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改革開放四十年」開始漫想

#雪,大雪#

今天,上海下了一場大雪,銀裝素裹,瑞雪兆豐年。

十年前的2008年,同樣是春節前,一場大雪席捲神州大地。

那時候我在北京讀書,運氣很好,回廣州的飛機是當天最後一班能起飛的航班,落地了以後才知道,北京機場往華南方向的航班全部取消。

大雪同時壓垮了京廣線湖南段的高壓線,電力火車頭沒了動力,大量列車停在京廣線上,更大量的乘客滯留廣州火車站。

改革開放三十週年的2008年,從一場大雪開始。

但願2018年的這場雪,沒有阻擋我們努力前行、改變命運的步伐。

#激盪十年,水大魚大#

此刻,我電腦旁邊,放著一本吳曉波的新書《激盪十年,水大魚大》;熟悉的行文風格,娓娓道來的口吻,講述著2008年到2018年,中國企業史。

確實少了“激盪三十年”的那種磅礴大氣,跌宕起伏;這十年,中國企業和中國社會一樣,在變革、轉型、爭議之中,匍匐前進。

書中講述的人物與故事,彷彿就發生在自己的身邊,這種強烈的代入感讓我也會回想,這十年,我自己經歷了什麼,我所生活的城市經歷了什麼,我身邊的人又經歷了什麼。

這十年我換了三個城市,從北京到香港,再到上海。

2008年是北京最好的時候,藍天白雲,空氣中瀰漫著一種莫名的喜悅感。舉國體制下的奧運會,讓全體國民空前團結;為了“國家大事”,任何個人和小集體的利益都可以讓路。無論是停工還是限行,國家讓幹嘛幹嘛,大夥心氣都非常足,集中力量做好一件大事!這確實是個心氣足,幹勁夠的年代,至今無法超越。

2009年到2011年,我在香港讀書,住港島,每天來往於西環和金鐘之間。這兩年我對於香港最強烈的感受就是“撕裂”,而最大的撕裂就是“在經濟上極度依賴大陸,而在政治和意識形態上排斥大陸”。產業空心化,貧富分化,社會階層流動固化等等方面,都是這個城市撕裂的表現。所以,當我一個上有父母下有妹妹,仍然一家人蝸居在不足60平米家裡的本港同學,在多年後去“佔中”;對他的行為,我十分理解。

個人觀點,這個城市,難有“心氣”可言。

(當然,香港也有很多很多的好,未來我願意花更多篇幅來分享。坦白說,我對香港的感情,是複雜的。)

2011年至今,我在上海;家附近的房價從3萬不到一平米,飆到了將近8萬一平米。假如說房價堅挺上漲能代表著這個城市或地區綜合實力不斷提升,我願意為這個假如點贊背書。為什麼這個城市沒有互聯網巨頭的誕生?因為一個企業,只有在別的地方證明成功了,它才有可能進入這個城市並立足。各種 “規矩”,既樹立了這個城市的門檻,又是這個城市的“心氣”所在。互聯網企業,天生需要“打破規矩”。

然而,這個城市能成功製造出大飛機;不僅僅是這個城市有錢這麼簡單,而是這個城市有著完整的飛機制造產業鏈,且產業鏈上每個企業、每個工程師、每個技術,都是領先且頂尖的。從人、到物、到技術、到管理,方方面面,都要求“精緻”,這才能保證大飛機誕生。這種“精緻”,獨一無二,是這個城市的“心氣”。

時間比較晚了,今天就到這吧。一定意猶未盡,且看下回再述啦。

祝晚安!

肥峰不要肥

2018年1月25日夜於上海閔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