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经常灵光一现?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大多数人都会同意——想出一个出色的念头是一种“灵感活动”。

而亚里士多德是这样定义“灵感”的——

“灵感是在一段微不足道的时间里,通过猜想而获得事物本质的联系。”

举例来说,如果你看到一个人在以某种方式和一个富人谈话,你也许立即就会猜想那个人正试图借钱;

或者你发现月亮明亮的一边总是向着太阳,你也许会突然想到为什么是这样,那就是因为月亮是靠太阳的光而发亮的。”

第二个例子给人相当深刻的印象,如果你能发挥你的想象力,把它放到适当的环境中来看的话。

一个与亚里士多德同时代的人,如果想知道时间,他就得观察太阳和星星,因为当时没有手表;

如果想晚上旅行,那他就得观察月相,因为当时也没有路灯;

他要比现代的的城市居民对天空熟悉得多,而且他的天生才智也没有因为报刊上关于天文地理的生搬硬套的零星知识而被蒙蔽。

他把满月看做一直扁平的圆盘,和太阳的圆盘相似但没有太阳明亮。他对于月亮的位置和形状的不断变化一定会感到疑惑。他观察到月亮偶尔在白天也会出现,大约在日出或日落的时候,还发现“月亮明亮的一边总是向着太阳”,这本身就是一项可观的现象。

然后他又认识到月亮外观上的变化就好像一个从一边被照亮的球的外形变化,所以一半是亮的,另一半是暗的。于是他意识到,太阳和月亮并不像扁平的圆盘,而更像球体,一个发光,一个接受光。

他理解了这种“本质的联系”,立即就“在一段微不足道的时间里”修正了自己先前的概念,突然间就达到了一个想象的高峰,灵光一闪,产生出一个出色的念头。

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经常灵光一现?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看到这里,我们不禁想——到底何为灵感?

灵感也叫灵感思维,指文艺、科技活动中瞬间产生的富有创造性的突发思维状态。

我们不可否认,灵感对于创造力、设计能力、对于社会的进步、人类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而正如亚里士多德所定义的:灵感是通过“猜想”获得“本质的联系”。

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经常灵光一现?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那么如何猜想?如何建立联系?

这就追溯到“知识本源”——知识的本质是什么、知识的背景是什么、知识是如何得来的、我们如何去看待、我们如何去学习、我们从哪些方面去学习、学习到什么深度、引发什么样的思考……等等

在我看来,“猜想”来源于我们对事物的感知,我们用五官去感受这个世界、去感受世间万物,形成我们的第一直观感受,去构成我们的感官体验和感性认识;

而只有切身体验到这些,领悟感悟到事物的本质,我们才能真正学到,真正形成自己的所思所想,图像和文字是人类进步必不可少的两方面,思维更是体现一个人人格和感知完整的充分必要条件。

只有掌握知识本源、了解事物本质,才能获得“本质的联系”,才会有“灵光一现”里精彩绝伦的主意和想法,才会有天马行空的奇幻想象,真正获得专业人士和普通大众的共鸣。

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经常灵光一现?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这就是为什么有些人经常出现灵光一现?而有些人苦苦思索却不得?

真的无关乎运气,也不用抱怨天资不够。只是你没能真正去用心感悟世间万物,也不够深入事物本质而在事物的表面游离,以为自己已经真正习得了。

就像很多学生虽然考试高分却不知自己学了什么,虽然会做难题却不了解公式定理来自哪里,是如何产生的,自然也不会惊叹于科学的神奇和数学的精彩。

有时候我真的觉得很多中国学生挺悲哀的,12年浑浑噩噩,不断和学习和父母抗争,最后的大学4年依旧是混过去的,工作之后不知道自己做什么、不知道如何解决问题,不知道如何为人处世;即便很多成绩不错的学生也依旧沉浸在题海战术里,却不知这样苦学为何。

灵感从何而来?为什么有些人经常灵光一现?而有些人苦思不得?

所以,特别希望自己每天的文章能够点醒更多的父母和更多的学生,希望你们学的不要这么累,也不要虚度12年的美好光阴。加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