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革命軍第18軍,被稱作為國民黨軍隊中的五大主力之一,是中央軍三大軍事集團之一陳誠系的嫡系部隊,也是陳誠賴以起家的資本,因18軍的骨幹部隊為11師,而“木”拆開為“十八”、土”拆開為“十一”,陳誠系在國民黨中也就有著土木系的稱呼。
第18軍在抗日戰場上,曾經與日軍正面交鋒,並立下赫赫戰功,這得力於第18軍幾任軍長的苦心經營、精明策劃,反過來說,能夠成為國民黨中建軍最早、歷史最長、實力最大、名將最多的老牌勁旅的軍長的人物,自然也是當時的風雲人物。
第一任軍長陳誠(1898-1965)
陳誠,是民國陸軍一級上將,浙江麗水人,他在國民黨內屢任要職,是蔣介石的親信心腹,有著小委員長的稱呼,他也是蔣介石手下的五虎上將之一。
1919年,陳誠以備取生的名義進了保定軍校學習,後南下廣州,加入粵軍。黃埔軍校成立後,陳誠被該調任為學校的上尉特別官佐。北伐戰爭中,因棉湖一戰表現優異,陳誠受到了蔣介石的賞識。
1928年,蔣介石復出,陳誠擔任了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警衛司令。蔣桂戰爭、中原大戰、圍剿蘇區過程中,陳誠一直表現積極,因而成為蔣介石的心腹人員。也正是在中原大戰時期,蔣介石將第十一師擴編為第十八軍,由陳誠出任首任軍長,第18軍也從此成為陳誠手中的一張王牌。
西安事變時,陳誠也是被扣押人員之一,直到事變和平解決後,才獲得自由。抗日戰爭期間,陳誠的官位更加穩固,並逐步提升,被國民黨內部稱作是“蔣介石的替身”、“第二號人物”。
國民黨潰敗到臺灣後,陳誠先後擔任了臺灣省主席兼臺灣警備總司令、行政院院長、中華民國副總統等職,致力於臺灣的各項政治、經濟、文化建設,直到1965年因病在臺北去世。
第二任軍長羅卓英(1896-1961)
羅卓英,原名東潘,廣東省大埔縣百侯鎮人,幼年時在私塾就讀,後曾就讀於大埔官學和大埔中學。1922年,他考入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八期炮科,與陳誠是同學,兩人關係很是不錯,成為無話不說的好友。畢業後,羅卓英曾回到老家任教。
1925年,羅卓英投入到東征軍中,參加了第一、二次東征。因為在戰鬥屢次立下戰功,1928年時,羅卓英已經升任為第18軍副軍長。之後,國民黨軍隊對中央紅軍的第一、二、三、四、五次圍剿,羅卓英也率領所部參加。1934年,陳誠辭去18軍軍長職務,由羅卓英繼任。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羅卓英被任命為第16軍團上將軍團長兼第18軍軍長、後又兼任第15集團軍上將總司令。淞滬會戰時羅店爭奪戰中,羅卓英率領所部奮勇抗戰,讓日軍難以前進一步。之後,他又率領所部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武漢會戰、南昌會戰、上高會戰、長沙會戰等知名戰役,在與日軍的交戰中,大展神威,給予日軍重創。
1942年,羅卓英被任命為中國遠征軍第一路司令長官,統帥軍隊進入緬甸與日軍作戰,取得了“同古大捷”、“仁安羌大捷”及 “東枝大捷”等勝利。之後,遠征軍失利,他率領部隊進入印度,被任命為中國駐印軍副總指揮,訓練國軍戰士。不久後,他又被調回國內,出任軍令部次長、東南訓練團教育長、青年軍總監等職務。
1947年,羅卓英被派往東北戰場,出任東北行轅副主任。1948年,他又出任了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主要負責協同陳誠經營臺灣,訓練新軍。長官公署撤銷後,他又改任為臺灣“總統府”戰略顧問、國防研究院副主任等職。1961年,羅卓英在臺北去世。
第三任軍長黃維(1904-1989)
黃維,字悟我,江西貴溪人,出身普通農戶家庭,早年就讀於鵝湖師範,畢業後回家鄉任教。1924年,黃維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 畢業後參加了第一、二次東征以及北伐戰爭。1929年,他被選送入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回到第十一師任職,為陳誠所賞識,參加了針對中央紅軍的多次圍剿。
