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風尚!約起!今年度元宵,一起網上行通濟

佛山日報訊 記者招鈺英、任懿報道:因應疫情防控要求,今年佛山取消了“行通濟”活動。昨日,禪城區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公安機關警員、疾控專家等上線佛山傳媒集團、佛山+“戰疫”頻道《權威訪談》,從法、理、情等多個角度解讀今年取消行通濟的決策背景及相關規定要求,倡導文明新風尚,進行“網上行通濟”。

上線嘉賓、禪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冬生表示,近年來,每年都有約80萬人參與“行通濟”,人員高度聚集,而目前疫情防控核心是嚴防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1月29日出臺取消行通濟活動的公告正是市、區兩級政府經過對疫情研判而做出的決定。

佛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梁自勉從疾控專家角度特別提醒,像行通濟這樣的大型聚集型活動具有老人小孩多、人群密集、活動中大聲講話容易產生飛沫、活動前後交通擁擠密集等四大特點,參與人員很容易產生身體接觸,即便佩戴口罩也不利於疫情防控。

為積極配合做好當前疫情防控工作,佛山公安將從2月8日零時起至2月10日零時止,對通濟橋區域進行封閉管制。在實行管制的48小時內,佛山公安將投入770人次安保力量對封閉管制和限行管控區域進行把守,勸離非區域內居住人員和車輛。

發表過《行通濟》等原創歌曲的佛山電臺主持人交通國在訪談中呼籲,在這個特殊時刻,請市民留守家中,參與由佛山傳媒集團策劃研發的“網上行通濟”融創產品,許下美好祝願,與全國人民攜手抗擊疫情。

人人都健康 才是無閉翳

各界嘉賓做客佛山+“戰役”頻道《權威訪談》欄目,倡導市民踐行文明新風尚

取消行通濟活動後,有市民覺得人少了我去走走應該沒事,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社會上流傳著“行通濟要連續三年,無閉翳才會靈驗”的說法,這個說法如何理解?

“行通濟,無閉翳。”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嚴峻複雜的形勢,有健康才是真的無閉翳。昨日,佛山傳媒集團、佛山+“戰疫”頻道邀請禪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冬生、禪城公安治安大隊民警陳炳維、佛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梁自勉、佛山市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交通國等上線,並連線佛山市文聯名譽主席、民俗專家任流,就今年取消行通濟活動答疑解惑。


新風尚!約起!今年度元宵,一起網上行通濟


取消只為更好阻擊疫情

問:行通濟是佛山一項影響深遠又獨具特色的傳統民俗。但疫情當前,禪城區於1月29日發佈了取消今年元宵節期間行通濟活動的公告。請問公告的發佈是基於什麼樣的考慮?

禪城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冬生:每年正月十五,行通濟活動都吸引了數十萬人到場祈福,人員高度聚集。基於疫情防控的需要和群眾的人身安全,市、區兩級政府決定取消今年元宵節期間的行通濟活動。

這個公告出臺是有一個過程的。禪城區為落實廣東省啟動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1月23日當晚就暫停舉辦花市,並暫時關閉圖書館、博物館等公共文化場所。鑑於當時離元宵節時間還較長,我們並沒有直接公告取消行通濟活動。但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深刻地認識到目前疫情防控的核心和關鍵就是嚴防人員聚集引發交叉感染。1月28日,我市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指揮部辦公室發出公告,第五項就提出“全市暫停舉辦公共聚集性活動”,社會各界紛紛發聲支持。基於此,我們向市裡提出取消行通濟活動的申請,獲批後於1月29日下午正式發佈取消行通濟的公告。


問:從目前疫情防控情況來看,像行通濟這樣的大型人流聚集會帶來什麼樣的危害?

佛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梁自勉:行通濟活動有4個特點:一是有非常多的老人及小孩參與;二是活動中人群密集,容易產生肢體接觸;三是活動中聲音嘈雜,人們交流時需要大聲講話,容易產生飛沫;四是活動前後公共交通擁擠密集。

新型冠狀病毒能通過呼吸道傳播,假設口罩佩戴不當或者鬆動,在大聲講話時,飛沫就會擴散到周圍人群中;同樣的,在口罩佩戴不當或者鬆動的情況下,就會暴露在可能受病毒傳染的危險中。另外,新型冠狀病毒能通過接觸傳播,在人群密集的環境中經常會有肢體接觸,尤其是手部,這就增加了病毒傳播的可能性。一旦參與活動的人群中有人感染,那麼參加當天活動的所有人都要受到嚴格的隔離觀察,後果不堪設想。


勸離無效或被依法處罰

問:目前,通濟橋已經做好相關圍蔽措施。為確保人流不聚集,公安部門有哪些部署?

