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網絡上有那麼多人喜歡噴人?

濤倩分享


“噴”這個字的意思,被描述為胡亂指責、批評乃至謾罵等,以前並沒有很深體會也不太留意,但近期在網上看到了一些評論,讓我形象地感受到了所謂噴人是什麼樣子的。雖然我能理解人和人之間觀點、視角會很不同,但與擺事實講道理來表達自己的想法,或者僅僅是發發牢騷吐吐槽不同,“噴”給人的感覺更有敵意和攻擊性,而且毫無道理可言,也因此讓人覺得不太舒服。

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如果碰到意見不和、相互衝突的時候,有些人也會指責和批評對方,但一般來說會有個度。畢竟人們還是需要維護自身在他人面前的形象的,沒有人喜歡被別人說成是缺乏道德、素質低下的人。但如果在互聯網上,由於許多人的評論、發言都不是顯示真實名字,對一個人的限制就小了很多。即使發表了非常負面的言論,也不會被認識的人知道,對自己的現實生活影響也很小。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可能是會助長某些噴人的行為的。

我曾經看到網上的一篇文章下面,有些評論沒有任何針對性,就是在胡亂指責,而且所提到的和文章內容都沒有太大的關聯性。噴人行為的背後,有些是在發洩自己的負面情緒,有些是在通過一些過激言論來博人眼球,有些是在通過攻擊別人來獲得內心的優越感和心理快感等。

那些喜歡噴人的人,一般來說不會去顧慮到他人的想法和感受,只是為了讓自己爽快,滿足自己某方面的心理需求。但凡能夠去將心比心的為他人考慮,就會意識到自己的話語可能會傷害到別人的情感,也就會注意言辭,不會過於激進和胡亂指責。網絡的匿名性能夠讓我們在言論上更加自由,各抒己見,但還是需要用合適的方式來表達自己的想法。

關注“鵜鶘心理”頭條號,用心理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


鵜鶘心理


題主你好,我是渡仁心理的CBT君,心理學專業出身,一直從事心理諮詢行業,目前為止已有五六年。

對於你說的這一類人,俗稱“噴子”。仔細看了前面幾位的回答,大多數也是從性格方面來分析的。我在這裡也有以下幾點看法說出來與廣大答友們探討。



要想了解“噴子”這一群體,先要清楚它的定義。百度給的定義是:指愛好胡亂指責他人而不通情達理的人。

偶爾的胡亂指責並非人格特徵,如果成為一種愛好即一種性格特徵或心智能力,就被定性為噴子。

主要出現在微博、新聞評論、百度貼吧、網絡遊戲、直播平臺、QQ群、微信群、內涵段子等網絡平臺中,他們用語言攻擊他人,他們喜歡成群結隊,暗箭傷人,攻擊距離遠,速度之快令人驚歎。

總結來說,“噴子”主要有四個方面的特徵:

1.斷章取義,不關心帖子的內容,他只看有沒有留下漏洞、把柄,只要有就抓出來狂批狠鬥;

2.無立場,他不需要立場,也不能有立場。有立場就容易被人抓住把柄;

3.出口成髒,一般都說不出什麼好話,語言能有多惡毒就有多惡毒。意在激怒對方,挑起爭端;

4.自我感覺良好,以挑刺找茬為樂趣,通過發表反對觀點進行自我實現。

首先,作為心理諮詢師,CBT君看到這樣一個問題也非常感興趣,特意去查了心理學領域對於這一群體的研究,發現有個實驗非常有意思。

這個實驗是聯邦大學(Federation University)的健康科學及心理學學院做的,研究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設計了一份網絡調查問卷,一共調查了415名男男女女的一系列人格特質(personality traits),主要包括: 社交技巧(social skills)、心理變態(psychopathy)、虐待欲(sadism)、同理心(empathy)這四個維度

其中同理心又分為2類:情感性同理心(affective empathy,能夠體會、內化這些感情,並對它們做出反應)和認知性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能理解別人的感情)。

實驗研究結果表示:“噴子”在心理變態和認知性同理心這2項特質上的得分比一般人高,而在情感性同理心的得分比一般人低。

具體來講,心理變態這一點包括“不在乎別人的感受

”。高水平的認知性同理心,讓這些人很擅長傷害別人的感情。

而低水平的情感性同理心,讓“噴子”們體會不到受害者的感受(難過、傷心、憤怒、失望等),因此他們絲毫不會有負罪感。

簡單來說,就是“噴子”們知道哪些話最容易傷人(高認知的同理心),但他們體會不到被傷害和內疚的情緒(低情感的同理心)。

其次,我想從攻擊性這一角度來分析“噴子”的心理。

總所周知,每個人都具有攻擊性,這也是與生俱來的,並隨著年齡的增長,大部分人的攻擊性會被社會化(隱藏、轉化、昇華等)。

從我們還是嬰兒的時候,憤怒的哭聲裡就包含著攻擊性。隨著我們的成長,這種攻擊性也不在斷地發展,打鬥、辱罵等行為是最突出的表現。

每個人的生長環境不一樣,因此,我們的人格也就不一樣。在這一發展過程中,如果成長環境較好,受到父母合乎情理的關愛,我們就會逐漸地融入社會正常的環境,這種攻擊性會變成與別人的良好競爭,例如比考試競賽、體育競技等。

