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大總統爲什麼要給魯迅頒發勳章?魯迅爲何從不罵袁黎徐三總統?

袁大總統為什麼要給魯迅頒發勳章?魯迅為何從不罵袁黎徐三總統?

魯迅在民國教育部任職長達14年之久,關係重大,但一般資料卻大都一筆略過,只說他抄古碑、輯錄金石碑帖、校對古籍、研究佛學、教學、寫作那些事而已。

倒好像他這社會教育司僉事兼第一科科長,完全是掛名混事似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這當然又是有心人的故意取捨、抑揚造成,他們覺得這不光彩,會影響到魯迅的光輝形象。

一個在北洋政府時期那麼業績突出的人,豈不是北洋“幫兇”?代表進步,代表光明的魯迅,豈可有此“瑕疵”?

實際上這事在當年,就早已被蘇雪林盯住,拿出來使勁折騰了,就連周作人等人,也不大好意思,一提到,就說那時的魯迅只是例行公事而已。

所以我們一般就很難知道,魯迅那期間是曾兩次獲得勳章的,一次是袁大總統親授的五等嘉禾勳章,一次是徐世昌總統親授的四等嘉禾勳章。

嘉禾勳章,是共和之後才有的,共分九等,專授予那些有勳勞於國家或有功績於學問的人,而品級則按職位高低和功勳大小酌定,這也就是說,必得是官員和有功之人才行,如此這般,你想,這平民出身的迅哥兒,如果只是例行公事、大幹私活的話,怎麼可能?

而且,從魯迅長達十四年的官員履歷來看,他那也是不管你風水如何輪流轉,如何裁員,都基本穩居其位不動的,就是工資,在教育部也只有十幾個人可以跟他相比。

魯迅最早的工資是30元,跟教育總長蔡元培一樣,等教育部遷到北平之後,那就由“四等俸”,很快升到三等,拿到300以上了。儘管他後期由於工資拖延等原因,有時候靠的是教學和寫作所得。

要知道,那時候留學博士胡適在北大拿教授最高工資,也不過280元,周作人這類,則是240,李大釗這類,卻才180,像毛澤東這種在圖書館做協理員的,才8元而已。

當時一個保姆的月工資不過2、3元,一塊銀元可買大米40斤左右,100元可以維持北京一個五口之家一年的生活,180元就可達到小康,可想而知,魯迅那時屬於一種什麼程度的高級白領。

那麼魯迅是憑什麼獲得這些的呢?這除了靠職位,就是靠能幹。

先說職位。

魯迅那時是以僉事兼社會教育司第一科科長的,這很了不得。

袁大總統為什麼要給魯迅頒發勳章?魯迅為何從不罵袁黎徐三總統?

僉事者,參事之下,科長之上也,在北洋時期,分掌各廳、各司事務,一般還都兼任科長,這就是品級、實職都有的人物。

它在大清,則相當於官品四級,類似於道臺,而魯迅既然領的是兼任官最高等俸祿,三級,那當他回到故鄉時,“豆腐西施”見到他,當然要啊呀呀一聲,說一句,“你放了道臺了,還說不闊”了。

還有,僉事雖是主官舉薦,但必須大總統任命方可,仍舊不同於一般科長。

更重要的是,教育部三個司中,普通教育司、專門教育司,分管的只是學校教育,而社會教育司,那可是宣傳、文化、文藝、新聞等等,全都一把抓的,就相當於集現在的宣傳部、文化部、作協、新聞出版署等等於一身,而魯迅既然是以“副司長”的身份兼任第一科科長的,那他的地位當然非同小可。

這無疑說明,魯迅那時應屬於“高幹”級別,遠非人們常說的科長地位那麼簡單,其職權範圍更足以令人羨煞。也難怪他不幹了之後,會像他說的那樣,有那麼多人來鑽營了。

袁大總統為什麼要給魯迅頒發勳章?魯迅為何從不罵袁黎徐三總統?

