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此地石窟可媲美敦煌石窟 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知道的人卻少

劍川縣位於雲南省西北部,大理州北部。縣境東西橫距58千米,南北縱長55千米,總面積2318平方千米,其中山區面積佔87.78%。總人口17.46萬人(2006年),有白、漢、彝、傈僳、回、納西等民族,是州內主要白族聚居縣。劍川縣轄5個鎮、3個鄉。共有5個居委會、88個行政村。縣政府駐金華鎮。

境內地勢西北高,東南低。主要山脈有老君山、石寶山、金華山、鹽路山、雪斑山等。礦藏有銅、鐵、鉛、鋅、煤、鹽巖。214國道、甸(南)六(庫)公路、平(坡)甸(南)公路縱橫縣境。名勝古蹟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唐代石刻石鍾寺石崖,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金華山田沙門天王像、寶和寺,石寶山國家級風景名勝區。

雲南此地石窟可媲美敦煌石窟 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知道的人卻少

劍川縣

劍川縣主要旅遊景點:

1、石寶山

石寶山位於雲南省劍川縣城西南25公里處,因山上的紅砂石成龜背狀裂紋,如獅似象像鍾,得石寶之名。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區之一,是大理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山中有建於元代的懸空寶相寺、明代的金頂寺和清代的海雲居,歷史悠久,各具特色。始於南詔大理國時期的石寶山歌會,歷千年而不哀,獨縣神韻風彩,青年男女匯聚寶山,通宵達旦,絃歌如潮,被稱為西部的"情人節"。

石鐘山因山坡上有一大石形如大鐘而得名。石鐘山分佈在石鍾寺、獅子關、沙登村三個地區,系南詔時期白族所創造的藝術瑰寶,也是雲南現存規模最大、保存較完好的石窟群,是國家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有16窟浮雕造像139軀,為南詔、大理國時期的雕刻藝術,距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具有較高的歷史和藝術價值。

在眾多石雕中,有菩薩、帝王、外國高僧等造像,還有女性生殖器石雕"阿姎白"。石窟造像雕刻精美,具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和民族風格,是白族人民藝術的縮影,是南詔、大理國時期(公園738-1253年)的藝術瑰寶,是研究南詔、大理國社會歷史和文化藝術的珍貴實物資料,也是白族和國內各民族及我國和東南亞、南亞、西亞各國進行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是研究南詔大理國時期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宗教和民俗的珍貴實物資料。劍川石窟可以和敦煌媲美,被人們稱為"北有敦蝗,南有劍川"。

雲南此地石窟可媲美敦煌石窟 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知道的人卻少

劍川石窟

2、滿賢林千獅山景區

大理劍川滿賢林千獅山風景旅遊區是國家AAA級旅遊景區,劍川滿賢林千獅山距離大理劍川縣城1.5公里,千獅山雕塑著2600多隻千姿百態、栩栩如生的石獅,是劍川遠近聞名的風景區。

滿賢林原名躋歇嶺,又名“買閒林”始建於明代,由迎仙橋、延青塔、意翠屏、大雄寶殿、仙人登天、仙人下棋、佛柏比高、觀音巖、飛來石等數十處景點組成。近年來,滿賢林增加了近3000頭石獅,這些獅子或倚巖而鑿,或躍於千仞石壁,或立於路旁迎客,千姿百態,栩栩如生,集中展現了我國魏、晉、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多個朝代石雕獅子的藝術風格,最大的獅王高25米,正面寬12米,側面寬15米。石獅的數量之多,形體之大,舉世罕見。

3、沙溪鎮

沙溪鎮位於劍川縣東南部,距縣城32千米,地處大理、麗江、香格里拉三大旅遊區之間,東南與洱源縣交界,西北與劍川縣彌沙、羊岑、甸南相鄰。

截至2011年,沙溪鎮版圖總面積288平方千米,其中壩區面積26平方千米,轄14個行政村,有常住人口23172人(2011年),其中戶籍人口5988戶(2011年)。

沙溪鎮先後獲得雲南省級歷史文化名鎮、國家歷史文化名鎮、雲南旅遊名鎮、108箇中國村莊名片、中國鄉村文化遺產地標村莊名錄等榮譽稱號。2010年,該鎮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40萬元。

雲南此地石窟可媲美敦煌石窟 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知道的人卻少

沙溪鎮

4、劍湖

劍湖是雲南重要的高原溼地之一,位於滇西北橫斷山脈中南段,大理州劍川縣境內,緊靠縣城。劍湖溼地自然保護區由劍湖、玉華水庫與二者周圍面山流域匯水區及面山森林組成,南北長12.3km,東西寬6.2km,湖面海拔2186m,是雲南高原溼地中的典型溼地,也是滇西北高原最具代表性的溼地類型之一。

5、大理喜洲嚴家民居

嚴家民居位於喜洲古鎮內,是由喜洲“四大家”之首戶嚴家第二十世後裔嚴學侯先生所建,主體是由三個院子組成。大院集中了“三方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一進兩院”、“走馬串角樓”等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築形式,雄偉的飛簷斗拱三滴水彩繪大門、富麗堂皇的三層花板彩畫照壁、精美的三層透雕木格子門將白族民居建築藝術展現得淋漓盡致。 第一院是一個“三坊一照壁”的院子,大門上 書寫有“侯廬”,“侯”取主人的名字中的侯字,而“廬”則取三顧茅廬之廬,傳承嚴家人謙虛謙和的家風;第二院是“四合五天井”格局,稱為“侯民居”,夫婦二人名字中各取一字,象徵家中女人能頂半邊天之意;後院稱為“開立圓”,是以子女名字為名,前面兩院組成“一進兩院”的“六合同春”格局,樓上是“走馬串角樓”,而後院二樓取名“疊錦樓”,為白族的“五鳳樓”格局。此樓在建築上大膽創新,將白族最精髓的庭院設計完美的搬到了二樓,而一樓則作為餐廳使用。從前院的“走馬串角樓”走到“疊錦樓”,看到的不是樓上的景緻,而是優雅清新的白族庭院風格。 除了觀賞精緻的白族建築,嚴家民居更有精彩民俗可以體驗。

雲南此地石窟可媲美敦煌石窟 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知道的人卻少

大理喜洲嚴家民居

6、西門街古建築群

西門街古建築群位於雲南省劍川縣境內。劍川古城所在地歷史久遠,曾出土西漢五銖錢。古城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已有600多年的歷史。至今完整地保留了明代格局,西門、北門、南門護城河橋猶存,歷經滄桑,古貌依舊。現還完事地保存了景風公園明清古建築群,獨特的古街巷,眾多的明代古宅和清代民居。

西門街古巷通幽,古宅較多,如七曲巷四合天井的何宅,五馬坊明代古建張宅、趙薄藩故居光祿第、原古譙樓下明建武將軍府第魯宅等。古城的居民至今仍生活在鮮活的文化生態當中,古風依舊,古習猶存。古城呈現出豐富的多元文化形態,但始終保留著濃郁的原生白族本主文化和獨特的阿吒力佛教密宗文化。居民以白族為主,白語為主要交際語,白族民風民俗保留十分完整。文獻名邦光彩照人,古城眾多的名人故居,仍在敘述著歷代風流人物的往事。

劍川縣地方特產:

畫氈、蘭花、松茸、牛肝菌等。

雲南此地石窟可媲美敦煌石窟 還有國家歷史文化名鎮 知道的人卻少

蘭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