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逸闻|王安祈:用京剧串起来的人生

王安祈,剧作家。浙江人,1955年生于台北。

名家逸闻|王安祈:用京剧串起来的人生

王安祈 图源网络

台湾大学中文博士(1985),现为台湾大学戏剧学系特聘教授,国光剧团客席艺术总监。1985至2009为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创作《阎罗梦》(与陈亚先、沈惠如合编)、《三个人儿两盏灯》(与赵雪君合编)、《金锁记》(与赵雪君合编,京剧现代戏,张爱玲原著小说)、《王有道休妻》、《青冢前的对话》、《王子复仇记》、《通济桥》、《陆文龙》等多部京剧剧本。


在她的笔下,总能见许多五彩斑斓......

名家逸闻|王安祈:用京剧串起来的人生

改编的一曲《金锁记》,

不仅完好保留张爱玲式的“华丽也苍凉”,

还用意识流笔法将曹七巧的人生块面化;

从而淋漓尽致地

展现了七巧“自诘”的扭曲性格

以及社会文化遽变中人心的虚无与惶惑。

名家逸闻|王安祈:用京剧串起来的人生

小剧场京剧《王有道休妻》,

有人说它是京剧《御碑亭》的颠覆版;

有人说每次观后都会百感交集;

还有人说它突出了越界又真实的情感......

我说,

它似一坛陈年老酒,

酿造了值得品味再三的人间醇味。

名家逸闻|王安祈:用京剧串起来的人生

还有经典之作——《三个人儿两盏灯》。

叙写了三个宫女在寂寞的宫苑,

无尽又无望的期盼。

“怎不见枕边明镜,

早已常伴红妆,

偏恋那水中月,

镜中花”

.......

宫女,

被人们遗忘的群体,

但王安祈没有抛弃她们,

她将她们写进笔下,

为她们诉尽愁情、发一声长叹。

相信能文 编写出如此好作品的剧作家,现实生活中一定不平凡。今天,听戏便与你走进这个既会讲故事又真情的王安祈,走进她的用“京剧串起来”的人生。


正文:

我拥有的第一张京剧唱片,是父亲为我买的《罗成叫关》 。那一年,我6岁,父亲不懂戏,也不懂什么“叶派小生” ,只因为我跟着母亲看了这出戏后念念不忘,甚至还学着戏里的罗成咬破指尖边唱边写血书,父亲便专程到“女王”挑选了这张唱片。这是我一生中第一件戏曲收藏品。在全然不了解人间忧乐的年龄,叫关的悲怆唢呐却深深吸引了我。此后, “女王”和“鸣风”的唱片,即成了我成长过程中最亲密的伙伴。

那个青少年普遍为汤姆·琼斯而疯狂的年代,我的嗜好非常“另类” 。被同学视为珍禽异兽的滋味并不好受,可是我已愈陷愈深无可自拔。中学6年,无论是算数学或者念英文,都要有西皮二黄相伴,诵读《祭十二郎文》或《蔡妹文》 ,也总要配合张派的《祭江》和言派的《卧龙吊孝》 ,念诵至声泪俱下时,已分不清到底是有感于文情抑或是为声情所动。在同学之间我很孤独,而母亲是我的知音,少言的父亲则始终坐在一旁,默默计算再过多久才能存够钱,把录音机由盘式换为卡式。同时,父亲也养成了跑唱片行的习惯。虽然他仍是不懂戏,却和“女王”的老板熟得像一家人了,后来“女王”因录制大陆的戏而被查禁,父亲还曾多次探视其家人。

70年代,已能“偷”听到大陆的广播电台了,大量的戏曲节目如同待掘的宝藏。当我亲耳听到言慧珠生前口述她与夫婿俞振飞创编新昆剧音乐的录音讲话时,兴奋得难以成眠。而后,名净袁世海教唱《汾河湾》的旦角唱腔。(注),尚小云最后一出新戏的明场录音,荀令来纪念其父的讲话与演唱,一次又一次令我激动莫名。到了80年代左右,大陆京剧录影带悄悄进入台湾后,生活秩序更因此而大乱。我经常跑到长辈朋友家,没日没夜地边看带子边记笔记,连带把人家的生活都搅乱了。而更重要的是,此时我已选定戏曲作为研究所的主修课程,将跟随张敬、曾永义两位老师撰写戏曲论文。从此,这些带子即由“业余受宠”的地位一跃而居主流,名正言顺地成了我的学业功课,而我也从没料到

学术研究竟会如此地兴奋愉快。

没来得及为我买一台录影机,是父亲临终前最大的遗憾。父亲落葬那天,我翻出了《罗成叫关》 。唱机已老旧不复能用,而唢呐之悲怆早已铭记于心。博士论文一通过,我和母亲即禀持着肃穆的心情走了好多家电器行,非常慎重地选了一台录影机。母女一同看戏品曲,度过了许多孤寂却又温馨的夜晚。而后我也开始编剧,自己的戏倒也累积了10多盒带子,经常拿出来看看,有时陶醉有时羞愧。婚后住到新村,搬家时最麻烦的除了书就是这些影带音带。而外子的戏曲收藏也不下于我,合并重整上架时着实费了好一番劲儿,从此生活中更少不了戏。儿子在襁褓中即被抱到排练场看我编的戏彩排, 6岁时更被迫进入剧院听了整晚昆曲,如此的经验在小朋友社交圈中也非常“另类” 。

不过,母亲却逐渐和戏疏远了,独居的生活使她少了精神。母亲青年时曾在校串演过话剧《原野》中的焦大妈,而在此剧即将以她最喜爱的京剧形式演出时,她却连看海报的兴致都提不起了。在我的生命因戏而愈趋忙碌也愈趋丰盈之时,母亲的人生却日复一日地黯淡消沉了。

我写的一本书《传统戏曲的现代表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中完成的。虽然大部分是发表于研讨会的学术论文,但其中不仅是资料,不仅是论据,更蕴积了我“用戏串起来的人生”中点点滴滴的情味体验,我视它为生命过程中的心情记述。这片心情,愿与同好分享,同时,更要将它献给我的母亲。我这40年的戏曲人生,是她用深情大爱细心编织联缀提领而成的,希望这本书,能重新燃亮她的生命光华。

注:某年春节晚会,著名净角袁世海接受采访时,提起他曾有一段时期搭程砚秋的班社,对程派唱腔颇有体悟。这位大花脸说着一时兴起,当下即唱了一段《汾河湾》西皮原板,并逐字逐句解析了程派“儿的父去投军”的咬字与行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