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歲往上的人還記得「三轉一響」的歲月嗎

四十歲往上的人,你們還記得起那段刻骨銘心地“三轉一響”歲月嗎?

上年紀七十年代,人們基本溫飽困擾,生活正在逐步得到提升。他們當時的平靜生活中也曾流行過一些時髦的稀罕物品,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三轉一響”。它們是貧富差異甚小的人們,實現生活幸福的一個目標;它們是一個精神物質雙豐收的家庭標誌;它們甚至是給兒子提親是否能成功的法寶……總之,它們是七十年代富裕家庭的見證以及臉面。

“三轉一響”影響感召力如此之大,言語至此那我就單刀直入,說說究竟啥是這“三轉一響”。

四十歲往上的人還記得“三轉一響”的歲月嗎

老式自行車

一轉:自行車

自行車是那個七十年代中有錢人的代步工具,走親訪友的“高大上”配置,在那個年代它分明就是一臺小汽車,頗受人們青睞,特別是有一輛新款大鏈盒的二八飛鴿車,風凰車,用新潮話說那就是極其酷炫。回頭率不亞於如今的蘭博基尼。

是什小原因令自行車如此受到追捧呢?其一,人們經濟收入普遍低下,手頭沒有閒錢,養得起騾子配不起鞍,那有餘錢招人嫌。其二,計劃經濟,憑票供應,購買一輛款式好,稱心如意的自行車在供銷社,五金部分沒有關係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實。由於這二種因素,鄉下人大多數都騎的是二手車,雖之不是〝處女〝款,但功能用途是與新車也基本是別無二致。

遇上個結婚嫁娶,女方家能陪上一輛嶄新如意的自行車,那在當地村莊可是喜上加喜之事,女方家的地位形象都能往上竄一節。

四十歲往上的人還記得“三轉一響”的歲月嗎

縫紉機

二轉:縫紉機

吃住衣行,離不開縫縫補補,添衣加暖。做鞋,手頭零星小活全是手工炮製的年代,如果能有輛高效地縫紉機代勞,那真是省功省時美觀實體,省時省工。當遇上個下雨天氣,不能下地幹農活,就坐於機旁,伴隨著縫紉機美妙優雅的噠噠聲,縫製一件件美好。而在這個時候,她們臉上一定盪漾著屬於那個年代的快樂和自豪。

然而生活在溫飽境界的家庭並非家家都有餘錢買馬騎,雖好卻望而莫及,愛莫能助,好似天上的嫦娥,井中的月亮,空歡喜。

手頭緊張也就罷了,閒錢備足買吧,沒有一定的親朋關係還真不容易,求親朋靠關係,好不容易弄得供應發票一張,這才喜笑顏開,拉上架子車去鎮上或縣城供銷部門,開票付款,提機走人滿載而歸。

縫紉機是七十年代的農民家庭引以以為豪的商品。老家的“標準牌”縫紉機就是跟隨我母親服侍我們一家的大〝恩人〞,它是我父親和我舅舅騎自行車從岐山東大街供銷社憑票帶回來的,由於做衣頻繁,幫親鄰友,過上一段時間要請專業裁縫換大螺清棉汙,實不容易,看在一旁的我急在心上就憑親眼所看之技,利用星期日家中無人偷偷摸索研究,終於學成,以至於後期我換螺取棉汙的絕活,時不時還能走出家門露上一手。

四十歲往上的人還記得“三轉一響”的歲月嗎

已經退休的老式鐘錶

三轉:鐘錶

小時候,每到紅白喜事,祝壽,滿月蒸禮饃,由於沒有鐘錶記時,媽媽就點上一支衛生香用來看時間,一般日常蒸饃從氣升起到饃熟需二十分鐘,而禮饃就需僅一個小時左右,一根香一般燒著就一個小時,這個東西是媽媽她們這代人自己摸索出來的,用起來方便而且非常準。

到後來鬧鈴出現,情況自然就變了。爸爸出差回家時購買了一塊寶貝鬧鐘,圓圓的不鏽鋼外殼,頭頂有兩個可愛的園形傘狀鈴聲敲擊蓋,上緊預訂發條時間後,它就很負責任地到你所需的時間有規律地敲擊傘帽,伴隨著悅耳清脆的鬧鈴聲,我們的目的達到了。

從鬧鈴鍾到後期八十年代的手錶上手,我們一共用了三塊鬧鐘,它就三轉一響中的時間老爺:鐘錶。

四十歲往上的人還記得“三轉一響”的歲月嗎

被淘汰的老式收音機

一響:收音機

提到一響我就特別高興,小時家中有了電燈不久,政府又給每戶裝配了一隻喇叭,主要播放內容來自縣廣播站和公社廣播站,內容以當前新聞,天氣預報和便民信息為主,廣播上除了電源線還有一根地線,碰上聲音不清及雜音時,爸爸就會端上水往埋底線處灌以下,你還別提,挺靈驗呢?當然三轉一響中所說的並非是它,而是功能齊全,收臺較多的多功能廣播大俠:收音機。

不提倒罷,一提話語就多了。農村人愛聽的秦腔戲曲專場,年輕人喜愛的小說《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小孩子的專輯:每天下午六點鐘的中央臺小喇叭開始廣播啦等等,五花八門豐富多彩。雖然如此好,並非每個家中都有,它也是有錢人的身份象徵。畢竟需要幾十塊錢哩!放在勞動值一毛多,月工資二三十元的家中,它的開銷實實不菲。

三轉一響影響激勵了我們這代人的家庭生活,它也喚起了我男兒必自強,家責親自扛,窮而有志富不變色的做人常識。

告別了三轉一響,你的子孫後代們:手機電腦已將你的先祖之神功發揮得淋離盡致,一機在手,神州神通,輕鬆搞盡。(作者:巨周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