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道德經》——世間本無善,惡又從何起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凡心兩扇門,善惡一念間;紅塵皆如夢,幾人能看穿。這世間本就無善惡之分,只因人們有了分別之心,也就有了善惡之分,就如美醜、長短、高下、前後一般,無醜何來美、無長何來短、無高何來下、無前何來後,又如陰同陽,孤陽不生,獨陰不長,離了誰,另一個都難以獨存。

品味《道德經》——世間本無善,惡又從何起

善之為善,斯不善也。世人都喜歡善良的事物,而都不喜歡惡的事物,但又殊不知,善非善,惡非惡,只因立場不同,出發點不同,善惡的結論也就不盡相同。戰國名將白起,為了秦統六國而殺敵百萬,對於秦國民眾而言,白起當為英雄,而對於被滅的六國民眾而言呢,白起又如殺神一般,將之視為惡魔,我們又能說白起為善還是為惡呢?善惡本就沒有一個明確的定論,有時你認為是一件善事,卻殊不知對於有些人來說卻為大惡。

品味《道德經》——世間本無善,惡又從何起

明代著名的心學創始人王明陽先生在《傳習錄》中曾有說過“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就我們人類本身而言,並無善惡的區分,就如同剛出生的嬰兒一般,我們又怎能區別嬰兒是善的還是惡的呢?而所謂的善惡只是在嬰兒成長之後,擁有了自己判斷的意識,有了分別心之後才有了善惡的區分,而又因為不同的嬰兒成長的環境和所受教育的不同,因此每一個人對善惡的區分也就不盡相同。就比如非洲原始部落的食人族,在我們看來以人為食物,烹而食之,實為大惡,而對於他們來說呢,這也不過是生存的一種手段而已,又豈會是惡呢。

品味《道德經》——世間本無善,惡又從何起

善惡的存在,本就沒有對錯之分,而有分別的只是我們自己的本心,因心有所分別,所以也就有了善惡的區分。而對於善和惡,我們更要以平常心而對待,就如同聖人處無為之事一般,行不言之教。對待他人的善與惡,更加不要存有分別之心,大善之人也必有從惡之行,大惡之人更也有為善一面,因此要皆以平常心而待之,君非魚又豈知魚之心,吾非魚又怎知魚之情。

人活於世,做好我們自己,守住我們的本心即可,不存分別心,不帶著有色的眼睛去看待他人他事,但行己道,莫論他人,善惡是非自有公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