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千年米倉古道,

將恩陽出落的更加繁華。

曾經的恩陽古鎮會館林立,

商賈雲集。

今天,

就給大家說道說道這恩陽第一家會館,

萬壽宮!

千盞桅燈照恩河

只見船帆不見波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萬壽宮

三分明月落

十里春風過

禹王三聖

何曾蕭索

萬壽成傳說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萬壽宮

萬壽宮,或稱旌陽祠,數以千計,遍佈全國各地城鄉,乃至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區和國家。亦是我國古代會館文化的代表,故亦稱江西會館、江西廟、江西同鄉會館、豫章會館等。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萬壽宮名字來歷

萬壽宮,為紀念江西的地方保護神——俗稱“福主”的許真君而建。許真君,原名許遜,字敬元。東漢末,其父許蕭從中原避亂來南昌。

三國吳赤烏二年(239年),許遜生於南昌縣長定鄉益塘坡。他天資聰穎,五歲入學,十歲知經書大意,後立志為學,精通百家,尤好道家修煉之術。真君二十九歲出外雲遊,曾拜吳猛為師,得其秘訣。後又與當時的大文人郭璞結交,訪名山福地,覓修真煉丹之所。

晉武帝太康之年,真君四十二歲,被迫去鄉就官,任蜀郡旌陽縣令。他居官清廉,政聲極佳,深受百姓愛戴。晉武帝死後,政局不穩,惠帝昏愚,賈后獨擅朝政,引起八王之亂。任旌陽縣令十年之久的許遜,毅然棄官東歸。

東歸後,又與吳猛同往丹陽(安徽當塗縣),向諶母學道。此後雲遊江南許多地方,為民除害、根治水患。據記載,他在136歲時去世,傳說一家四十二口“拔宅飛昇”。

許遜死後,為了紀念他,當地鄉鄰和族孫在其故居立起了“許仙祠”,南北朝時改名“遊帷觀”,宋真宗賜名並親筆提“玉隆萬壽宮”。歷經許多朝代,宮中香火不斷,而且江西人在外地建立了許多“萬壽宮”,數量不下幾百座。在古代,有江西人聚住的地方,就有萬壽宮。明清時期,江西經濟發達,經營瓷器、茶葉、大米、木材和絲綢的贛籍商人行走全國,並在全國其他地方都修建了萬壽宮,萬壽宮也成為外地江西同鄉的“江西會館” 。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同是豫章客

共行至恩陽

歷一場入骨柔情

聽一段老舊戲音

賞一番恩陽江景

尋一位塵緣知音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恩陽萬壽宮

萬壽宮是建於清道光時期,當時大批外地商人由水路、旱路來恩陽經商,其中以江西籍商人居多,他們發跡起家,聚斂致富以後,為了“炫耀郡邑、款敘鄉情、洽談生意、休閒聚會”由江西商人楊、王、石、李四姓人氏捐資修建江西會館——萬壽宮,萬壽宮建成以後,客居恩陽的廣東、福建等商人紛紛效仿,從而使恩陽古鎮內會館林立,獨具風采。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萬壽宮坐西向東,建築風格採用我國傳統建築佈局方法,從地基中軸線,對稱排列出戲樓、 廂房、天井、前殿、正殿,形成復四合小院落。磚木結構,穿鬥抬梁混合式樑架,卷拱硬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牆體部分的磚燒製有“萬壽宮”字樣。

萬壽宮建造科學,佈局獨特,結構緊湊,小巧玲瓏;裝飾華麗,雕刻精細,集雕樑畫棟於一身。其戲樓頂部飾螺旋藻井,有滴水迴音之感;戲樓飛簷下刻有古人物,並雕刻二龍託寶、雙鳳朝陽圖案,極其壯觀;戲樓兩邊的廂樓,專供貴賓,臺下場地供一般觀眾享用,戲臺兩邊設樂樓,橫額枋雕刻各種鬼怪故事,後壁左右書有“出將”“入相”,極其壯觀,實乃巧奪天工。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萬壽宮封火牆

封火牆,顧名思義,是中國傳統民居聚落的一種以防火為目的的牆體建築。有的文獻也寫作“風火牆”。在封火牆出現之前,人們注意到火災通常是自下而上地順著房柱向上蔓延,因此封火牆的最初形態是在可燃的木質牆壁、構件上塗抹灰泥,以此來提高木質構件的防火性能,後來才出現了把木柱砌於磚牆之內的立貼式(即穿鬥式)的山牆——封火牆。在傳統村落中,以家為單位、以圍牆相連建造封火牆,能夠十分有效地防範火患。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恩陽古鎮雖已不再繁華,

但處處都留存著繁華的痕跡。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古鎮餘韻千年留,今天且道萬壽宮!

今天在恩陽古鎮,

雖已看不見商客往來,

會館林立的盛景。

但漫步期間,

潺潺水流,

雕花小樓,

納鞋墊的女人,

砸巴魚的孩童,

仍是一副生活的盛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