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在沙漠種水稻很牛?其實他們早就在沙漠種菜了!

此前我們曾推送過一篇文章,主要是說袁隆平團隊完成了一項很多人想都不敢想的試驗——在迪拜的沙漠裡種水稻,並且畝產超過了500公斤。


其實,中國人不但在沙漠種植水稻讓迪拜人歎服,在迪拜沙漠種菜也是一把好手。


曾有溫州商人克服了迪拜沙漠中水和土兩大難題,種出了黃瓜、西紅柿等40多種瓜果蔬菜,每天數噸的出產量,供應著迪拜80%的華人和中資企業、高檔酒店,貨品供不應求。


中國人在沙漠種水稻很牛?其實他們早就在沙漠種菜了!

就連向來以採購標準嚴苛著稱的阿聯酋航空公司也大量向他們的農場訂購蔬菜。


在迪拜種菜的溫商說,迪拜飲食以燒烤油炸為主,中國人吃不慣,於是就克服一切困難種起菜來了。


其實不光是在沙漠,在島礁、南極、太空等等跟種菜彷彿沾不上邊的地方,中國人都能種上菜,管你什麼氣候土壤,只要想種,就一定種得成。


於是,在世界人民看來,種菜簡直就成了中國的一項獨特技能,堪比俄羅斯是“戰鬥民族”,印度小夥們自帶歌舞屬性,猶太人天生會做生意……這些特有的標籤。


但種菜怎麼就成了中國人的民族天賦?

1

種菜竟成了中國人的特殊技能

在中國,無論農村還是城市,勤勞的中國人都在努力種菜。

有條件,自然要種;沒條件,創造條件也要種。

院子裡當然不用說。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沒有院子的,陽臺上也可以。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院子和陽臺都沒有的,就充分利用身邊的簡易材料,分分鐘就能種上菜。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就算在茫茫南海深處的島礁上,中國人也種了菜,不管其他國家怎麼來攪局,島上始終“蔬果飄香,雞鴨鵝歡叫,鴿群更在海天間翱翔。”

若有誰阻礙我們種菜、威脅我們的菜園,咱們也不缺航母潛艇來保護我們的菜地、魚塘和豬圈。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駐永興島官兵種菜科技含量高,應用智能技術。

網友們都說,不知道為什麼,一看到大片平地,就有種想種點什麼菜的衝動。

更厲害的是,中國人的菜,已經種到國外了。

管你什麼氣候土壤,只要想種,就一定種得成。

跑出去維和,維和部隊種菜。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中國維和官兵和南蘇丹當地百姓一起採摘蔬菜。

出門搞援助,工程隊“種菜”也是把好手。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中國專家在援剛果(布)農業技術示範中心。

陪孩子出國上學,也不忘種菜。美國網友們就此評價,愛吃菜是個好習慣,還是中國人飲食習慣健康。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白俄羅斯、蘇丹、伊拉克、埃塞俄比亞……

種南瓜、種黃瓜、種苦瓜、種冬瓜……

地球的任何一個角落彷彿都有中國人種的菜,連南極也不例外。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大圖:中山站溫室實驗室內蔬菜生長情況;小圖:隊員凱旋。

種完南極,你以為結束了?我們的征途在星辰大海!

我們連太空都種了菜。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如此看來,對於中國人來說,沒有什麼難題是種菜解決不了的,如果種菜解決不了,那就再養點豬。

2

中國人種菜的先天優勢很足

那麼,中國人為什麼如此熱衷於種菜?

容易想到的是,中國擁有適合種菜的自然條件。

*中國人口稠密的東部地區是世界上最大的溫帶、亞熱帶季風區,與其他國家相比,四季更加分明;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中國氣候類型分佈圖

*中國擁有平原、丘陵、山地、高原、盆地五種地形,可以從事多種形式的農業活動。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中國地形圖

在這樣複雜而多樣的自然環境下,即使在同一緯度,沿海低地與內陸高原的差異也是巨大的。不同的野生動植物生長在這些截然不同的環境裡,被不同地區的早期農民馴化和利用,

最終讓中國成為了北半球生物多樣性最大的國家之一

這裡面當然也有多樣性的蔬菜。

中國本土就有很多獨特的品種,再加上外來引進的品種,目前栽培的蔬菜已經多達100多種,普遍種植的就有近50種。

同一種類中,又有很多在中國發生新的變異,衍生出諸多變種。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原產於中國的大白菜,至少有近1000個地方品種,東西南北的大白菜各不一樣。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圖源:視覺中國