但是,如果我們從小沒有一個好的成長環境,當我們想要表達憤怒時受到家長、監護人的忽視甚至是指責、虐待,這波人的攻擊性就會一直得不到釋放和緩解,會一直隱藏起來,成為人格的一部分,典型的表現有犟嘴、罵人、吵架甚至是妒嫉、暗算等,最嚴重的就是發展成具有反社會型人格障礙。

也就是說,“噴子”這波人從小的攻擊性沿著惡性方向發展,沒有被社會化。

由此看來,“噴子”是一種病態。精神分析學派認為,任何病態行為都是潛意識過程,是潛意識在作祟。也就是說,“噴子”的行為大部分是他意識不到的,儘管他知道這種行為是攻擊性的,但是為什麼自己會這樣做則是屬於潛意識的。

最後,我想從“社會責任分散”的角度來簡單講講“噴子”的心理。

我們經常會發現“噴子”常常出現在網絡上,現實生活中比較少,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網絡上發表言論,往往因為社會責任分散而很難被懲罰,懲罰犯罪的成本被大大的降低後,自然更容易犯。

社會責任分散(Diffusion of responsibility)從專業的角度來講,是指對某一件事來說,如果是單個個體被要求單獨完成任務,責任感就會很強,會作出積極的反應。

但如果是要求一個群體共同完成任務,群體中的每個個體的責任感就會很弱,面對困難或遇到責任往往會退縮。

因為前者獨立承擔責任,後者期望別人多承擔點兒責任。“責任分散”的實質就是人多不負責,責任不落實。



在“噴子”這群人身上的具體體現,就是當他們(不止一個人)在網絡上群起而攻之同一個人一件事的時候,除非出現情節特別嚴重的情況,一般都抱著“法不責眾”的心理,內心戲應該是這樣的:

“在網上我想怎麼噴就怎麼噴,不會受到懲罰,反正大家也都是這樣的,又爽又不用負責任,多好。噴了那麼多,又沒誰能拿我怎麼辦,剛好我也可以滿足現實生活中很多做不了達不到的事情。”

這是有這樣的想法,才會演變成一而再再而三的重犯。而在我國,關於網絡言論犯罪的相關法律還處於空白,除非情節特別嚴重,涉及到了刑法、民法中的言辭攻擊、誹謗、散佈謠言等條款會受到相應的處罰。

一般“噴子”們在網絡上是屬於“言論自由”的,不會受到處罰的,這也就是說他們言行的懲罰犯罪成本非常的低。

以上幾點,就是我對於“噴子”這一群體的分析,希望能給題主和廣大答主一點幫助和啟發。大家多多探討,讓心理學的知識更好的服務於咱們的生活。


對心理學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公眾號渡仁心理~


渡仁心理諮詢師團隊


除去專門被僱傭的水軍之外

我是覺得一個人任何的生活軌跡都會反應出這個人真實的存在印記,無論是網絡上的暴戾粗鄙還是生活上的縮著脖子做人的其實可能都是同一個人,只是被掩藏在網絡的虛擬ID之下。噴的不是一種心理,而是一種為人。網絡上有多少噴子,現實生活中就有多少暴戾粗鄙的人,只不過在現實生活裡,不是時時都有機會有空間,讓他們發洩自己的情緒,也有很多人在外面謙謙君子,回到家對妻子兒女暴力相向,就是因為現實裡發洩是需要有代價的,不可以隨意放肆,而放到了網絡上,披上了虛擬的ID,不問緣由不問對象不問時間地點,就可以隨便噴人發洩自己的情緒,所以就如同滔滔江水連綿不絕了。

不過我認為,不論你做了什麼,善惡終有報,天道好輪迴。二進制的世界也適用。


忘川設計


首先因為網絡環境所致,誰也見不到真人,就會肆無忌憚。真正拉到現實中,估計屁都不敢放一個。真正的網絡噴子特點是先發制人,不管你說了什麼,逮誰咬誰。那種被迫還擊,平時不主動噴人的算不上真正的噴子,也並不可惡。

說到這裡可能就有人問了。為什麼這些噴子這麼喜歡噴人,而我們自己甚至有時候都懶得理。這些逮誰噴誰的噴子有幾個共同點,1.現實中內向:往往朋友很少,同學聚會都不怎麼說話,女生主動打招呼還臉紅。別問我怎麼知道,我曾經的大學同學學就有一個是噴子。外地的,內向。可是到了網絡上,就立馬變得厲害了。我也不知道為什麼,學過心理學的可以幫忙解釋一下這個現象。2.現實中往往一句話就可以得罪人。3.噴子還是以學生群體居多。我曾經抽樣調查了一下噴子資料。大概十來個吧,大部分都是十幾歲。他們在很多還在讀高中和初中,年齡越大,噴子越少。我當時都是裝作他們志同道合的人去加好友套話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一現象也許反應了年齡越大越懶得去噴吧


葫蘆笑金剛


人無完人 就像你可能不喜歡我 我也可能不喜歡你一樣


狗仔大媽


😝改變一個世界,就要先改變認知問題,什麼樣的環境造就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佛經😄勸人別枉語。因為不說話😷急拜。所以說著說著就枉口八舌了。😄反正他說話又不用對現弄習慣了拜。反正也是沒事解解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