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畫欣賞:吳冠中巨幅油畫《山東榮成龍鬚島》

名畫欣賞:吳冠中巨幅油畫《山東榮成龍鬚島》

吳冠中 山東榮成龍鬚島

作品介紹

名稱 山東榮成龍鬚島

作者 吳冠中

尺寸 42×127cm

材質 纖維板 油彩

創作年代 1976年作

《山東榮成龍鬚島》是吳冠中先生1976年在山東寫生時所作。當時吳冠中先生留宿於榮成市龍鬚島,在結束寫生離開山東時,將此作留在了當地。數十年來,一直為當地美術工作者珍藏。

《山東榮成龍鬚島》尺幅巨大,純以油彩繪畫,景色描繪與色彩地使用,自然地充滿了不求形似求生韻的詞心和逸氣,顯然是吳冠中70年代的典型風格。作品中的構圖、用光、色彩、點線、意境處理,無處不透露著吳冠中對東西方文化精髓的充分吸收與消化後的獨立探索。

此件拍品《山東榮成龍鬚島》整體構圖穩重大氣且不乏靈動,用色單純明朗,以線條造型。厚重的山體塊面隱隱使用皴擦的手法繪製,肌理豐富,點線雜錯,層層掩蓋又互相顯露。山體的脈絡、紋路、質地、陰陽、凹凸、向背和樹石關係恰到好處,具有中國傳統水墨畫的獨特韻味。畫面呈現即將遠洋捕撈漁獲的船隻,有的形單影隻、有的兩兩相依、有的密集停泊成一條濃重的直線,由近至遠、由疏至密,靜泊於海面上,令人不禁聯想到漁夫們為明早的遠航整裝待發忙碌之景。作品中的一些物形物象還原成點、線的基本形態,並讓這些點、線率性地在畫幅中生長,原有的結構正被打開,而在用筆用色的運行中自然地生成自在的畫意,率性的點線,又是相湊相合的節奏,那長短相錯的線,既是山體的轉合,又是畫幅的骨骼,這線與點相合,形成正在生長和延伸中的生命肌理。在關注視覺要素的自律性中,通過色彩關係的整體對比系統化地展現出自然界的內在結構。運動中的線條不斷地自我增殖,它們在顫動中互相跟隨著,在空間中運動,產生了變動不居的形態,對現實與自然的提煉,轉化為感覺的濃縮過程,通過結構形式的簡化,實現了作品的內在平衡。通過簡化,實現個別特徵的單純化,或某些真實結構變成符號,與寫實藝術追隨自然形象所受到的侷限性相比,這裡存在著無限的可能性。作品中的點、線、面與色彩作為自由元素的力量,色彩流淌出音樂的詩,線條滲透出構造的活力,畫面顯示出明淨的廣袤與遼闊。

名畫欣賞:吳冠中巨幅油畫《山東榮成龍鬚島》

吳冠中 山東榮成龍鬚島 局部

50年代吳冠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水彩;60~70年代,主要藝術成就在油畫;到80年代,吳冠中的藝術生命得以全面釋放,在油彩與墨彩兩方面都取得了驕人的成就,但就趨勢看,水墨方面的成就顯然佔有優勢;到90年代,吳冠中的藝術成就主要呈現在水墨方面,油畫居於次位,但仍不斷有經典作品問世。

從作為一個風景畫家的藝術探索過程看,我們也可以將吳冠中的藝術歷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即50年代的形成時期、60~70年代的成熟時期和80~90年代的風格化時期。雖然就吳冠中50年代的水彩本身而言,已經畫得相當精彩和完整,但就其作為一個風景畫家而言,以水彩為主要媒介的50年代,仍是吳冠中風景畫的探索和形成的時期。因為吳冠中當初從法國歸來想作的並不是風景畫,畫風景是由於當時的政治環境所迫,不得已做出的選擇。因此在這個階段,他的風景畫創作還處在一個探索的過程之中,還沒有形成完整的風景畫的創作理念。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他在風景畫創作方面已經積累了相當豐富的經驗,並獨創和總結出了一套完整的風景畫創作理論。因此,60~70年代是其以油彩為主的風景畫創作的成熟時期。80年代以後,吳冠中開始走出國門,有了更大的活動空間,有條件以更加開闊的視野和自由的心態,向著更加個性化、風格化的方向發展,作品也不再侷限於中國的鄉土風景,同時不再以直接寫生為主,而主要是以速寫為依據在室內完成,因此,在寫實中融入了更多的表現性因素,也可說這一時期的油畫是受到其自由揮灑的水墨的影響,從而使他對油彩的運用進入了一種更加自由的境界。

——賈方舟

名畫欣賞:吳冠中巨幅油畫《山東榮成龍鬚島》

吳冠中 山東榮成龍鬚島 局部

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的吳冠中(節選)

水天中

在20世紀中國繪畫史上,吳冠中是一個具有特殊意義的人物。他的藝術思想與藝術實踐不僅在同時代中國畫家中獨樹一幟,而且具有廣泛和深刻的影響。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他的藝術觀念和繪畫創作不斷在中國藝壇引發波瀾,進而推動中國現代繪畫觀念的變化和發展。

