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吃過這些徽菜,怕是到了個假黃山吧


問政山筍是安徽省徽州地區傳統名菜,用歙縣問政山所出產的竹筍燉燒而成

相傳,南宋年間,徽商崛起,在杭城經商的歙人,思鄉情濃,常託人捎去問政山竹筍嘗新,以解思鄉之情、懷故之夢。

家人起早將破土的春筍挖出,在新安江行舟時,剝盡筍殼切後入沙鍋,加江水,以炭火清燉,至杭州時打開沙鍋,筍味香脆可口,宛如在家吃鮮筍一樣美味。地道民間徽菜從此便成為了與徽商有關的思鄉美食。

臭鱖魚,相傳在200多年前,沿江一帶的安徽貴池、安慶、銅陵、大通等地魚販每年入冬時將長江名貴水產——鱖魚用木桶裝運至徽州山區出售(當時有“桶魚”之稱),途中為防止鮮魚變質,採用一層魚灑一層淡鹽水的辦法,經常上下翻動。

如此七八天抵達屯溪等地時,魚鰓仍是紅色,鱗不脫,質未變,只是表皮散發出一種似臭非臭的特殊氣味,但是洗淨後經熱油稍煎,細火烹調後,非但無臭味,反而鮮香無比,成為膾炙人口的佳餚延續下來,至今盛譽不衰。

如今烹製此菜不再使用桶魚。而是用新鮮的徽州自產桃花鱖(每年桃花盛開、春訊發水之時,此魚長得最為肥嫩)用鹽或濃鮮的肉滷醃製,再用傳統的烹調方法燒製,故稱“醃鮮鱖”。

元代至正十七年。這一帶百姓常以水豆腐搞勞將士。因水豆腐送多了一時吃不了,天熱,豆腐長出了白色、褐色的絨毛,為防止浪費,朱元璋命廚子先油炸再用多種佐料燜燒,便產生了別具風味的毛豆腐。

朱元璋登基後,曾以此菜招待他的徽籍謀士歙縣槐塘人朱升,此菜便又傳回了徽州。後經歷代作坊多次改進製作工藝,形成現今的特色徽菜。

上好的毛豆腐 生有一層濃密純淨的白毛,上面均勻分佈有一些黑色顆粒,這是孢子,也是毛豆腐成熟的標誌。毛豆腐是安徽馳名中外的素食佳餚,一般叫黃山毛豆腐或者徽州毛豆腐。

顧名思義,系以徽州的歙縣、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婺源一帶特產的毛豆腐為主料,用油煎後,佐以蔥、姜、糖、鹽及肉清湯、醬油等燴燒而成。

上桌時以辣椒醬佐食,鮮醇爽口,芳香誘人,並且有開胃作用,為徽州地區特殊風味菜。除此之外,簡單地烤制或炸制後,做出的菜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

刀板香是安徽的醃製食品,由豬肉製成,這道菜趁熱吃肥而不膩。刀板香意為肉在刀板上切吃是最美味的。

徽州刀板香的名稱由來與績溪一位歷史名人相關,他就是兵部尚書胡宗憲。相傳胡宗憲返績溪龍川時,路過歙縣問政山拜訪恩師。為款待愛徒,師母將家中醃製的醃豬肉平鋪于山筍上面,放置在刀板上一同蒸,撈起切成薄片,與刀板一同端上桌,胡宗憲吃後,胃口大開,命名此菜為“刀板香”,故徽州刀板香一直沿用至今。

1.冬天裡,把買來的新鮮肉用鹽醃製40天左右;2.把醃製好肉取出用熱水洗乾淨,放到太陽裡去曬一些時間;3.把曬好肉切大塊放入鍋裡煮:把肉煮成7-8成熟取出,趁熱放到刀板上切小快;裝盤就可以吃了。

火腿燉甲魚,原名“清燉馬蹄鱉”,是徽州傳統名菜。徽州山區因獨特的環境,所產甲魚質地高出旁地一籌,肉厚背隆起,膠質大,肥嫩,無泥腥氣。

民謠道:“水清見沙底,腹白無淤泥,肉厚背隆起,大小似馬蹄”,故稱馬蹄鱉。

火腿燉甲魚的主要原料是甲魚、火腿,口味是鮮香,工藝是燉,烹飪難度屬於高級。甲魚有較好的淨血作用,常食者可降低血膽固醇,因而對高血壓、冠心病患者有益;甲魚還能“補勞傷,壯陽氣,大補陰之不足”;對肺結核、貧血、體質虛弱等多種病患亦有一定的輔助療效。

胡氏一品鍋,安徽績溪傳統名菜,屬徽菜系,在績溪嶺北一帶鄉村,每逢四時八節、婚喪喜慶,都時興“吃鍋”,說的就是績溪胡氏一品鍋。對其風味獨特,有民間民謠可證。可見一品鍋的獨到口味。

一代文豪胡適任北大校長時,用“一品鍋”招待績溪的女婿梁實秋先生得到“一品鍋,三五七層花色多,品其味,離桌不離鍋”的讚許。胡適在任駐美大使時經常以家鄉的“一品鍋”招待外國友人。也曾以“一品鍋”宴請美國恩師杜威,贏得舉座讚譽,成為美談。

中和湯是道地的安徽祁門傳統名菜,屬徽菜系,清澈味香,鮮嫩不膩,稀稠適中,老少皆宜。祁門人每逢置辦酒席,都少不了中和湯,而且是上桌的第一道菜。中和原叫作“中河”。中河是發源於祁門流入江西鄱陽縣境的一條河。

紅燒果子狸是安徽地區漢族傳統名菜,屬徽州菜系,鹹甜味,狸肉酥爛醇香,色金紅,湯汁稠亮,鹹鮮口味中有甜味,十分可口。其中的輔料梨,不能與與螃蟹和鵝肉同食,否則會引起胃腸不適。該菜含有多種營養,如:蛋白質、脂肪、胡蘿蔔素和鈣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