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就這樣窮下去,窮下去,窮下去了

李白就這樣窮下去,窮下去,窮下去了

活著時就紅透天下的文人,非常少見,李白是其中異數之一。

只是有一件事卻很奇怪。

如此一位天王級的大明星,自該上下三代翻個底朝天,可唐人居然對李白的父親也說不出多少。

只知道他叫李客,是因為避仇、避難,或者躲官司什麼的,從西域大老遠跑到四川來的。

然而什麼叫客呢?外鄉人的意思罷了,何況那時候的胡人就叫胡客,所以就連這名字,都算是假的。

於是乎,老李客來到四川綿州這個偏僻小州都做了啥,為什麼會那麼有錢,這就更無人知道了。

李客的確有錢,而且還是錢多多,這一點,你只需要看看他兒子李白初期都幹了啥,以及如何花錢的就行了。

“五歲誦六甲,十歲觀百家,軒轅以來,頗得聞矣”,以及“十五觀奇書,做賦凌相如”,這都是李白自己說的,這也就是說,李白小時候把聰明勁都用到道家學問,以及諸多雜學上了,很不務正業,遠沒有那麼“鐵杵磨成針”。

能讀書,家境自然不錯,能由著性子讀書,不為科考什麼的,更非尋常人家能為,但這仍舊還不是最重要的。

李白少年時候就已經喜歡遊山玩水,尋仙訪道了,日子過得非常逍遙,他曾經在《上安州裴長史書》中說道,我那時候跟隱士東巖子先生住在岷山之南,養了數千只珍奇異鳥呢,我們從不到城裡去,只玩鳥。

數千只珍奇異鳥!這得多少錢來玩?

可是他一度還熱衷煉丹呢,想羽化成仙,長生不老,這可也是一件非常燒錢的事。

李白就這樣窮下去,窮下去,窮下去了

李白卻是24歲那年出川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直奔外面的花花世界。

他在江陵首先遇到的是著名道士司馬承禎,那司馬先生一見面就誇他仙風道骨,有神遊八極之表,這曾讓李白非常陶醉,更加有了做神仙的信心。

李白一路走來,訪的都是名山大川,仙觀名道,自古名山大川出豪傑,所以李白也很快薰染了一身豪俠之氣。

他本來就是頭大目深的胡人嘛,血液裡流淌的就是野性不羈,所以他那時候就不但詩道都專,還成了一個慷慨仗義的俠客。

隨身總帶著白刃,“託身白刃裡,殺人紅塵中”,“笑盡一杯酒,殺人都市中”,“殺人如剪草,劇孟同遨遊”,“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

“十五好劍術”的他,當真是“撫劍夜吟嘯,雄心日千里”的氣概。

李白“少任俠,(能)手刃數人”,魏灝說的,這功夫顯然很是了得,不過他也有搞不定的時候,有一次在大街上被一群古惑仔圍住,差點要了性命。

這後面他被官府捉到軍營裡,還是陸調趕緊找人,將他解救出來的。

唐朝法律不準私人尋仇,殺人償命是很自然的事,李白那時候整天提著劍到處打抱不平,傷人殺人,這當然不行,那麼他為什麼會沒事呢?這當然還是錢的作用。

李白江南之行,那是經常高頭大馬,帶著歌妓招搖的,他花天酒地之中,曾僅在揚州,不到一年,就花掉了三十萬金。

如此一位奇人,一位富豪公子,誰不仰慕,誰不禮敬?所以他那時候,就還是每到一地,各地最高長官,都會親自到城郊迎接的。

迎過來就是一場大宴會,吃喝玩樂不算,詩人還會搞些文藝節目,或者自己誦詩,或者僕人丹砂(連僕人的名字都是丹砂)彈奏,或者美女歌舞,這樣一來,誰還能不幫忙,去治他的罪呢?