引進來的蔬菜,也被中國人種出了新花樣,比如西方最重要的蔬菜——生菜,從地中海傳進來,就產生了萵筍和油麥菜兩個品種。

可以說,基本上世界的多數蔬菜都能在中國找到合適的生長環境,然後野蠻生長。

3

中國人種菜技能的養成

不過,攤開地圖我們就會發現,在種菜的自然條件方面,比中國更優越的國家和地區還是不少的。

所以,中國人愛種菜顯然還有其他因素。

比如種植歷史。

最初,地球上所有人類都是以狩獵採集為主的。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狩獵(圖源:視覺中國)

後來,人類學會了鑽木取火,並能對野生食物進行再加工,這使得人口死亡率降下來了。

隨之而來的是人口數量開始上升,單靠產出少、風險極高的打獵已經無法供養整個族群。

怎麼辦?

這時候,中國、美洲東部、中美洲、安第斯山脈等幾個地區的族群率先找到了方法——馴化以穀類+豆類為主的植物。

這兩類食物共同填飽了這些地區人們的肚子,強健了他們的身體,較之前的狩獵採集,能從每畝土地上獲得更多的卡路里,這些族群也順勢進入“農業種植時代”。

此後,這些會種植的族群就像打開了新世界的大門,迅速把其他族群甩在身後。

他們開始一門心思種田,選擇了定居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育間隔期也漸漸縮短,族群不斷繁衍壯大。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古代先民生活圖景

穀類和豆類總會吃膩,他們便希望得到一些特別的食物來改善下生活,於是不斷有新的植物被馴化,漸漸有了品類更加豐富的水果和蔬菜。

這個過程可不簡單,在20萬種野生植物中,只有幾千種可供人類食用,只有幾百種能被馴化。這個過程需要無數“吃貨”前仆後繼,勇於品嚐,不幸品嚐到有毒的食物就只能獻出自己的一條命了。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中國古代神話傳說——神農辨藥嘗百草

中國從一開始就是世界僅有的幾個植物馴化中心之一,在蔬菜種植歷史方面不是一般的悠久。

4

中國人不得不種菜

中國人種菜技能的養成,也伴隨著無數的無奈和嘆息。

在漫長的封建歷史進程中,隨著人口的不斷增加,人均耕地佔有量也不斷減少。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在農業生產力提高極為緩慢的前提下,中國人能填飽肚子已經很不錯了。更遑論吃肉。

單從技術層面來說就不可行,因為吃肉付出的代價簡直太大:每次某種動物在吃某種植物或者另一種植物時,食物生物量轉化為取食者生物量的效率僅為10%左右,這也就是說,要花費1萬斤左右的飼料才能餵養成一頭1千斤重的牛(數據出自《槍炮、病菌與鋼鐵》)。

事實也正是如此,在中國古代,能吃上肉的,也僅僅是極少數人而已。不光限購,更是要特供。

如《禮記》規定,天子才能吃牛肉,諸侯平常吃羊肉,每月初一才能吃一次牛肉,大夫平常吃豬肉和狗肉,老百姓也就是能吃點魚肉,“魚肉百姓”據傳由此而來。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遇到戰亂和災荒,甚至會連糧食和蔬菜都吃不到,《爾雅.釋天》有言,“谷不熟為飢,蔬不熟為饉”,“饑饉”一詞由此而來。也就是說,無論是糧食遭災,還是蔬菜匱乏,都讓人很難受。

19世紀遊歷中國,並對當時中國國情有深入研究的英國人喬治·斯當東,就災荒問題做過一個精闢評論:“在中國一個省份內發生饑荒次數超過一個歐洲國家。”

在劉震雲的《溫故一九四二》中,“我”和姥娘有這樣一段對話:“姥娘,五十年前,大旱,餓死許多人!”

