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在日常生活里就是火不起来?

为什么人形机器人在日常生活里就是火不起来?

最近几年国内出现了很多初创的机器人团队和公司,在做“蛋形”机器人。它们通常是“平板+轮子”、“蛋形+平板”等等。每个产品都可以用某个平台的语音系统,可以做一些简单的对话交流,但几乎看不到特别多的亮点,功能大同小异。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所以门槛成本都不高,很多人模范着都在追风做。

从功能定位上看,蛋形机器人对市场定位的思考并不长远深刻。因为用户对机器人的期望值其实非常高,人们希望机器人最终成为家庭的一员,比如取代保姆,未来它会是下一代的消费级的人机交互中心。所以至少它要有手有脚,能像人类一样运动,而不是摆在桌面上被动交流。上述形态的机器人,可以简单理解为人形机器人。

但是为什么人形机器人,一直没进入人类的日常生活?

因为在全球范围内,做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公司都太少了。人形机器人有很高的技术门槛,这意味着长周期的研发时间和高昂的成本。一台人形机器人包括机器人本体,即硬件、运动控制和AI(语音、语义和视觉)等多个部分。拿机器人身上最核心的部件“伺服舵机”举例,“伺服舵机”是机器人的关节,协调着机器人的一举一动,是无法绕过的部分,其成本占到一整台机器人的40%-50%。然而它造价昂贵。因为早年间占据“伺服舵机”技术的日本、韩国、瑞士公司,并不相信“伺服舵机”有足够商业化的需求,只是小规模生产并销售给极客,所以“伺服舵机”一直难以通过打开供应链降低成本。

除了“伺服舵机”,同样对人形机器人至关重要的是运动控制算法,它决定了机器人如何实现直立行走,能否精准地完成复杂动作,以什么样的姿势行动能最小限度的消耗电量。没有运动控制算法的人形机器人,就只是个强壮的身体,不会打篮球,踢足球技术也不行。

目前,人形机器人行业代表全球最高水平的是本田ASIMO和波士顿动力的Atlas机器人,在运动控制算法领域,优必选希望达到和他们相同的水准。做一些创新的能够真正走向未来的产品或者技术,才是机器人行业未来的方向。

未来人形机器人在运动控制和人工智能上将无限接近人类。真正的人形机器人,还需要三十年甚至五十年才能实现商业化。但在五到十年里,一些仿人形的机器人有可能进入家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