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縣級市的經驗,爲何讓高層如此看重?

这个县级市的经验,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如果說,深圳特區是改革開放40年的一個縮影,那麼福建晉江,就是縣域裡的一個成功樣板。改革開放初期的1978年,晉江的地區生產總值僅為1.45億元,2017年已經達到1981.50億元,增長了1300多倍,連續24年位居福建省縣域經濟總量第一位,2017年“中國縣域經濟百強”中位列全國第五。

晉江廣大幹部群眾勇於開拓創新,大膽探索和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2002年8月20日,習近平在《人民日報》發表的一篇文章《研究借鑑晉江經驗加快縣域經濟發展》,系統總結了“晉江經驗”,文中用了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形容晉江的快速發展:每三年就在已有基礎上再造一個晉江。

“晉江經驗” 總結的16年來,為何能持續指引晉江的縣域經濟建設,今天小組為你揭秘:

这个县级市的经验,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改革開放中的晉江】

這個飛速發展的晉江原來是什麼樣?

“改革開放前,晉江窮啊,不少人只能靠地瓜、稀飯填肚子。”“晉江人多地少,土地貧瘠,資源匱乏,是個典型的農業縣。”這是曾任晉江市委副書記的陳章進的回憶。

這樣一個晉江如何發生如此翻天地覆的變化?

習近平著重談到了晉江的拼搏精神:

“晉江人民在歷史上就敢拼、愛拼、善拼,敢為天下先。在改革開放的大潮中,晉江的廣大幹部群眾和企業家們,一直是在市場競爭最為激烈、附加值又很小的傳統產業領域中摸爬滾打、逆勢而上,在逆境中求生存、求發展。晉江人民正是憑著這種‘愛拼才會贏’的頑強拼搏精神,硬是把製鞋、紡織服裝、陶瓷建材、食品、紙製品、制傘六大傳統產業發展成為晉江的支柱產業,集‘中國鞋都’、‘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全國食品工業強市’等稱號於一身,並有多種產品的市場佔有率居全國第一。”

改革開放初期,晉江陳埭鎮的群眾立足僑鄉“閒房、閒資、閒散勞動力”多的特點,聯戶集資興辦鄉鎮企業,1984年陳埭成為福建省的第一個億元鎮,其他鄉鎮紛紛學習、仿效,在晉江大地上形成了一股興辦鄉鎮企業的熱潮。

到1989年,晉江的工農業總產值已達幾十個億,財政收入首次突破一個億。1992年,晉江撤縣設市,年均近30%的GDP增速仍在繼續。1994年,這個縣級市開始領跑福建縣域經濟。但晉江的發展也遇到了瓶頸:“家家點火、戶戶冒煙”,“煙囪比電線杆還多”。多則多矣,然而“只見星星,不見月亮”;富則富矣,卻是“低端競爭,富而不強”。

面對新世紀、新形勢,晉江經濟發展下一步該怎麼辦?”1999年,習近平在調研中提出這樣的問題,拷問著飛速發展中的晉江。

这个县级市的经验,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晉江模式、晉江經驗應運而生】

如何解決晉江的“新世紀之問”,唯有實幹。

組員們應該有印象,習近平對於調查研究非常重視,曾形象地比喻調查研究就像“十月懷胎”,決策就像“一朝分娩”。

習近平任福建省委副書記和福建省長的6年裡,曾7次到晉江調研。

這7次調研如何解決晉江的發展問題?習近平除了進社區、訪農村、走基層,重點走訪了恆安、潯興、親親、優蘭發、環球等十幾家企業,與企業家交流談心。他問得很細,經常一個廠一呆就是一個多小時。每一回進企業,他都仔細詢問有沒有引進新技術、開發新產品,市場是怎麼開拓的,企業要怎樣才能做大,存在哪些困難。