“餓死人的年頭多得很,到底指哪一年?”姥娘生於1900年,她對“1942”這個年份的忘卻,不是因為這一年的大饑荒不觸目驚心,而是在她老人家經歷的日子裡,餓死人的事確實發生得太頻繁了。

有專家統計過,同一歷史時期,中國總計發生過5258次饑荒,而歐洲發生的饑荒次數為864次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電影《1942》中的逃荒者

對於災荒和飢餓的記憶,使得“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成為了中國人的基本訴求。於是,中國人總是不遺餘力地開發每一寸土地,栽種上能填飽肚子的糧食和蔬菜。

相對於一年只能熟1-2次,最多3次的糧食而言,蔬菜的生長週期很短,在同一個時間段內,可以收穫得更多。而且,種蔬菜更具有靈活性,可以隨意選擇適合這個季節栽種的蔬菜。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圖源:視覺中國

自上個世紀70年代末改革開放後,農業生產持續發展、糧食生產逐年攀高,飢餓開始逐漸遠離中國人的生活。

在歷經40年的穩定、快速發展後,新一代中國人幾乎沒有太深刻的飢餓記憶。但一些上了年紀的長輩仍然會存有長期飢餓形成的憂患意識——

“在我們家,絕對不能對外婆說因為不餓就不吃飯了這樣的話,這對她來說簡直是大逆不道。而且每次飯後,她總會吃光我們剩下的飯菜。”

“姥姥經常說,人只有吃飽了才踏實,才會有安全感。”

“守著糧食,種上菜,心裡才踏實。”

5

種菜包含著中國人的精神訴求

在中國,種菜從來不是“下等人”的事,皇親貴族和知識分子也都很喜歡種菜。

古代天子每年都會“親耕”。

這項具有強烈儀式感的傳統起源於漢文帝,之後,很多皇帝都會在每年正月下地勞動一番,以示對“三農”的重視和尊重,給全天下的農人們加油打氣,同時也許下願望,祈禱一年的好收成。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雍正皇帝在先農壇行耕耤禮(局部)郎世寧繪

皇帝竟然也種田,這讓外國人大為驚詫,享譽世界的文學家列夫·托爾斯泰就曾在《論孔子的學說》一文中寫道:“中國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他們不想佔有別人的東西,他們也不好戰。中國人是莊稼漢。他們的皇帝自己也種田。”

知識分子和貴族也種菜,他們崇尚田園。中國古代知識分子認為,這是一種合理的生活方式。很多人還把“耕讀傳家”當做自己的座右銘。

耕田可以事稼穡,豐五穀,養家餬口,以立性命。讀書可以知詩書,達禮義,修身養性,以立高德。

中国人在沙漠种水稻很牛?其实他们早就在沙漠种菜了!

“耕讀傳家”

同樣,經歷宦海沉浮,對官場心灰意冷的官僚也把田園當成自己最後的棲身之所,完成從官僚到農人的切換。《三國演義》中,劉備甚至通過種菜來掩蔽自己的鋒芒和英雄本色,減輕曹操對自己的懷疑,“就下處後園種菜,親自澆灌,以為韜晦之計”。

軍隊也種菜,自給自足。中國軍事自古以屯田聞名。屯田就是讓士兵耕種田地,說白了就是軍隊從事農業生產,種糧食種蔬菜,進而自給自足,無需國家財政支持。

在中國,種菜不但不會被歧視,有時候反而是一種情操的陶冶、精神的追求,甚至是一種低調的表現,這在把種田之人看做農奴的古代西方世界看來,是難以理解的。

在自然環境、歷史文化、生活習慣等一系列複雜因素的共同糅合下,種菜成為了中國人特有的一項屬性。

榮格在《心理學與文學》中說,每個原始意象中都有著人類精神和人類命運的一塊碎片,都有著在我們祖先的歷史中重複了無數次的歡樂和悲哀的一點殘餘。

中國人的種菜情結,對土地和自然熱愛的突出意象,便是這樣一種深烙在骨子裡的集體無意識,甚至影響著中國人的處世哲學。

一位美國人評論道:“在我家附近新搬來一家中國人,我第一次看到他們的時候他們在院子裡掘土,之後每天我都看到他們在地裡忙活,我每次都很震驚,是什麼讓他們如此堅持,看他們院子裡停放的汽車也並不是沒有錢買不起菜的人,但是我看到他們堅守了幾個月院子裡碩果累累,附近的居民每天都能收到他們家摘下來的蔬菜,當時小鎮所有人對他們的觀念都改變了,不再是破壞環境的始作俑者,反而是接近大自然,接近生活的現實,我們現在都很喜歡他們一家人。這讓我想起《阿甘正傳》,有些人不需要選擇太多,只要堅守一份努力就能成功,而那些不斷選擇又放棄的人到頭來,就如珍妮(《阿甘正傳》女主角)一樣,回到原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