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爲本樹立「厚養薄葬」新風尚

以人为本树立“厚养薄葬”新风尚

7月10日下午,全省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暨推進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視頻會議召開。省委副書記烏蘭強調,全省各級各部門要提高政治站位,增強“四個意識”,自覺把思想和行動統一到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上來,全力以赴抓好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大力推進移風易俗,為加快建設富饒美麗幸福新湖南作出應有貢獻。(7月10日《湖南日報》)

歷史上,“厚養薄葬”的故事有許多。漢文帝劉恆,以“仁孝”聞名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其母臥病三年,劉恆時常衣不解帶,服侍母親湯藥,且親自品嚐過後才放心給母親服用;孔子得意門生仲由,早年家境貧寒,卻百里負米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一度感慨自己縱使家聚萬貫之財,可想要再為父母負米,卻不能再得。這只是古人眾多孝行的一二典範,也正是我們當今所倡導的生前“厚養”的孝行美德。

然而隨著時代的向前發展,一些陋俗殘餘思想仍然留存了下來,親人逝世後講排場,攀比之風盛行。於是,殯葬這本是對逝者哀悼的一種形式,被人們嘲諷為“不敢死,也死不起”。這看似調侃之音,卻折射出我國一些地方殯葬領域的現實問題:以祭奠先人為由,實則幹聚財斂財之勾當,喪事大操大辦、祭祀活動不惜鋪張、盲目跟風攀比、高昂的殯葬費、公募價格,殯葬服務更是形形色色的捆綁消費,甚至還用“星級”一詞把逝者的殯葬劃分為三六九等,對老人活著不敬死了才“孝”的行徑,先人們在九泉之下應該是享受不了的。因此,“殯葬”這漸漸演變成做給活人看的面子工程,而且鋪張浪費,無疑給後人增加了沉重的經濟負擔。由此可見,殯葬領域突出問題的專項整治行動被提上日程,以此破除喪葬陋習,樹立厚養薄葬新風氣,已是當務之急。

從根本上講,此次湖南召開的全省殯葬領域突出問題專項整治暨推進文明節儉操辦婚喪喜慶事宜視頻會議,無疑有助於推進移風易俗,破除喪葬陋習,推動殯葬事業的健康發展;更有益於促進鄉風文明、鄉村振興。提倡生態殯葬,這顯然是功在當代,惠及子孫的大事。

殯葬整治過程中,我們除了必須對殯葬事業嚴加規範管理,依法從嚴辦事外,對那部分有著根深蒂固陋俗殘餘思想的群眾,還需要講究方式方法,避免激發群眾矛盾。首先,這需要黨員幹部起好帶頭作用,做好疏導工作。積極倡導生態文明、綠色“殯葬”,呼籲民眾對長輩們生前厚養,死後薄葬,勿讓“子欲孝而親不待”成為生者遺憾。其次還應發揮當地鄉賢的作用,通過他們在當地“德高望重”的威望,起到積極帶頭作用,以推動“殯葬”新風尚的形成。

總之,移風易俗,打開湖南民情風俗新局面,需要以人為本樹立“厚養薄葬”新風尚。我們相信,在政府部門重力推進的前提下,全面轉變人們“殯葬”的封建思想觀念,將真正形成新的文明鄉風,為鄉村振興添彩,更為社會和諧發展增添助力。

文/肖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