20世紀的中國文人和藝術家,都是在政治、文化動盪變革中形成自己的人文態度和藝術風格的。而“五四”和“文革”更是這種變革的集中表現,不同的人在這些重大歷史事件中有不同的處境和不同的反應,由此形成不同的思想觀念和藝術心態。吳冠中是所謂“後五四”一代,他們在學藝之初,受惠於“五四”新文化潮流的激勵。但戰爭和革命的風暴耽延了他們的成長,在理應大展宏圖的時候,接踵而至的政治運動剝奪了他們的藝術年華,直到中晚年之際,才獲得實現理想的機會。

與其前輩不同的是,在吳冠中這一代知識分子裡,大多數不是主動地投身社會政治鬥爭,而是被動適應歷史動盪。這一代知識分子對學術、藝術的關注,超過對社會變革的關注。因此他們不是在意識形態的意義上,而是從藝術和學術本身出發思考和解決藝術問題。吳冠中沒有前一代知識分子所熱切關注的宏大文化策略,但在藝術本體的思考方面比前一代要深入得多,不但超出康有為、徐悲鴻、林風眠那一代,而且超出同時代的其它畫家。他奉獻於當代中國畫壇的不是某一種“功夫”,而是未被扭曲的藝術個性。他曾說:“當人們掌握了技巧,技巧就讓位於思考。”他的藝術歷程不是追求某種藝術技巧、某種藝術“功夫”的歷程,而是不停息地思考的歷程。

他在繪畫創作上超越了題材的地域性,不論是北方鄉野、江南村鎮,不論是巴黎街市、南洋風物,他描繪這些不同題材的油畫,有濃厚的中國韻味和中國氣派。從70年代水彩、油畫質樸寧靜的情調,到90年代絢爛深廣的氣度,反映著畫家心境日益趨於自由。這種創作心態與同時期畫壇盛行的精雕細琢和借宗教、哲理的象徵以自重,成為鮮明對照。吳冠中是以油畫家的身份登上中國畫壇的。作為一個個人主動選擇以繪畫為生活目標的人,他比許多同行顯示出更突出的獨立自主的稟賦。

名畫欣賞:吳冠中巨幅油畫《山東榮成龍鬚島》

吳冠中 山東榮成龍鬚島 局部

在經歷了長期、大量艱辛繁重的寫生活動之後,吳冠中終於進入了一個新的藝術天地。他像中國畫史上的畫家那樣在畫室裡回味、想象,放筆直寫。吳冠中喜歡那些可以使他自由發揮點線的疏密和力度、韻律和節奏的景物。山巒的起伏、草木的枝杈、岩石的紋理、屋宇的錯落……這一類東西最能引發他的畫興。他對這些景物的處理與傳統水墨畫家遵循的範式大不相同。拿畫山來看,古代畫家強調山嶽的倫理意味,他們以山嶽為崇高、靜穆、永恆的象徵,所以他們或“得山之骨”,或“得山之質”。吳冠中眼中的山嶽,蘊含著無窮的生命律動,所以他可以說是“得山之韻律”。這種韻律並非自然界山嶽所固有,而是山嶽引發了畫家通過黑白灰彩表現點線節奏的激情,作品是這種激情的記錄。這類似音樂創作——作曲家被某種事物感動,創作出以這一事物為標題的作品,但作品的核心並不是這一事物。感動我們的是作曲家想象、組織出來的音響、旋律和節奏。吳冠中的許多作品之吸引觀眾,並不是他在畫面上再現了自然的客觀形態,而是使觀眾感受到生命活力的痕跡。他與許多老畫家之間的差異,在於他要越過傳統筆墨、傳統圖式去追求由中國文化精神自然生髮的感情境界。他不認為離開前人技法經驗會妨害中國藝術傳統的延續,而且認為這將使這一傳統為更多的現代人所接受。他的水墨畫作品證實,雖然在技巧、章法上遠離傳統繪畫的形式,但在藝術精神上卻是與歷代水墨畫大師們靈犀相通。如果我們不把偉大的水墨藝術只看作一種技藝、一種功夫,而看作一種精神性的創造活動,就不應該認為吳冠中拋棄了中國傳統藝術的精神。

吳冠中常常強調他是從形式結構角度觀看、選擇山水建築和花木。但如果從他選擇的總體來看,在形式之外,他還有關注的東西,他並沒有背離中國傳統文化的自然觀,即倫理和比興態度,以這種文化心態去觀看和對待自然物象。山、水、松、荷,以及故鄉……即使在他越來越接近抽象的時候,這種源於中國文化的心境,仍然是他藝術活動的基礎。

畫家簡介

吳冠中(1919-2010),當代畫家,美術教育家。1919年出生於江蘇省宜興縣。1942年畢業於國立藝術專科學校,1946年考取教育部公費留學,1947年到巴黎國立高級美術學校,隨蘇沸爾學校學習西洋美術史。吳冠中1950年秋返國。先後任教於中央美術學院、清華大學建築系、北京藝術學院、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曾任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中國美術家協會顧問,全國政協委員等職。曾出版過《吳冠中素描、色彩畫選》、《吳冠中中國畫選一輯》、《東尋西找集》、《吳冠中散文選》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