再說能幹。

魯迅最初是蔡元培請來的,可是蔡元培很快走了之後,他為什麼也不倒呢?你只要看看他都幹了些什麼就行了。

民國初創,國徽這種事也得教育部來搞,而教育部又得找社會教育司,教育司裡最有能耐的非魯迅幾個莫屬,所以這事最終,就只能是魯迅、許壽裳、錢稻孫他們包辦了。

國歌當然也是魯迅負責的。

魯迅作為身居要職的國家公務員,除了正常開會、辦會、批閱公文、交涉應酬、調查研究之外,還要經常主持或參與教育界的各種重大活動,所以他那些私活(實際上也不算私活,因為都與教育有關,尤其是他寫的那些東西,通通不出社會教育的職責範圍之內),其實只能是在下班後乾的,因此這期間的若干教育大事,就基本都與他有關。

1912年,為時一個月的《全國臨時教育會議》,有他的參與。那場會議共有議案92個,最後形成決議的是23個。

然後到9月份,社會教育司為開展美術館和博物館工作,成立的“美術調查處”,也劃歸了第一科,全國性的書籍調查、藝術品考察,正是在魯迅領導下完成的。

再到13年2月,教育部召開的“讀音統一座談會”上,各方態度激烈,爭執不休,副議長王照與議長吳稚暉大打出手,甚至把吳稚暉的棉褲都踹掉了,而成功解決這場學術爭端的,還是魯迅與許壽裳等人。

這場座談會扯皮直扯了三個月之久,可是這期間魯迅還要操辦“兒童藝術展覽會”的事,無怪乎他日記裡要提到冒汗。此會直到14年4月21日才正式開始,當時的魯迅更基本都在會場,連星期天也不休息。

中國第一家不為專家,只為普通民眾建立的通俗圖書館,是魯迅領導創辦的。他自始至終參與,到它發展為中央圖書館,費盡了心力。

著名的萬國博覽會,也是魯迅參與籌辦的,他曾經為了保護文物,通宵不眠。這後面,他與陳師曾還接受了組建評委會的重任,為中國參加巴拿馬世界博覽會選出了大量精品。

等等等等,至於制定新的教育制度,編撰新的教育課本這些事,就不必說了。

這樣一個勤勉的公務員,這樣一位出色的幹吏,你說大總統能不頒發勳章,各位主官能不繼續留任,他的工資能不高嗎?

如果說,這就算北洋政府的幫兇,那九鴉只能說這些人有病。就連那些要從此處維護他的人也有病,倒好像人若在大清幹過,就都不是好人了似的,敵佔區的老百姓,是不是也都是漢奸?

而且,你還必須得看看這些事。

魯迅一面在積極幹事,讓人離開不得,一面也極不得志,他其實根本不會做官。

教育部14年間,竟換了38次總長,24次次長,連販賣煙土的王九齡都可以做,魯迅對此是極其不滿的。他跟他那個混日子的司長夏曾佑就更合不來。

只不過有夏曾佑這樣的人也不錯,他既然總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只要能陪他喝酒就行,魯迅在他手下做事倒還算順利。

1915年,總長湯化龍開始為袁世凱復闢造勢的時候,曾多次找魯迅宣傳“忠孝節義”,但魯迅都拒絕了。他就因此被免去了小說股主任的兼職。

此外,他還曾因為在白話文興起之際,抵制“祭孔讀經”,恢復舊學,與總長範源濂關係惡化,因為站在弱勢群體一邊,支持女師學潮,曾被總長章士釗免職。

當然,那一次章士釗被學生驅趕,新任總長易培基也選擇明哲保身,魯迅的維權算很成功。這“刺兒頭”真正是在三一八慘案發生後,半被逼半主動離職的,他不辭而別三個月後,教育部才發佈瞭解除他職務的部令。

袁大總統為什麼要給魯迅頒發勳章?魯迅為何從不罵袁黎徐三總統?

(魯迅狀告教育部)

張大帥一復辟,他立馬就辭職,段祺瑞政府一殺學生,他立馬就反目,整個任職過程中,他都只知做事,不知逢迎、鑽營,且作風強硬,這樣的一個人,你怎可說他是北洋幫兇?怎可說他是貪戀祿位,不顧是非的飯碗黨?

