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寶典」舂米成泥巧切絲 一脈餌味傳滇情

清晨的昆明,如同北京胡同裡的煎餅果子一樣,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燒餌塊的早點攤。雲南人早上愛吃餌塊,不僅僅是因為它烹製便捷,而是早已把它融進了“雲南生活”,成為“生而云南”“樂居雲南”最普遍的生活習慣之一。

「飲食寶典」舂米成泥巧切絲 一脈餌味傳滇情

食源:粗康寶烤粑粑

傳說很久以前有個叫“粗糠寶”的小販子,挑著一擔山貨到昆明去賣,結果剛走進大東門就聽見城裡一片叫罵聲,仔細一問,原來知府衙門不知為何突然起火,知府下令張貼布告:從今開始所有百姓不準在家生火做飯,違者嚴加懲處絕不寬容。

粗糠寶把佈告前面喧鬧的鄉親都吆喝到自己面前,對大夥兒囑咐了一通,說完後大家面露喜色,都說這是個好主意,回去後紛紛從家搬出爐子,用大米磨成的粉烤起粑粑來。

「飲食寶典」舂米成泥巧切絲 一脈餌味傳滇情

知府老爺知道後急忙出來查看,粗糠寶衝著知府扮了個鬼臉:“佈告上禁止在家裡生火煮飯,可沒禁止在家門口烤粑粑吃”,知府懊惱不已,怎麼也想不到粗糠寶會來這一手,這道小吃從此在雲南流傳了下來。

據古籍記載,麥類製作的食品古時統稱為“餅”,米類製作的為“餌”,粗康寶發明的“烤粑粑”就屬於此類。後來民間將這種塊狀的“餌”,逢年過節饋贈給親朋好友,稱為“餌饋”,時間一久就諧音成了“餌塊”。

「飲食寶典」舂米成泥巧切絲 一脈餌味傳滇情

食法:舂泥成塊巧切絲

每年歲末農家都要挑最好的大米,淘洗浸泡後蒸熟,放在碓中舂茸如泥,趁熱揉成長方、橢圓、扁圓等狀,通常是圓形薄餅狀,涼後即為餌塊,別的米制品很難保存,但餌塊放在背陰的屋子裡,碼在厚厚的馬尾松松針墊子上,可以久放不壞,剛做好時放個三四天後再泡入涼水中,也可保存好幾個月。

成型的餌塊像年糕一樣可蒸可煮,燒、炒、滷、炸風味各異,久食不厭。把餌塊切成絲還可以做成像米線一樣圓滑彈爽的餌絲,搭配不同佐料搭配,柔韌留香。昆明的小鍋滷餌塊就是切絲配以豌豆尖,用專制銅禍加各種調味品滷製而成。

「飲食寶典」舂米成泥巧切絲 一脈餌味傳滇情

不過孩子們最愛的還是放到爐火上燒烤到外焦裡嫩的燒餌塊,抹上媽媽醃製好的麵醬,最好再攤上半塊滷腐,一口咬下去,滿滿都是農家最樸素最真切的幸福!也是雲南遊子對故鄉最為真切的回憶之一。

食事:混炒大救駕

餌塊切成一寸見方小薄片加雲腿絲、肉片、雞蛋、蔬菜等炒,就成了既可做主可以佐餐的炒餌塊,這是所有餌塊做法中最有名的其中最出名的要稱“大救駕”。

南明最後一位皇帝朱由榔曾被吳三桂追擊到雲南,一路奔波到騰衝時已數餐未進,騰衝的村老見他餓的緊,急忙把餌塊跟家中僅有的一點好東西湊合在一起翻炒。

「飲食寶典」舂米成泥巧切絲 一脈餌味傳滇情

熱騰騰的炒餌塊端到飢腸轆轆的朱由榔手裡,片刻間一掃而空,騰衝餌塊質地上佳的口感回味出絲絲甘甜,朱由榔仰天長嘆:“救了孤的大駕”。由此騰衝出了這道由狼狽皇帝命名的飯食:大救駕。

與昆明炒餌塊不同的是,“大救駕”切成三角形的餌塊薄如紙,佐料以雞蛋、糟辣子,番茄、白菜心、蔥為主,只用鹽調製鹹味,不放醬油,色彩清新明快,紅、黃、白、綠相間,就像一幅新作的水粉畫,觀之清秀雅潔,品之清爽怡人,別具一番風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