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逸聞|王安祈:用京劇串起來的人生

王安祈,劇作家。浙江人,1955年生於臺北。

名家逸聞|王安祈:用京劇串起來的人生

王安祈 圖源網絡

臺灣大學中文博士(1985),現為臺灣大學戲劇學系特聘教授,國光劇團客席藝術總監。1985至2009為清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創作《閻羅夢》(與陳亞先、沈惠如合編)、《三個人兒兩盞燈》(與趙雪君合編)、《金鎖記》(與趙雪君合編,京劇現代戲,張愛玲原著小說)、《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對話》、《王子復仇記》、《通濟橋》、《陸文龍》等多部京劇劇本。


在她的筆下,總能見許多五彩斑斕......

名家逸聞|王安祈:用京劇串起來的人生

改編的一曲《金鎖記》,

不僅完好保留張愛玲式的“華麗也蒼涼”,

還用意識流筆法將曹七巧的人生塊面化;

從而淋漓盡致地

展現了七巧“自詰”的扭曲性格

以及社會文化遽變中人心的虛無與惶惑。

名家逸聞|王安祈:用京劇串起來的人生

小劇場京劇《王有道休妻》,

有人說它是京劇《御碑亭》的顛覆版;

有人說每次觀後都會百感交集;

還有人說它突出了越界又真實的情感......

我說,

它似一罈陳年老酒,

釀造了值得品味再三的人間醇味。

名家逸聞|王安祈:用京劇串起來的人生

還有經典之作——《三個人兒兩盞燈》。

敘寫了三個宮女在寂寞的宮苑,

無盡又無望的期盼。

“怎不見枕邊明鏡,

早已常伴紅妝,

偏戀那水中月,

鏡中花”

.......

宮女,

被人們遺忘的群體,

但王安祈沒有拋棄她們,

她將她們寫進筆下,

為她們訴盡愁情、發一聲長嘆。

相信能文 編寫出如此好作品的劇作家,現實生活中一定不平凡。今天,聽戲便與你走進這個既會講故事又真情的王安祈,走進她的用“京劇串起來”的人生。


正文:

我擁有的第一張京劇唱片,是父親為我買的《羅成叫關》 。那一年,我6歲,父親不懂戲,也不懂什麼“葉派小生” ,只因為我跟著母親看了這出戏後念念不忘,甚至還學著戲裡的羅成咬破指尖邊唱邊寫血書,父親便專程到“女王”挑選了這張唱片。這是我一生中第一件戲曲收藏品。在全然不瞭解人間憂樂的年齡,叫關的悲愴嗩吶卻深深吸引了我。此後, “女王”和“鳴風”的唱片,即成了我成長過程中最親密的夥伴。

那個青少年普遍為湯姆·瓊斯而瘋狂的年代,我的嗜好非常“另類” 。被同學視為珍禽異獸的滋味並不好受,可是我已愈陷愈深無可自拔。中學6年,無論是算數學或者念英文,都要有西皮二黃相伴,誦讀《祭十二郎文》或《蔡妹文》 ,也總要配合張派的《祭江》和言派的《臥龍弔孝》 ,唸誦至聲淚俱下時,已分不清到底是有感於文情抑或是為聲情所動。在同學之間我很孤獨,而母親是我的知音,少言的父親則始終坐在一旁,默默計算再過多久才能存夠錢,把錄音機由盤式換為卡式。同時,父親也養成了跑唱片行的習慣。雖然他仍是不懂戲,卻和“女王”的老闆熟得像一家人了,後來“女王”因錄製大陸的戲而被查禁,父親還曾多次探視其家人。

70年代,已能“偷”聽到大陸的廣播電臺了,大量的戲曲節目如同待掘的寶藏。當我親耳聽到言慧珠生前口述她與夫婿俞振飛創編新崑劇音樂的錄音講話時,興奮得難以成眠。而後,名淨袁世海教唱《汾河灣》的旦角唱腔。(注),尚小云最後一出新戲的明場錄音,荀令來紀念其父的講話與演唱,一次又一次令我激動莫名。到了80年代左右,大陸京劇錄影帶悄悄進入臺灣後,生活秩序更因此而大亂。我經常跑到長輩朋友家,沒日沒夜地邊看帶子邊記筆記,連帶把人家的生活都攪亂了。而更重要的是,此時我已選定戲曲作為研究所的主修課程,將跟隨張敬、曾永義兩位老師撰寫戲曲論文。從此,這些帶子即由“業餘受寵”的地位一躍而居主流,名正言順地成了我的學業功課,而我也從沒料到

學術研究竟會如此地興奮愉快。

沒來得及為我買一臺錄影機,是父親臨終前最大的遺憾。父親落葬那天,我翻出了《羅成叫關》 。唱機已老舊不復能用,而嗩吶之悲愴早已銘記於心。博士論文一通過,我和母親即稟持著肅穆的心情走了好多家電器行,非常慎重地選了一臺錄影機。母女一同看戲品曲,度過了許多孤寂卻又溫馨的夜晚。而後我也開始編劇,自己的戲倒也累積了10多盒帶子,經常拿出來看看,有時陶醉有時羞愧。婚後住到新村,搬家時最麻煩的除了書就是這些影帶音帶。而外子的戲曲收藏也不下於我,合併重整上架時著實費了好一番勁兒,從此生活中更少不了戲。兒子在襁褓中即被抱到排練場看我編的戲彩排, 6歲時更被迫進入劇院聽了整晚崑曲,如此的經驗在小朋友社交圈中也非常“另類” 。

不過,母親卻逐漸和戲疏遠了,獨居的生活使她少了精神。母親青年時曾在校串演過話劇《原野》中的焦大媽,而在此劇即將以她最喜愛的京劇形式演出時,她卻連看海報的興致都提不起了。在我的生命因戲而愈趨忙碌也愈趨豐盈之時,母親的人生卻日復一日地黯淡消沉了。

我寫的一本書《傳統戲曲的現代表現》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中完成的。雖然大部分是發表於研討會的學術論文,但其中不僅是資料,不僅是論據,更蘊積了我“用戲串起來的人生”中點點滴滴的情味體驗,我視它為生命過程中的心情記述。這片心情,願與同好分享,同時,更要將它獻給我的母親。我這40年的戲曲人生,是她用深情大愛細心編織聯綴提領而成的,希望這本書,能重新燃亮她的生命光華。

注:某年春節晚會,著名淨角袁世海接受採訪時,提起他曾有一段時期搭程硯秋的班社,對程派唱腔頗有體悟。這位大花臉說著一時興起,當下即唱了一段《汾河灣》西皮原板,並逐字逐句解析了程派“兒的父去投軍”的咬字與行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