這裡卻還有一點更需注意:那時候的審查、判斷權既然都在社會司那裡,魯迅又是那裡最大最具體的主管,很難想象中國新文化、新文學運動與他的“縱容”無關。

這卻是有證據的。

他主持制定的那個文學作品勸導、改良、審查辦法,沒有一項是針對新文學的,他主持工作期間,實際上也沒有查禁過任何一個新文學作品,用一個新文化運動、新文學創作的領頭羊來管這些,那豈非是給“起義者”送軍糧?

如果真要找一件他“不大地道”的地方,那就只能是他對袁世凱等人的態度了。

他當年對段祺瑞是那樣憤怒,那樣攻擊,甚至不怕離職,但對袁世凱、黎元洪、徐世昌卻從來沒有,相反,他還曾有過特不尋常的舉動。

袁世凱的復辟一時間國人無不怒罵,他死了之後,在舉行國葬這事上,也曾遭到普遍反對,難以想到的是,反對復辟,讚美蔡鍔的魯迅,卻大反潮流,竟只管去祭奠了袁世凱。

當時政府要求文武百官必須都去參加,很多人拒絕了,而魯迅卻在前一天就借好了大禮服,到了就鄭重上香、行禮。

袁世凱他去祭了,黎元洪他沒罵過,徐世昌的話他經常會引用,段祺瑞之前,他從來不曾站在政府對立面,這是為什麼?

原因或許很簡單。

北洋政府時期,教育環境應該說還算相當自由、寬鬆的,新文化運動的阻力,主要來自舊觀念、舊傳統、習慣勢力和那麼幾個人,而非國家權力和制度。沒有這個環境,新文化運動的形成發展,依舊不大可能,至少會付出很大代價。

魯迅是一個發展的魯迅,他那時其實就像發表《社會改良宣言》的蔡元培、汪精衛、陳師曾、宋教仁等人一樣,都是改良主義者,傾向的是建設,而非破壞。

中國從帝制到共和,這是多大的一步,明智者、成熟者,當然不會那麼苛責,從教育、文化大成果去看的魯迅等人,當然還會感到慶幸。

他們既然慶幸,也當然不會不覺得這三大總統都有可取之處。

他們當然都肯定有可取之處,魯迅這些人身居京師,非常瞭解,對他們抱有某種好感、情感都是有可能的。像黎元洪床下都督那段訛傳,他就從來沒有跟著傳過、諷刺過。

再有,人是複雜的,政客、軍人的流血,與學生的流血大不相同,這也可能是一個原因。

還有,魯迅攻擊的對象,若非特殊原因,往往都是概念化、類型化的人,指向現象,他對具體的人,並不像一般人認為的那樣抱有成見,非常苛刻。

這就像他不會因為他媽的逼婚,就恨他媽,攻擊他媽,把封建之罪具體加到他媽身上一樣,他更可能對袁世凱等人懷有某種特殊的寬容。

人都死了,再討伐他何用?他畢竟做過一些有益的事,是一代偉人。一個有如此硬骨、反骨的人,這樣做,是不是也可能說明他當時還有某種古義士遺風的殘留?他對魏晉風度、古代俠士,當年可是很情有獨鍾的。

我是因國家與你為仇,因私情公誼而來祭奠。

有些只是臆測而已,實際上誰也難以斷定他到底是出於何種情感,何種思想。其實就是真只出於某種情感也無妨,魯迅畢竟是一個人,他的祭奠,決不代表他支持袁世凱的一切,更不可能是為了獲取某種利益。

不然,他先前完全不必那麼針鋒相對,他早就混好了。

總之,魯迅是需要作為一個人和一個過程來考察的,若非要作為一個純粹的革命者來考察,那隻能使他越來越失真,甚至發展為醜化。

這世上有誰是經得起推敲的完人?更何況人人都是一座孤島,我們根本就無法真正去剖開任何一個人的內心。

所以,為了支持而支持不對,為了反對而反對也不對,就比如這“幫兇”到底都幫了什麼兇,沒幫什麼兇,這都是要有證據的。

你是為了求知才關心這些事的,還是為了吵架?無謂地吵架,難道會有人發我們大米?

END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