晉江市委市政府按習近平在調研中提出的要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積極培育了一批專業市場和綜合市場,舉辦各類博覽會,開通晉江企業網等,還致力於各類科技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先後建成創意創業創新園、高校科教園等5大創新載體。有了這些體制機制的改革創新,原先小個子的民營企業,就能長得更高,長得更快。

這其中,安踏是晉江眾多民企的一個縮影。

2001年,安踏已經成立9年,當時還只生產運動鞋,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出席第三屆中國(晉江)國際鞋業博覽會。聽完介紹後,他對企業發展提了三點要求:把好質量關,創出自己的品牌,要有自己的創新產品。

而品牌意識、創新意識,在晉江企業家中亦相當欠缺,為“大牌”代工是晉江鞋服企業賴以為生的模式,絕大多數企業沒有自己的品牌。習近平對於創品牌的要求,在企業家中引起強烈的共鳴,晉江企業的品牌意識開始覺醒。緊跟安踏之後,紛紛邀請明星代言,打出自己的品牌。

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創新已成為深入安踏骨髓的重要元素,安踏市值亦緊追耐克、阿迪等業界“大咖”。2017年1月,當習近平身著一件“安踏”運動羽絨服在張家口市考察時,晉江的企業家們倍感振奮:“這是總書記對中國體育用品品牌的鼓勵和支持。”

这个县级市的经验,为何让高层如此看重?

【晉江經驗為何能歷久彌新】

2001年,中國的改革開放事業步入新的十字路口:中國剛剛加入世貿組織,深度融入全球化體系;亞洲金融危機餘波未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探索引人深思。也是在這一年,晉江市首次躍入全國百強“前十”。

2002年6月,時任福建省長的習近平帶著思考專程到晉江市調研。兩個月後,習近平將此調研思考整理提煉,撰寫成兩篇文章,先後刊登於《人民日報》和《福建日報》。

習近平指出,晉江的成功經驗,“就其自身而言,關鍵在於晉江的廣大幹部群眾勇於開拓創新,大膽探索和走出了一條被人們稱之為‘晉江模式’的獨具特色的經濟發展道路。”

晉江模式概括地說,就是一種“以市場經濟為主、外向型經濟為主、股份合作製為主,多種經濟成分共同發展”的經濟發展道路。

晉江模式“將晉江人自古以來形成的商品意識、競爭意識、開放意識、創業意識等深厚歷史文化積澱,凝練、昇華為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地域文化

——‘誠信、謙恭、團結、拼搏’的晉江精神。”

“晉江經驗”可以概括為“六個始終堅持”和“處理好五大關係”:

始終堅持以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改革和發展的根本方向

始終堅持以市場為導向發展經濟

始終堅持在頑強拼搏中取勝

始終堅持以誠信促進市場經濟的健康發展

始終堅持立足本地優勢和選擇符合自身條件的最佳方式加快經濟發展

始終堅持加強政府對市場經濟的引導和服務;

處理好有形通道和無形通道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中小企業和大企業之間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和傳統產業的關係

處理好工業化和城市化的關係

處理好發展市場經濟與建設新型服務型政府之間的關係。

16年來,晉江經濟發展的實踐很好地印證了習近平所提出的“晉江經驗”:

“中國傘都、中國鞋都、中國食品工業強市、中國陶瓷重鎮”等14個“國字號”區域產業品牌,相繼落戶晉江。晉江已建成紡織服裝、製鞋2個千億和建材陶瓷、食品飲料、紙製品、裝備製造、化纖等5個百億產業集群,億元以上企業超過700家;擁有馳名商標42個、境內外上市企業數量達46家。

在改革開放40年之際,重溫“晉江經驗”,我們更能感受到順應發展趨勢、尊重市場規律、激勵人民首創精神的磅礴力量。習近平指出,改革開放是一項長期的、艱鉅的、繁重的事業,必須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幹下去。今後的路怎麼走?我們不妨好好研究下“晉江經驗”。

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青年報、晉江市人民政府網等

長按二維碼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