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儒家經義:盡性與知命,在奮鬥的路上,養成淡泊達觀的心態

大自然的法則,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生命運莫測,所有人都會隨波逐流。無論你是否承認現實,其實人生在世,有可為,也有不可為。這就是現實,誰都沒有辦法。

解讀儒家經義:儘性與知命,在奮鬥的路上,養成淡泊達觀的心態

儒家經典文化對此有明確的態度,儘性:可為之事,盡力為之。知命:不可為之事,盡力從之。看上去,有些宿命論的觀點,其實這是一種中庸式的人生態度。這在《易.繫辭》中有明確的論述:“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龍蛇之蟄,以求存也。精義入神,以致用也;利用安身,以崇德也。”翻譯過來就是:要伸先屈,求其理,為之用,知其理,當其用。求安身,非曲意逢迎,也非小人心智,目的為崇德。其實古人對實用主義特別的信仰,作為君子自然要能夠防禍避險,等待時機成熟,知而慎行,不立於危牆之下。歷史上衝動的傢伙都倒在了盲目前進的路上!

解讀儒家經義:儘性與知命,在奮鬥的路上,養成淡泊達觀的心態

曾國藩對此特別的推崇,他一直信奉,“盡人事,聽天命。”對家族子弟的教育也是如此,“謀事在人,成事在天。”一個人要有所為,竭盡全力的做事,在探索中積累經驗和資本,拓展自己的視野和心胸,這就是儘性!同樣一個人要有所不為,在奮鬥的路上不斷的矯正自己的行為,總結經驗教訓,養成淡泊達觀的心態,這就是知命。

解讀儒家經義:儘性與知命,在奮鬥的路上,養成淡泊達觀的心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