑加仑、醋栗、番石榴、树莓等等“:

绝大多数饮酒人士可能从未吃过这些水果,因此这种偏西化的描述会产生两种效应——第一,说明即使一瓶不到40块的酒也会展现出异国情调;第二,这款酒口感复杂,有深度,虽然只卖40块。期望值这么高,实际入口会怎样可想而知。

·背标文字里处处充满着诱人的关于香气、口感等暗示性文字:

有些酒根本就没有酒标描述中的“味道”,但如果你的心理暗示够强,是完全能达到“无中生有”的境界,感觉酒似乎更好喝了呢。

·背标有注明这款酒”强劲有力,有着浓郁的深色水果香气“:

描述的很专业,价格又便宜得离谱,极可能是添加了大量紫米加(一种染色葡萄浓缩汁),看起来够浓郁。

·”余味有摩卡的香气,橡木味儿徘徊口中,经久不散“:

经橡木桶酿造的葡萄酒成本高、价位高,那是自然的,如果二三十块的酒,酒标上还写着橡木味儿,可想而知,那只能是假的橡木桶,或者说用橡木粉、橡木片等替代品加工而出的味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