1934年,紅軍長征時黃維也是毫不留情,率領所部進行圍追堵截。1937年,黃維曾被選送往德國留學,抗戰全面爆發後,回到國內,被任命為第18軍第67師師長,參加了淞滬會戰、武漢保衛戰等。
1938年,羅卓英升任為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兼南京衛戍副司令長官,黃維繼任為軍長。1939年,黃維繼任為第五十四軍軍長,率領所部在滇越邊境抗擊日軍。1944年,黃維被調任為“知識青年從軍青年軍編練總監部”副總監,培訓青年軍。
1946年,黃維升任第31軍軍長,之後他又被任命為十二兵團司令長官。1949年淮海戰役中,被稱作“黃維兵團”的十二兵團為解放軍部隊所打敗,黃維本人也成為俘虜,關押在功德林戰犯管理所接受改造。
1975年黃維得到特赦,恢復自由,被安排任職為文史專員。1989年,黃維在北京去世。
第四任軍長彭善(1901-2000)
彭善,字楚珩,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橫店街人,1924年考入黃埔軍校第一期,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中任職,參加過東征和北伐。他在軍隊中以勇猛作戰著稱,被人稱作為“拼命三郎”。因屢屢立有戰功,升遷很快,1936年時他已經是第18軍11師師長兼第三十一旅旅長。
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淞滬會戰打響,第18軍奉命在正面戰場上與日軍交鋒。彭善率領所部駐防寶山、羅店、瀏河一線,在與日軍激戰中,11師幾乎全都被拼光,彭善也是身負重傷。1939年,黃維調任為第五十四軍軍長,彭善被晉升為18軍中將軍長。之後,彭善率領18軍參加了武漢會戰。
1940年,彭善被調任為湖北軍管區參謀長。之後,他又任職了鄂中挺進軍總指揮、第10集團軍中將副總司令、第6戰區戰幹團副教育長等職,抗戰勝利後,他被調任為武漢警備總司令部副總司令。
1947年,彭善在武漢大學“六一”慘案中,負有極大責任,為國民政府迫於輿論壓力下撤職查辦,然而不久後他又復起為中央訓練團副教育長。1949年,彭善去往臺灣,出任了“國防部”參議、“光復大陸設計委員會”委員等職,他曾一度移居到美國,後又回到臺灣,於2000年在臺北去世。
第五任軍長方天(1902-1991)
方天,又名天逸,別號空如,江西贛縣五雲鎮人,早年曾就讀於贛州省立第四中學,後考入黃埔軍校第二起,畢業後加入國民革命軍,參加了兩次東征及北伐戰爭。因為立下戰功,1931年時,方天已經升任為第18軍第14師第40旅第81團團長。
1935年,方天被選送入陸軍大學深造,畢業後出任第18軍軍士教導隊總隊長。1937年他升任為第11師師長,率領部隊參加淞滬會戰、武漢會戰。期間,他曾被調往第94軍,1940年,棗宜會戰後,黃維調離第18軍,方天回到第18軍就任軍長兼巴宜要塞司令。
1943年,方天率領第18軍參加鄂西會戰,同年8月他被調任為第54軍軍長,之後又任職第20集團軍副總司令、軍政部軍務司司長等職務。抗戰勝利後,方天被任命為國防部第五廳廳長、參謀次長、長沙綏靖公署副主任等職。
1949年,方天在贛州解放前夕去往臺灣,後出任了總統府戰略顧問委員會委員、國防部參議、國防會議動員計劃局副局長等職,於1991年在臺灣去世。
第六任軍長羅廣文(1905-1956)
羅廣文,重慶市忠縣人,早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後留學日本,先後就讀於日本東京高等師範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炮兵科。1929年回國後,他曾一度在黃埔軍校任職少校兵器教官和軍官隊隊長。
1930年開始,羅廣文進入到第18軍任職歷任營長、參謀主任、團長等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跟隨軍隊參加了淞滬會長,1938年,羅廣文被任命為整編第18師師長之後,他又出任了第18軍副軍長。1943年,方天調任第54軍軍長,副羅廣文繼任為軍長,率領軍隊參加了鄂西戰役,並取得勝利。
