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與焦慮:買房背後的道理

3月19日,國家統計局發佈數據顯示,2018年2月份70個大中城市商品住宅銷售價格總體平穩,其中,北上廣深的新建商品住宅環比銷售價格下降0.2%-0.6不等。房價已經平穩了有一年半了,身邊有不少朋友在這段時間裡問,應該買房嗎?應該買哪裡的房子?應該買多少錢的房子?等等。在這裡,筆者以自己的購房經驗和看房經歷,分享一下買房背後的一些道理。

財富與焦慮:買房背後的道理

1.人口永遠是一個城市房價波動的決定性因素

為什麼一線城市房價高企,哪怕是老破小的房子,價格都高得離譜?因為,一線城市永遠吸引著這個時代最有能力(最有錢、最聰明)的那一撥人。

請不要拿一線城市的房價來做“房價收入比”,沒有參考價值。因為,一線城市的房價是由這個國家最有錢的人決定的,而不是這個城市的平均工資來決定的。

都市圈(大城市、城市群)是人類文明發展的結果。人要過美好生活,衣食住行、醫療教育等各方面需求,都一定要去大城市。頂尖的城市,才能吸引到頂尖的人才,比如高校資源、金融資源、創意資源等等。

這幾年,有關杭州和廣州的“一線城市”地位和身份之爭不絕於耳,其本質是因為阿里的誕生吸引了一大堆優質人口(筆者的本科廣東籍同學,去德國留學工作一段時間後回國,沒有回廣州,而是去阿里了;另一個高中同學,在廣州工作一段時間後去螞蟻金服了);而產業的相對沒落使得廣州失去了一大批創意人口(原本應屬於五山年輕人的熱鬧,現在得去南山找了)。

所以,要買房,請去頂尖的城市,頂尖的區位;去預見這個世界最頂尖的人。

財富與焦慮:買房背後的道理

2.流動的價值

人口流動、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等要素的流動,“流動”的本身就一定有價值。所以,高鐵站、地鐵站、學校、醫院、商場附近的房子能保值增值,其本質上是因為,這些地方,能聚集了上述多個“流動”。

正是這些“流動”本身,帶來了很多價值和機會。回看歷史,盛唐的絲綢之路,讓長安成為“萬邦來朝”之都;清末廣州開“十三行”進行對外貿易,沙面一帶能誕生首富,有陳家祠;近代上海開埠,才有遠東的十里洋場;現代香港成為東方明珠、新加坡成為國際都市等等例子,都說明,“流動”本身都極具價值,而能讓“流動”體現在一個區位因素當中,就能產生價值。

財富與焦慮:買房背後的道理

3.相信大開發商的品牌

請相信,大的房地產開發商見過的世面、建造的房子和補過的房屋瑕疵,都是我們個人難以匹敵的。這就解釋了,為啥有那麼多的萬科粉、綠城粉,開發商去到那裡,房子就買到哪裡。

以萬科為例,王石在《大道當然》裡面有提過,他們到美國開發項目拿地,首批項目中有一塊地,100年前是這個城市的郵局所在地。要知道,100年前的郵局聚集著這個城市的物流、信息流、資金流和人流,其區位重要性不亞於現在的一個盒馬鮮生或者萬象城。因此,萬科拿下了這塊地,並大獲成功。

大開發商的品牌價值,就在於他的商業模式運營過程中,有很多被市場檢驗成功的原則經驗,這是說得出來的;一定有更多多被市場認為是失敗的經驗,這是沒有說出來的。這本身就是他的品牌價值之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