不但不能治罪,有時候還得表彰,樹他為見義勇為好青年。

李白就這樣窮下去,窮下去,窮下去了

然而,李白的事,卻就是從這場揮金如土開始壞掉的。

他一路上不但吃喝玩樂,行俠仗義,扶危濟困,也還煉丹,可是錢總有花完的時候,所以他到了安州之後,就走不動了。

走不動怎麼辦呢?李白這時候想到了做官。

或許一開始就想做官,只不過這時候更需要了罷了,他那時畢竟還是年輕。

唐朝文人一般都挺能吹,這與當時的風氣有關。唐人考試,是不封署名的,文人要想中榜、當官,首先要拜謁高官,送去自己的創作,預先留下一個好印象。

所以那時候的榜首,其實基本都是內定的,早定的,而吹,就是他們為動人視聽,最常用,也特有效的手段。好酒也怕巷子深。

風氣如此,連杜甫那種老實人都要吹,李白當然更要吹,因此李白那“天為容,道為貌,不屈己,不幹人,巢、由以來,一人而已”之類的自我吹噓,那都不算事。

只可惜,他的多次拜謁自薦,卻都沒取得什麼效果,有一次據說還得罪了刺史大人,差點被治罪。

沒辦法,自稱“不屈己”的李白,這時候也只好屈己,去做人家上門女婿了。

安陸許家雖有點家道中落,但名聲在那,仍算豪門,唐朝那會兒對倒插門也不是那麼鄙視,只是李白自己,卻顯然有些不安。

不然他後來也不會跟裴長史說,是看了司馬相如的文賦,才跑到這裡來的,自己入贅,不過是暫時休息隱居而已。

他那時大概就是因為這個,才整天醉生夢死的,他本來以為很快就能出現轉機,卻不料一挫就是近十年。

具體情況,有他那首《贈內》詩可證。

“三百六十日,日日醉如泥。雖為李白婦,何異太常妻。”

後漢的太常周澤,因主持祭祀不能回家,可當妻子去看他時,他竟以為她是為了乾點什麼來的,覺得犯了齋戒,勃然大怒,把她關進了監獄。

許夫人一年到頭跟守寡一樣,李白豈能不覺得愧疚?

李白就這樣窮下去,窮下去,窮下去了

李白也大約就是這期間,去拜見孟浩然的,只不過孟浩然那時候已經隱居,他雖然猛誇了李白一頓,卻對李白出仕沒什麼幫助。

開元十二年(732)左右,李白終於去長安了,那自然也是為尋求出路,人們每提到他這段經歷,常常會說他那時因為窮困潦倒,甚至會跟一些市井之徒混在一起,但他那時最常做的,其實還是這件事:

跟一班假隱士住在山中,皇帝在長安,他們就跑去終南山,皇帝去洛陽,他們就跑去嵩山,總之就是希望引起皇帝注意。

唐朝所謂的“隨駕隱士”,卻就是這麼來的。

但是這依舊沒用,甚至去見了一次唐玄宗的妹妹玉真公主也沒用,好在他一會兒長安,一會兒安陸老丈人家,中間又轉悠了許多地方,結識了許多人,名聲是逐漸建立,並響亮起來了。

最終改變他命運的,還是隱士吳筠。

天寶初年,吳筠被皇帝召到長安,隨即舉薦了李白,此時再加玉真公主和賀知章都極力誇讚李白,於是李白很快就也得到徵召,做了翰林待詔。

李白當初到京的場面,那真是震動天下,唐玄宗在宴席上,竟親自下來迎接,還曾親自為他夾菜盛飯。

李白是當得起這份榮耀的,他那詩才、文才絕對天下無雙。

皇帝隨便點個什麼,隨便要求寫個什麼文章,他立馬就能洋洋灑灑,一揮而就,而且還都無可比擬,此曲只應天上有。

他若無此等才能,玄宗和楊貴妃自不會對他那麼寵愛、縱容,高力士自不會遭受脫靴之辱。

但是有一樣,李白就是在翰林院上班,也是每天必醉的,他幾乎沒有一次,不是醉醺醺地去見皇帝的。

據說,他這期間唯有一次沒醉,但玄宗皇帝卻醉了,所以他們君臣的相見,就只能每次都瀰漫著酒氣,總有一個人不大清醒了。

也所以,李白是不可能總待在皇帝身邊的。

臣下見皇帝總是醉著,這成何體統?皇帝一次二次三次四次還能容忍,但是五次六次七次,更多次,每次呢?

李白雖然醉著,卻依舊能寫出好詩好文,這的確很了不得,但是皇帝有時候是需要他寫一些重要的軍國文章的,你總是這樣,皇帝豈能不有所擔心,覺得你太過兒戲?

