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慧時代,教師如何「爲師」?

談及人工智能對教育的影響,我們既不要高估,又不應低看。短期它不會對教育產生實質性影響,但人工智能疊加其他技術,如大數據、互聯網等,並在經過長時間的進化後,會實質性地改變教育體系。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如何“為師”?

人工智能時代,教師如何“為師”?

未來,教師與人工智能將發揮各自的優勢,協同實現個性化的教育、包容的教育、公平的教育與終身的教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在人工智能支持下,未來教師的角色將發生極大變化。以前,教師的工作是教書育人;人工智能時代,教師知識性的教學角色將會被取代,“育人”角色將越來越重要。教師要成為學生成長的人生導師或者心理諮詢師,幫助學生髮現優點,實現人生價值。相應地,教師要從面向知識體系的傳授,轉向面向人文底蘊、責任擔當、國家認同、跨文化交往等核心素養的培養。

這需要教師精心設計問題、學習資源、學習工具、學習活動和學習評價。學生在教師的陪伴下,通過解決問題進行學習、獲得知識,學會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協作協同、知識遷移和運用,從而發展綜合素質與綜合能力。教師的陪伴、組織、督促、檢查,對學生的自主學習非常重要。今後的學習形態一定是學生線上學習,實踐領域開展問題解決導向的項目式學習,教師線下督促、管理、陪伴三位一體的形態,而不是以課堂講授為主的單一形態。

未來教師隊伍可能會向兩個方向分化:

一是人工智能支持下的全能型教師。教師既要為每個學生提供個性化支持,又要為整個群體提供支持,這就要求他們既掌握學科知識,又掌握教學法知識、技術知識,掌握認知、腦科學發展、兒童身心健康等相關知識,還要了解各種社會屬性,具有領導力和社會協作能力。

二是專業型教師。未來教師會出現精細的、個性化分工。部分教師可以在某一方面做到極致,將會有專門做教學設計的教師、做練習輔導的教師、項目設計的教師、授課教師、疏解學生心理問題的教師等,教師角色分工越來越細。教師的角色和職能發生轉變後,未來的課程組織方式也將隨之改變。對於跨多個領域的綜合性課程,期望教師獨立完成是不切合實際的,必須輔以教師間協同、教師與人工智能協同環境的支持,學科、班級和學校的邊界將逐漸被打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