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麥夜讀」吃筍肉包,享受慢生活

點擊收聽

肉包遍佈南北,常人看來,它是快捷方便的傳統麵食,但在淮揚一帶,吃肉包卻是一種慢生活的享受,一杯清茶,一碟乾絲,配兩三個,往往能消磨掉大半個上午的時光,特別是老人們,喜歡以這樣的方式把晚年的歲月拉長。

用慢條斯理來形容淮揚人吃肉包的速度,那是極為妥當的。若把這個成語放到肉包的製作上,也很恰當。

當地廚師堅守“慢工出細活”的信條,新鮮的五花肉,拿到白果木的砧板上,用一把張小泉菜刀慢慢地剁,從肉塊到肉丁,從肉丁到肉糜,要花費一個小時前後,純手工的程序讓肉糜充滿著勞作的溫情,這與絞肉機加工的肉餡不可同日而語。

肉糜加上去腥提香的蔥薑末以及筍丁方成肉餡,筍丁質脆、清甜、味鮮,老道的廚師習慣以筍丁湯汁來烹製菜餚,往往能拴住食客胃口。

混入肉糜的筍丁還可減輕葷物油膩,筍成年後為竹,歷來受文人雅愛,東坡居士有云:“無肉使人瘦,無竹令人俗”,筍與肉的相逢,大善大美,是精神與物質文明的雙豐收。

「小麦夜读」吃笋肉包,享受慢生活

看廚師包筍肉包子,感覺是件輕鬆的事情,細長的竹刮子刮些許肉餡,包入麵皮,也沒見手上盤弄幾下,一隻筍肉包子就出現在眼前。

一位做了大半輩子包子的老師傅告訴我,好的筍肉包子,不僅外形美觀,一籠十隻的包子大小都是一致的,即便稱重,重量相差也在毫釐之間。

包包子時,包子大小掌控也有學問,因為在蒸制過程中,包子麵皮會膨脹,略微不慎,包子間會粘連在一起,出籠後夾取時容易扯皮,從而影響觀感和口感。

肉糜和筍丁魚水相融,容納在麵皮的小居室裡,味道深藏閨閣,不為人知。等到搬遷到蒸籠中,旺火煽情地猛蒸片刻,濃烈的香味如同揭開紅蓋頭的美新娘,驚豔全場。

有食客按捺不住怦怦直跳的饞心,隔著蒸汽急吼吼地把筷子伸到籠裡夾取一隻,張嘴就是一大口,還沒從美食中回過神來,嘴裡就被燙破了皮,以身驗證了“心急吃不了熱包子”的金規。

品筍肉包子要心平氣和,於包子側面咬開小口,慢慢吮吸流出來的滷汁,隨著滷汁在舌面上流動,味蕾也逐漸興奮起來,上前再要咬開一口包子,穿透鬆軟帶有麥香的麵皮,會發現滑嫩的肉糜根本不需要咬了,已軟塌塌地融化在口舌間。

當抱著偷懶的心態不想咀嚼時,筍丁從中探出了頭,牙齒只好不情願地再次循環運動,嚼上幾個來回後,香醇似脫韁的野馬在口腔內奔馳,美味的小康之路在體內鋪就,心也不由自主地飛揚起來,細細品味筍丁包子過後,剩下的往往是溫馨的回味了。

「小麦夜读」吃笋肉包,享受慢生活

筍肉包子還能“一包兩吃”,相傳曾經有一當地人不僅每天早上吃筍肉包子,中午還吃茼蒿肉圓湯,別人對此很是羨慕,後來茶館夥計一語道破天機——原來此人早上吃包子只吃麵皮,肉餡不吃帶回家燒菜。

這樣的精打細算,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今天,恐怕無人會這麼做了。

原題《筍肉包裡的慢生活

李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