禪城公安治安大隊民警陳炳維:作為元宵節期間全國規模最大的民俗活動之一,從2016年到2018年,行通濟活動在元宵節當天的人流量都超過70萬。自1月29日發出取消行通濟活動的公告後,禪城公安在禪城區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制定相關的管制方案與應急預案,即從2月8日零時起至2月10日零時止,對通濟橋區域進行封閉管制,對普瀾路以東、普瀾二街以南、金魚街和後龍西街以西、同濟路以北區域進行限行管控。為此,我們每天會安排約300人次警力對封閉管制和限行管控區域進行把守,建議市民不要前往通濟橋。此外,位於管制區域內小區有18個,共2000多戶,我們將會給這些居民發放出行證,以便出入。

問:取消行通濟活動後,可能有個別市民覺得,人少了我去走走應該沒事,這樣的想法是否正確?還有市民認為,正確佩戴口罩行通濟是不是就沒風險了?

佛山市疾控中心副主任梁自勉:在人群擁擠的情況下口罩比較容易鬆動、脫落,飛沫容易傳播。所以絕對不能有“人少了我去走走應該沒事”的想法。同樣,佩戴口罩行通濟也有風險。尤其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如果在近20天內參加過類似大型聚會活動,且後續出現發燒等呼吸道症狀、至今仍未康復的,請緊急到醫院就診。無論市民是否去過疫情發生地、或同疫情發生地人員有過接觸,只要出現上述情況,一定要告知醫生,醫生會採集相關樣本進行檢測。

問:如果仍有市民前往現場,警方會採取什麼措施?

禪城公安治安大隊民警陳炳維:對於非區域內居住人員和車輛,我們會進行勸離。如有勸離無效或拒不離場的人員,公安機關將依法採取必要措施驅散,情節嚴重的公安機關將依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相關規定予以警告、罰款或者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行通濟連走三年並無根據

問:社會上流傳著“行通濟要連續三年,無閉翳才會靈驗”的說法。這個說法如何理解?

佛山市文聯名譽主席、民俗專家任流:流行了300多年的佛山優秀傳統民俗行通濟,其內涵是佛山人的德善精神與家國情杯,“行通濟要連續三年,無閉翳才會靈驗”這一說法並無根據。往昔裡,每逢家中有喜慶,如嬰兒滿月、老人祝壽、成親、兒童開筆、喬遷之喜、店鋪開張等,都行通濟祈求幸福安康、如意吉祥。

佛山市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交通國:“無閉翳”代表著事事順利、身體健康等好意頭,但在現在這種環境下去行通濟,有可能通過呼吸道傳染、肢體接觸惹上新型冠狀病毒,沒有健康就談不上“無閉翳”。現在大家更應該待在家裡,既能保障身體健康,也能和家人有更多的交流機會。

每年都有數十萬市民參與的行通濟不僅寄託了大家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在近幾年更增加了慈善等更多元素。但在當前形勢下,全國各行各業都在為抗擊疫情而努力,希望佛山街坊能有自律精神,在家裡“網上行通濟”,保障自己與家人的身體健康。


網上行通濟“生菜”“風車”都不少

問:佛山傳媒集團近日推出了“網上行通濟”融創產品,鼓勵市民通過線上行通濟的方式祈福。請詳細介紹下這種行通濟的新方式。

佛山市人民廣播電臺主持人交通國:今年,佛山傳媒集團專門推出了“網上行通濟”融創產品,市民只需要動動手指進入頁面,就能進入與往年的線下活動非常相似的場景:不僅有來自全球各地的網友共同參與,還可以領取線上“生菜”“風車”“風鈴”等道具。市民在“網上行通濟”的過程中還能集五福、瞭解防疫知識與健康常識,集滿五福的市民可參與抽獎。另外,“網上行通濟”融創產品還能生成照片供市民在朋友圈分享,讓更多人認識、參與“網上行通濟”。“網上行通濟”讓市民在保障自己與他人身體健康的前提下寄託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這才是真正的“無閉翳”。

前段時間的一項調查顯示,超過九成的佛山街坊非常理解這種新形式,並願意參與今年“網上行通濟”。我非常期待這一次的“網上行通濟”活動,希望更多市民能一起加入“網上行通濟”的行列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