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药》

“绝症”一直是影视作品最爱的题材。从当年大火的《蓝色生死恋》《新不了情》到近年来《滚蛋吧肿瘤君》《最爱》,“绝症”最大的作用是表达“时间有限,珍惜眼前”,用悬在头上的死神镰刀催促主角在电影的短短120分钟里度过所有人生。

今天我们想谈的这个电影,虽然也在谈“绝症”,可他不一样。

活着

豆瓣开局9.0,点映票房即破亿,口碑炸裂导致提档上映......

无论从哪方面来看,《我不是药神》都开创了国产片的新纪录。

豆瓣逾10万人打出了9.0分

活着

上映首日票房破3亿

作为一个已经看过电影的人来说,如果同样以社会话题突围的《熔炉》、《辩护人》、《摔跤吧!爸爸》值得9.1分和9.2分,《我不是药神》的9.0分还是有些低了。

活着

高分的原因在哪儿?大概是因为“绝症”电影第一次以来触及到了社会话题。

活着

陈可辛的《亲爱的》和文晏的《嘉年华》都曾经涉及到社会话题,而《我不是药神》把视角进一步放低,触碰了当下中国“吃药贵,治病难”民生话题。因为直指体制和政府而又切身相关,民生话题从来都比犯罪话题更加令人兴奋,也更容易成为吸引社会目光的公共利器。

活着

疾病面前人人平等?

并不是。

该电影根据“中国仿制药代购第一人”陆勇的真实故事改编。2002年,陆勇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虽然服用瑞士诺华生产的“格列卫”效果不错,但高昂的药费加上治疗费,让他两年就用去七八十万元,几乎掏空了家底;2004年,他发现印度仿制的“格列卫”与正版药药效几乎相同,但价格低廉;随着许多病友向他寻求帮助,他开始了自救和助人之旅;2011年,他选择服用并推荐印度公司 Cyno生产的仿制药Imacy;2014年7月,湖南沅江市检察院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和销售假药罪对他提起公诉。随后,陆勇帮助过的数百名白血病病友联名写信,请求司法机关对他免予刑事处罚。2015年2月,他的行为被认为不构成犯罪,最终没有被起诉。

故事里,卖了多年假药的“张院士”说:世界上只有一种病,那就是穷病。

活着

其实,我们很多人小时候的愿望可能是很多,做科学家、开公司当老板、当赛车手或者做旅行家,但长大之后,所有愿望都被简化成了身体健康四个字。

一切都在无可挽回的走向庸俗。——《万寿寺》

所以,当身体健康成为期盼,《我不是药神》的爆火显得理所当然,他折映出我们每个人面对生命时的焦虑,面对现实的难为,还有对生存的渴求。

活着

电影中,最常见的就是象征的对照,和前后伏笔的对立生与死的对立、人情和法律的对立、英雄和商人的对立。

美国心理学家柯尔伯格有一道用来测试儿童和青少年认知水平的测试题“海因茨偷药”:

海因茨太太患了癌症,生命垂危。只有本城有个药剂师新研制的药能治好她。配制这种药的成本为200元,但销售价却要2000元。海因茨先生到处借钱,最终只凑了1000元。


海因茨恳求药剂师,他妻子快要死了,能否将药便宜点卖给他,或者允许他赊帐。药剂师不仅没答应,还说:“我研制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


所以,海因茨应不应该趁夜晚药房没人的时候,偷走这种救命药?为什么?

所以,秩序和生命的对立,到底哪个重要?

电影中,老阿婆拉着曹警官的手,说了这样一段话:

领导,求你个事。能不能不要抓他。

谁家还遇不上个病人。领导,你能保证你以后不生病?

你们把他抓走了,我们都得等死

我不想死,

我想活着,

行吗?

生老病死大概是人生八苦最不可逆的,就是这前四个。这位阿婆没有哭,没有下跪,其他病友也没有起哄,她只是问了一个问题,让曹警官看到了一个无解的问题。这便是生与死的对立,这一问,拷问所有观众的灵魂。

人世最大的悲惨,是面对悲剧,无解。除了绝望,就是绝望。

所以我们最需要的,是希望。

在结尾高潮前,“希望”两个字从聊天记录里逐渐变大从屏幕上出现,在对立的困境中,电影指出了救赎的希望之路。

有人牺牲,有人怜悯,那便有了希望。

活着

敏感话题一旦成形公映,我们会因他们的发人深省而充满希望。《我不是药神》做到了。

这是一部相信善良、相信事在人为的电影。他们告诉我们哪怕生活充满悲剧,只要心存怜悯总会有希望。影片的最后,徐峥在法庭的陈述说道:“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希望这一天早点来。”

活着

这样的期冀,不能被辜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