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文化爲我們指點迷津:當心想不能事成、付出沒有回報該怎麼辦

金庸先生的武俠小說裡面,常常會有這樣的人物——他是小說中真正的武林高手,擁有絕世的武功,卻隱身於深山古剎,最後關鍵的時候力挽狂瀾,弘揚了世間正義。對這樣的世外高人我們心中會升起由衷的崇拜,當時在揭秘他武功為何達到“爐火純青”之境地的時候,他有這樣的一段陳述,讓人印象深刻:絕世武功的習練,必須要有佛經佛法的破解。當時對這樣的解釋不甚理解,總感覺佛經佛法和生活離得遠,裡面會涉及到“鬼神”,與接受的教育有相悖之處,便為它披上了一種“迷信”的色彩。

佛教文化為我們指點迷津:當心想不能事成、付出沒有回報該怎麼辦

後來,隨著學識漸深,閱歷漸豐,我開始對佛教“刮目相看”。佛教佛理高深,可是農村裡不識字的老太太都對它篤信不疑,躬行著她們所理解的最簡單的佛理,也就是“積德行善”,可見它高深,但是從不故作高深,總是從生活中最淺顯的地方入手去解決普通人的困惑;更可貴的是,佛教是世界上唯一沒有引發過戰爭和大的爭鬥的世界級的宗教,反而為人類2500年漫長而又艱難的歲月,加添了多少寧靜和慈愛。因此,這是一種具有大擔當的宗教,難怪所有寺廟的中心,都稱作“大雄寶殿”。但是我們心中依然有疑惑,我們大多數人不參禪信佛,佛教,這樣智慧的一門宗教文化和我們的日常生活有多大聯繫呢?其實,雖然我們不信佛,但是佛教文化一刻也沒有離開過我們的生活,或者說我們的生活一刻也離不開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為我們指點迷津:當心想不能事成、付出沒有回報該怎麼辦

儒家文化一直是我們生活的主導,它激發著每個人鬥志,這些鬥志凝聚起來就是這個社會的勃勃生機。“付出就有回報”,“一分耕耘,一份收穫”,“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們在這些“有常”的狀態裡,按照已經規劃好的路徑執著前行,但是結果呢?本來是想當兵,後來卻做了老師;教育孩子說,一分耕耘一分收穫,孩子付出的比同學多幾倍,但是成績依然平平;有人在局長的位子上幹了幾十年,退下來後,不適應沒人送報紙倒茶水、不在前簇後擁的日子,終日鬱鬱寡歡,最後憂鬱而終;在儒家文化裡,我們按部就班的生活工作,努力拼搏,希望得到那個“按部就班”的結果。可是,結果呢,往往是在“有常”裡努力,得到的卻是“無常”的結果。那麼如何安撫我們“受傷的心靈”呢?此時的我們,就像那個金庸筆下那個修煉“絕世武功”的武林中人,也需要“佛經佛法”的破解。

佛教文化為我們指點迷津:當心想不能事成、付出沒有回報該怎麼辦

佛教說,“無常”、“緣起性空”,是天下萬物的真相。不明白這一真相,人們就會陷入“無明”的陷阱,苦惱不堪。佛教救人救世,就是希望把大家從陷阱里拉出來。心情那麼迫切,付出那麼多,結果“心想沒有是事成”,如何把人們從這些“陷阱”里拉出來?那就是,在設計好的“常規”、“常態”裡努力,但是要樂於接受“無常”。樂於接受“無常”,這是一種最健康、最積極的人生狀態。來什麼就接受什麼,該怎麼著就怎麼著,一切都能對付,無事不可處理,而是在未曾預計的情況下來對付和處理。即使突然冒出來令人驚悚的情況,也只把它看作是自然的安排。

佛教文化為我們指點迷津:當心想不能事成、付出沒有回報該怎麼辦

樂於接受“無常”,人生的氣度也就會無限開闊。就像“氣吞萬匯”的入海口,永遠不會拒絕逆流、暗潮、狂波、濁濤。什麼都可以進入,一切都可以吞吐, 百般都可以來去。來了,不驚懼,不希冀;去了,不悔恨,不抱怨。

佛教文化為我們指點迷津:當心想不能事成、付出沒有回報該怎麼辦

儒家文化讓我們積極入世,“修齊治平”,但是“入世”打拼爭鬥留下的累累傷痕無法自愈,需要佛家文化的醫治,這樣儒家才能更好、更自信地行走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