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霍春陽(1946年— )美術教育家、著名書畫家。河北清苑人,1969年畢業於天津美術學院並留校任教至今。原任天津美術學院中國畫系主任、教授,現為天津美術學院美術館館長,美術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天津美協花鳥畫專業委員會會長,天津市中國畫學會會長,天津美術家協會副主席,中國藝術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理事。同時承擔著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國家畫院、榮寶齋等高校和重點藝術機構的教授和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當代逸品 ——感受霍春陽的藝術

薛永年/文

30年前,雨狂風驟的十年“文革”剛結束,天津一幅描繪迎春花綻放的作品,成功地表現了人們的心花怒放和無限生機,在全國美展中贏得普遍讚譽。兩名作者都是天津人,其一是畫界耳熟能詳的孫其峰,另一便是開始嶄露頭角的霍春陽。霍春陽是孫其峰的學生,那時只有30歲。此後,隨著他不斷推出新作,不斷悟入藝術的真諦,不僅產生了廣泛影響,而且在藝術思想回歸深層傳統後,漸漸形成別具一格的獨特風格。十餘年來,這種風格日益完善,不脛而走。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在當代中國畫壇上,霍春陽是一位很有影響的中年實力派畫家,雖然實力派畫家也不下數十人,但有的實力在造型,有的實力在筆墨,而霍春陽的實力是全方位的,尤以講求境界的小寫意花鳥為勝。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文革”後的小寫意花鳥,有兩個引人矚目的現象。一是改變了傳統的折枝佈局,畫林間花草的原生態,層次豐富,茂密繁盛。二是改變傳統的水墨為尚,推進晚清近代以來對色彩的發揮,追求不同於前人的視覺效果。而霍春陽的小寫意花鳥,卻以簡靜的特點卓然自立,不但形簡神完,筆精墨妙,尤擅淡墨幹筆,而且簡約疏淡,或疏花簡葉,或只鳥片石,空靈虛靜,幽秀淡遠。一切歷歷如在目前的生動形象,都無例外地隱約在光風霽月之中,清如水洗,靜如天籟,似有若無,欲顯還隱,真可謂“若恍若惚,其中有象”。可以看出,在他的心目中花鳥生命和宇宙自然是融為一體的。他不滿足於謳歌鳥鳴花放的生韻,而是積極引導觀者去品味淡而有味的太羹玄酒,去感悟充滿光明與智慧的精神之光,特別緻力於作品精神境界的玄遠靈明。這正是霍春陽的獨到之處,也是相當一部分畫家忽略的。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如今,隨著城市化的迅猛進程,流行文化的追波逐浪,許多畫家為了引人注目,每每著意開發眼球效應,尚繁複鋪陳,講平面構成,崇色彩繽紛,甚至以刻畫為工,以躁動為美,為此而花費心思引進西方的觀念,在不同程度上疏離了傳統的奧義。霍春陽作為具有獨特代表性的小寫意花鳥畫家,他的藝術不僅好在賞心而且貴在養心,多年來他的藝術探索一直圍繞著在花鳥裡表現前人很少致力的中國藝術精神的一個重要方面,這個方面就是超越自我與大化同一的超逸精神。所以我說,霍春陽是當代少見的逸品畫家。詩境,旨在表現一種被過濾了的現實,一種活潑的生命意識,一種昇華了的精神境界,過去稱之為逸品。