1944年,羅廣文被調任為87軍軍長。抗戰勝利後,87軍番號被撤銷,羅廣文改任為14軍軍長兼重慶警備司令。1947年,羅廣文又升任為第四兵團司令,1949年羅廣文被任命為第15兵團司令,同年羅廣文率領所部在四川郫縣安德鋪宣佈起義。
新中國成立以後,羅廣文曾出任過全國政協委員,山東省林業廳廳長等職務,於1956年去世。
第七任軍長鬍璉(1907-1977)
胡璉,字從祿,陝西華州赤水鎮人,早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土木系部隊中任職,歷任連長、營長、團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他升任為第11師副師長,又於1942年升任為第11師師長。
1943年,胡璉被任命為第18軍副軍長。1944年,羅廣文調任第87軍軍長,胡璉繼任為軍長。第二年,他被授予少將軍銜。1946年,第18軍整編成第11師,胡璉改任為第11師師長,率領部隊在鄂西保衛戰中,立下戰功,被授予青天白日勳章。
1948年,胡璉兼任為第十二兵團副司令,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之後他又出任了閩浙贛邊區司令官、第二編練司令、金門防衛司令等職,曾參加了金門戰役,號稱“金門王”。1958年,胡璉升任為陸軍副總司令。
1964年,胡璉又被任命為駐南越“大使”,任期長達8年。回臺後,他被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又出任了“總統府戰略顧問”,直到1974年正式退役。1977年,胡璉在臺北去世。
第八任軍長鬍璉(1909-2000)
楊伯濤,侗族,湖南省芷江縣人,1926年投入投黔軍王天培第十軍教導團,參加北伐戰爭,1927年又轉入程潛第六軍教導團。1929年,楊伯濤考入黃埔軍校第七期,1935年,他又被選送入陸軍大學深造。
1937年,淞滬會戰時,楊伯濤被任命為第18軍營長職務,1938年又出任第18軍第11師上校參謀主任,參加過棗宜會戰、常德會戰等。1947年,楊伯濤接替胡璉出任整編第11師師長。1948年,整編第11師擴編為整編第18軍,仍舊由胡璉任職軍長。同年8月,第18軍番號恢復,編入黃維兵團,楊伯濤出任軍長,12月徐蚌戰役中黃維兵團被全殲,楊伯濤也為解放軍俘虜。
1959年,楊伯濤獲得特赦,之後出任了全國政協文史專員、全國政協委員,於2000年去世。
第九任軍長高魁元(1907-2012)
高魁元,字煜辰,山東省棗莊人,1926年考入黃埔軍校第四期,畢業後在國民革命軍總司令部獨立憲兵團任職。1929年,高魁元被調任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6隊區隊長。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高魁元參加了淞滬會戰、崑崙關戰役及湘西會戰等多場知名戰役。
1942年,高魁元被任命為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謀,解放戰爭時期,他又被任命為118師師長,戰績還頗為不俗。1949年第18軍再次在江西重建,被編入第二編練司令部,高魁元出任為軍長。同年10月,高魁元奉命駐守金門,取得所謂的“古寧頭大捷”。
高魁元后來在臺灣還任職了臺北防衛區副司令、國防部總政治部主任、陸軍總司令、總統府參軍長、國防部部長、總統府戰略顧問等職,並於1967年晉升為陸軍一級上將。2012年,高魁元在臺北去世。
《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約撰稿人:菊花茶
菊花茶,本名鄭良,網名菊花茶163,天涯新浪論壇知名歷史作家,資深三國控。曾發表過《華山論劍》、《歷史原來是這樣的》、《三國往事越千年之建安十三年》、《快意恩仇的人生》、《禍起蕭牆》等文集。
閱讀更多 夜狼文史工作室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