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路上的「天空之眼」

鐵路上的“天空之眼”

圖為曹志銀正在指點無人機駕駛員勘查拍攝易溜坍山體。石本駒 攝

6月17日,受強對流天氣影響,寶成線迎來了今年入汛以來的又一次大範圍強降雨,綿陽工務段在主汛期到來前再次面臨考驗。

依山傍水的寶成線,上有危巖孤石,下有湍急河水,氣候複雜多變,自然災害頻繁,防洪安全任務繁重而艱鉅。

“爬山涉水就是我們的本職。”綿陽工務段竹園壩危石整治工區班長曹志銀說。

他介紹,長期以來,人工巡查是山區防洪的主要手段之一,巡查人員徒步對每一座山頭、每一處危石進行近距離檢查測量,通常巡查一座山頭就會消耗一天的時間。

“這樣的危石查探看似直接簡便,但不能對山體進行整體觀測,加上存在許多陡峭的懸崖,人工檢查難度極大,導致最終難以全面準確、科學便捷地掌握危石變化情況。”

為有效消除防洪巡查死角,保障鐵路運輸安全,該段積極轉變工作方式,不斷提高從業人員業務素質,號召職工掌握新技術,不僅在防洪重點線路安設“護路神”線路障礙監測系統和危石微小位移監測系統,還利用氣象信息衛星雲圖“觀雲追雨”,及時掌握降雨信息並採取預防措施。

近年來,無人機技術的普及應用,使該段防洪工作再上一個新臺階。

“我們把人工標記的易落石危險點連接成片,利用無人機對山體整體外觀進行逐點拍攝,從不同角度掌握病害發展趨勢。”

同時,該段防洪辦還利用無人機定期對重點病害地點進行航拍複查,通過對比了解病害發展情況,為病害整治提供圖像資料。

該段防洪辦負責人介紹,通過運用無人機航拍危石隱患處所,不僅有效避免隱患排查出現安全死角,還大大降低了檢查人員的勞動強度和危險係數,提高了工作效率,原本人工需要1整天的勘探工作,無人機只需要不到半小時便完成了。

在2017年汛期,該段運用無人機檢查蘭渝線山體情況時,發現蘭渝線下行542公里227米處王家巖1號橋上游120萬立方米棄渣隱患,最終得以治理,避免了災害的發生。

經過兩年多對無人機防洪技術的運用,該段根據管內實際情況建立了相應的使用機制,無人機的運用在該段形成常態化。

據瞭解,針對重點防洪區段點多、面廣、線長的實際,該段利用無人機拍攝成像技術,把所有病害資料做成3D電子模型,通過模擬降雨情況和災害發生畫面,進一步提高對災害的預防能力,確保提前做好預警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