自古以來,人物畫更多承擔了第一種職能,文人山水花鳥畫更多呈現了第二種職能。然而,霍春陽的花鳥逸品,卻把個體的暢神與淨化昇華群體的精神境界結合起來,他的花鳥畫,題材是古已有之,“四君子”佔了很大比重。造型屬於“妙在似與不似之間”,一般畫鳥形似的成分多一些,畫花木形似的成分少一些,非常適合旱已自覺不自覺接受了傳統既成圖式的中國觀眾。他的每張畫都不畫太多的東西,都以水墨為主不用濃重火爆的色彩,偶爾利用灰黃的紙色,恰當地點染白粉,畫裡疏淡和悅的花鳥彷彿融進了生生不息的宇宙之中,呈現出虛靜空明的靈光。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自古以來,畫中逸品的闡述者,都強調了三個方面。一是精神的超越,二是筆墨表現的簡約,三是境界的虛靜。對此,清代的惲壽平指出,“逸品其意難言之矣,殆如盧敖之遊太清,列子之御冷風也。”‘畫以簡約為尚,簡之入微,則洗盡塵滓,獨存孤炯,煙鬢翠黛,斂容而退矣。”“造化之理,至靜至深。”前輩美學家宗白華,更把深靜看作中國藝術表現的文化的精神,他指出:“它所表現的精神是一種深沉靜默地與這無限的自然的太空渾然融化,合為一體。它所啟示的境界是靜的,畫家是默契自然的,所以畫幅中潛存著一層深深的靜寂。”霍春陽的藝術恰恰是具有上述的三個特點,可謂默契造化,簡約深靜,“幽情秀骨,思在天地”。對此深有體會的霍春陽,他的藝術正是有意疏離刺激人眼的色、線、形,在表現對花鳥情境的微妙感動的同時,努力把欣賞者的神思引向悠遠無際的大化。他的畫裡著重表現的是一種“象外意”,是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群體精神,是在更高的沒有煩擾,沒有困惑,沒有厲害的宇宙詩境中獲得靈魂淨化和精神自由。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霍春陽的藝術,從描寫燦爛綻放的迎春花的《山花爛漫》的有我之境,走到如今的無我之境,關鍵在於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之交的大變。在八十年代中後期,他像許多畫家一樣地嚮往新變,曾取法明清個性派的大寫意,表現旺盛的激情,張揚創作的個性;也曾學習黃永玉富於構成意味的荷花,還曾把西方的構成手段、石濤式的山水與日本的少數字結合起來,追新逐意,務求“語不驚人死不休”。但自從他探索新文人畫以來,便開始追究中國畫藝術精神與傳統哲學思想的關係,抓住了在傳統文人畫裡表現得比較充分的以暢神為依歸、以淨化心靈和提升精神境界為目標的努力方向,為此挖掘傳統,發揚光大,沒有隻在筆墨上、圖式上、肌理上、表現主義式的感情發洩上下表面的工夫,既排斥了盲目西化的干擾,又從深層挖掘並激活著傳統,我看這是一種由技進道的追求,是他比一般淺學畫家高明的地方。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當代的中年畫家,包括霍春陽在內,大多出身於美術院校,所有的美術院校又都是西學東漸的產物,雖然學的是國畫,但殊少國學基礎,思維方式與創作方法也接近西方的藝術家,常常把創新與傳統對立起來,對於傳統是傳承明清個性派多,對上溯宋元的所謂正統派棄如敝履。霍春陽的變法由個性派潑辣縱橫的大寫轉入超越個性派境界空明的小寫,首先得益於對傳統文人畫的潛入,新文人畫作為西潮澎湃中的對立物,比較重視銜接近代幾乎斷裂的傳統底蘊,講老莊與禪學與藝術創作中個人的精神自由為多。大約在參與新文人畫運動的過程中,他理解了老莊和禪學的超越精神,當時寫給我一幅書法,寫的就是“禪意”二字。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然而,進一步領會傳統藝術文化的博大精深,則得益於隨後而來的國學補課,他主動參加了北大湯一介主持的“中西文化比較學習班”,以及其後的“中西文化比較高級研究班”。在班上,他首次接觸了國內一流學者,瞭解了梁漱溟等新儒學大家的思想,甚至買來梁氏的《人心與人生》《中國文化要義》反覆研讀。同時他又拜訪了吳玉如,吳玉如說傳統中的《文心雕龍》還屬於辭章,《論語》《孟子》才是經典。其後,他牢記吳氏的一席話,用很多時間去研究儒家經典,並且在領會中國的文化思想中打通儒道禪。古人說“極高明而道中庸”,以往的研究者大多以為逸品、超逸精神淵源於個人解脫的莊禪,但霍春陽的逸品畫,還有一個淵源,那就是兼濟眾生的儒學。因此,他的逸品畫與某些古代畫家的高蹈遠引的出世志趣不同,他是以貌似出世的超逸,做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的入世事業,是在異化的威脅中重建著充滿自信的精神家園。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我見過一幅對子,寫的是“立腳不隨流俗轉,宅心能到古人難”。霍先生正是一個不隨流俗守護傳統的畫家,他在倡導逸品畫的創作與教學中,提出了若干振聾發饋的見解。比如,他引用禪學著作《青言集》“無異言而生清淨心”的主張,指出不應該把花樣翻新與否視為衡量繪畫優劣的標準。他還指出,“有風格並不代表有質量”“藝術應該淡化個性,把藝術的共性容納得越多,藝術的個性才越有價值”。他的這些與時下話語很不相同的看法,儘管未必獲得致思周密的理論家的完全同意,但深刻地揭示了20世紀以來藝術認識上的一些迷誤。

站在20世紀裡邊看20世紀,就像在廬山裡看廬山一樣,不容易看清楚。只有把20世紀的中國文化藝術放到世界範圍的歷史長河裡去看,才會發現整個20世紀,中國文化一直在西方強勢文化的擠壓之下,一直在科學主義的批判之下,中國畫也一直在西方標準和科學而非文化的標準的改造之下。霍先生可以說是為數不多的在廬山之外看廬山的智者。儘管對繪畫與現實關係的執著與超越,對傳統的因與革、對藝術的個性和共性、對繪畫的視覺特點與文化內涵的關係,還可以深入討論,從理論上闡述得更有分寸,但霍先生的看法是切中時弊的,是抓了要害的。他致力於提高精神境界的逸品畫,無疑已經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但他正在思想藝術成熟的壯年,我相信他會圍繞著這弘揚傳統給自己提出更高的目標,他已經著手上路了,任重道遠,我和大家都期望他的潛力得到進一步的發揮,為21世紀中國藝術的復興做出更大的貢獻。.

現以《觀霍春陽畫》小詩一首結束這篇短文:

疏花淡葉泛青光,虛靜空明意味長。

觀化觀生神自逸,津門長憶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中國花鳥百家:務本求源,大道尚簡——霍春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