更何況你如此狂傲不羈,如此受寵,要使多少人羨慕嫉妒恨啊,整天給他上眼藥的可不只是高力士一個。

李白有一次在醉中,寫詩讚美楊貴妃,曾將她比作趙飛燕,這也犯了大忌。

趙飛燕美則美矣,卻是歷史上著名的淫蕩毒婦,這一點經高力士一說,那自然就成了影射。

這一切,再加上有人說李白整天大醉,很可能會洩露國家機密,皇帝私生活,所以玄宗對李白就漸漸有了疏遠之意。

李白終其一生,對他這宮中兩年的經歷都是非常得意的,而且能從一介平民成為皇帝近臣,這的確是文人們都期盼的事,連杜甫都不能免俗,所以有人認為李白單純是為了尊嚴、人格之類而離開,這恐怕不過是出於對他的敬仰,美化了而已。

他實際上在後面還一直對做官非常熱衷。

李白就這樣窮下去,窮下去,窮下去了

李白無疑是不得已才離開的,那之後,他基本就浪跡江湖,終日醉鄉了。

他與杜甫相見,卻就在這期間,二人還曾結伴去尋道煉丹,卻沒有成,只不過李白倒是曾正式履行道教儀式,成了正式道士。

他這期間最大的收穫,還當是在雲遊期間,得了第三位夫人,宗氏。

李白醉酒梁園,提筆在牆上留下了一首《梁園吟》,宗氏看到,大為傾慕,竟一擲千金,把那面牆壁買了下來,這就是“千金買壁”的故事。

宗家是皇親,做官名聲很不好,但李白不在乎。他這一次雖然仍是入贅,但宗氏卻不再是“太常妻”,李白還為她寫了許多詩。

是否是看中相門,為一筆交易,這個不大好說,不過宗氏顯然不是尋常女流之輩,李白後面投奔永王李璘的時候,她是曾極力勸阻的。

李白就因為沒聽她的話,結果就在永王謀反兵敗之後不久,獲罪了,此後若非天旱大赦,不知道他會被流放多久。

李白一蒙大赦,立馬就迅速返回漢陽,他那首著名的《早發白帝城》,就是在此時所寫,那急切的心情,竟是不怕一日就還的。

這是上元元年(760)的事,此時李白的生命只有三年了。

他此後酒仙生活重拾,仍舊是四處交遊。

詩當然也是每時每刻都在寫的,他這裡比杜甫最勝的地方卻是,杜甫喝酒經常得靠賒賬,而他卻到哪都會有人請,很踴躍。

只是他自己是沒什麼錢的,他從安州時期起,就基本只能靠妻家,靠帝家,靠給人做幕僚、清客,靠那些無處不在的朋友、粉絲,來滿足他的各種需要了。

宗夫人在李白獲罪之時,曾跑去營救,在李白流放期間,曾跑去相送,但是李白在去世前一年,卻將她送去了廬山。而他自己,則基本來往於金陵、宣城之間。

這裡面想必一定有生活的原因。

總之,李白在生命最後一段時間,因為生活窘迫,是跑去當塗,投奔了做縣令的族叔李陽冰的。他那時候已經得病。

一代天驕,貌似神仙,其實並不得意,他的飲酒一面是嗜好(酒精中毒上癮應該是有的),一面卻也未必不是一種麻醉,一種排遣,這種生命之謎,心靈之謎,唯有天知。

神仙一樣的李白,卻就是這樣,在上元三年(262),一病不起,離世而去的,一首《臨終歌》,成了他的絕筆。

“大鵬飛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濟。餘風激兮萬世,遊扶桑兮掛石袂。後人得之傳此,仲尼亡兮誰為出涕?”

懷大鵬之志的李白,飛入長安,卻在長安宮半空折了翅膀。

然而我雖中天摧折,卻必能風蕩萬世。

現在已無孔子,誰還能像他哭麒麟一樣,為折翼大鵬而哭?

壯志未酬,人生可戀,李白臨終之際,回顧一生,尤其是長安宮之事,自悼、自憐、悲涼之情油然而生,但是那自信、慷慨之氣,卻也是至死不倒的。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怒而飛,其翼若垂天之雲。”

“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九萬里。”

“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

人生有過如此氣象,其落也覆蓋大地,豈無人哭?千秋之名,李白是不枉的,落魄只能掩他於當世。

END

文 | 九鴉

圖 | 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