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入口門廳

藏寶樓位於上海浦東喜瑪拉雅中心的美術館內,這座建築由日本著名建築大師磯崎新設計,在中國是一座著名的建築。

藏寶樓是一棟來自江西景德鎮的清代民居,具體初始建造年代已不可考,運至上海的僅木構部分,原有磚瓦並沒運來,木構也有部分是後補的構件。原建築為二層三進院落,由於美術館空間有限,只能裝得下兩進。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經典的徽派明堂天井院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中堂作為儀式空間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中堂作為接待及會議空間使用

這裡所說的“裝得下”,是指把一個位於中國腹地鄉村的民居古建築裝進魔都一個鋼筋混凝土建造的大盒子裡,而且沒有任何自然光線,完全依靠燈光照明,這正好很適合這次由民居向展示館的功能轉變,因為展館照明形式最好就是燈光。

景德鎮的古建築受明清兩代徽派建築的很大影響,這棟民居即是典型的徽派風格。其中兩進之間的天井最有代表性,稱為四水歸明堂,天井開口不大,但光影精煉,充滿儀式感,且日常起居非常實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天井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第二進後堂

美術館的這個空間高度也有限,因此,古宅雖然搭建了兩層,但高度都不高,尤其是上層,頂部是大型結構鋼樑,梁底所剩高度僅剩2米4。

原本設想保留鋼樑的裸露狀態,但600厚的大型鋼樑的體量在傳統木構面前實在顯得巨大,而且空調、電線等管路錯綜複雜,難以做到乾淨整齊,於是只有採用吊頂來處理,石膏板封完鋼樑的下沿樓板僅剩下2米35。好在鋼樑之間的空隙做了天花造型有所抬高,局部安裝了燈槽反光使頂部不那麼壓抑。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二樓廳堂稍作分隔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接待會議沙龍空間

幾處天花造型採用了拱形,是為了與古宅一層進門處一段木作拱形廊頂相呼應,這段廊上部是古宅原有的稱做回馬廊的空間,現在也做成了展區。美術館的空間在靠近這個角上的局部高度是夠三層樓,於是這展區邊裝了樓梯通至局部的三層小展室。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新舊結合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舊木構與新吊頂

一層中庭部位的地面開始仿照古建築做法鋪了石板,四邊一圈高一步臺階,中間低下去(原為排雨水),但館方覺得不夠實用,尤其是觀眾在凝神欣賞展品的時候容易踩空、絆腳,後來統一改成了一樣平,便於佈置較大型的展品。兩邊廂房做為一層的主要展示區,地面鋪了仿古青磚。

兩邊廂房做為一層的主要展示區,地面鋪了仿古青磚。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廂房改為展廳

兩層樓之間仍然採用了傳統的木構樓板體系。中庭頂上圓形天井是這個古宅的最大亮點,雕飾也十分精美,圓形天井在古代徽派建築裡並不多見。天井上部模擬了陰天時的自然天光,頗為逼真。美術館這一空間沒有任何自然光,為了不讓空間沉悶,在最裡端設置了一片從一樓至二樓的發光牆,正面給人“窗”的感覺,背後照亮了樓梯間。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二樓廂房作為展廳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二層中堂兩邊展櫃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由二層窗戶望一層中堂院落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四面環通的二層空間

二層新元素比一樓多,除了展示功能,還設置了一個會談區做為小型會議、沙龍空間。實施效果大致秉持了設計師提出的“舊是舊,新是新”的原則,以簡約的“新”烘托繁複的“舊”,基本實現了新與舊在衝突中的對比與和諧。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精美的細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新作屏風區隔空間層次

古建築的主要元素木構、粉牆都有了,唯獨缺了“瓦”這一元素,因為這裡沒法複製屋頂。還缺了當地的“山、水”這兩個自然元素。於是設計師在門樓對面的牆上用小青瓦片疊了幾座“山”,構圖手法來自於傳統山水畫,計白當黑,大面積留下的白牆仿若湖河的“水”。

象徵手法的運用給人以無限聯想。牆角還設了幾根發光的“竹竿”,如同近景,使畫面有了層次感。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徽派古宅藏寶樓,細細雕琢盡顯中華風骨

出院門

由於美術館屬於高層建築,防火為最高級別,古宅幾乎全是木質,防火難度很大。如安裝自動噴淋設施,其管路肯定對古宅的木構無論是構造還是視覺上都破壞太大。最終是在空間的四個個角上安裝了4個氣體滅火噴頭,解決了這一難題。

項目名稱:上海喜馬拉雅美術館

設計:王善祥

參與設計:張通驛 龔雙豔

電氣及給排水設計:麻理

面積:540㎡

總造價:約440萬(其中古宅收購及搭建修復260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