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寫綠水青山新畫卷——武威市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紀實

武威處於全國生態格局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中心地帶,南部是祁連山水源涵養區,北部有騰格里和巴丹吉林兩大沙漠,乾旱缺水、沙多林少、生態環境脆弱,是全國荒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防沙治沙,動員和組織廣大幹部群眾,堅定不移實施石羊河流域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三北防護林、天然林保護、退耕還林等重點林業生態工程,持之以恆開展生態治理。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市委、市政府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大規模開展治沙造林和國土綠化行動,生態林業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被國家林業局確定為全國防沙治沙綜合示範區。至目前,全市森林面積892萬畝,森林覆蓋率18.38%。建立了保護面積1200萬畝的祁連山、民勤連古城2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成經濟林基地168.45萬畝,釀造葡萄種植面積達25.95萬畝,佔全國的15%、全省的84%以上,武威已成為全國九大葡萄酒產區之一,被中國食品工業協會命名為“中國葡萄酒城”。北部沙區營造防風固沙林288.51萬畝,治理重點風沙口240個,封沙育林草174萬畝,建成了民勤老虎口、古浪民調渠沿線、涼州區頭墩營等治沙典型樣板。營造農田防護林54萬畝,建成林網化農田200多萬畝,初步形成了完備的防護體系,有效改善了農田小氣候。南部水源涵養林區恢復和擴大森林面積40萬畝。

防沙治沙大力造林綠化

時下,走進民勤縣青土湖,只見湖水碧波盪漾、水鳥自由翱翔、蘆葦隨風搖曳,乾涸長達半個世紀之久的青土湖再現湖區,生態系統逐步恢復,進入良性循環。同樣,古浪縣八步沙林場六老漢及其後代們發揚愚公精神,一代接著一代幹,用辛勤勞動勾畫出一條7.5萬畝的綠色隔離帶,阻擋著風沙侵蝕的步伐,譜寫了一曲治沙壯歌。這些成績的取得,得益於我市成千上萬幹部群眾堅持不懈的治沙造林活動。

我市堅持突出重點、連片建設、規模治理,抓好重點區域防沙治沙,在治理規模、治沙網格設置、樹種配置、新材料新技術應用、治理成效等方面實現新突破,建立了民勤青土湖、老虎口、西大河,涼州區民調渠沿線,古浪縣八步沙、民調渠沿線等8個萬畝防沙治沙示範區,連片治理面積均達到10萬畝以上,完成防沙治沙技術示範20多項。高標準、快速度建成了榮生路、天頤大道等生態綠色長廊,以及武威保稅物流中心、感恩新村等園區綠化和新農村綠化示範工程。

堅持機關幹部義務壓沙造林制度常態化,每年春季和秋冬季,市、縣區機關幹部開展大規模義務壓沙植樹活動。

探索建立治沙生態林承包經營機制,民勤縣、涼州區、古浪縣先後出臺實施意見,按照“分沙到戶、承包治理、開發經營、收益歸己”的原則,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全面完成了集體林權制度主體改革任務,積極推進綜合配套改革,充分調動了廣大農民群眾治沙造林、建設生態的積極性。以古浪縣八步沙六老漢、海子灘鎮宋德福,涼州區長城鎮王銀吉,民勤縣蘇武鎮劉愛國等為代表的承包治沙1000畝以上的大戶達到75戶,新增國有治沙生態林承包到戶面積30萬畝,累計達到180.9萬畝。

三北工程構築綠色長城

盛夏時節,行進在我市南部的祁連山水源涵養區,一坡坡山草綠意盎然,一片片林地孕育希望。在天祝縣朵什鎮旱泉溝小流域生態治理示範點,幾乎看不到裸露的荒山,草木充滿生機活力。環視四面山體,一層層新綠隨風搖曳,連片的草木恰似一條綠色長城,橫亙在起伏的群巒之中,分外美麗。

1978年開始啟動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我國第一個大型生態林業建設工程,國際上稱之為“中國的綠色長城”,被列為世界生態工程之首。

改革開放40年來,我市各級黨委、政府始終把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放在重要位置,重點推動、及時跟進,完成人工造林271.75萬畝,封育253.62萬畝,投資31797.4萬元。其中,三北防護林一期、二期、三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205.3萬畝,封育123萬畝,投資6507.8萬元,森林覆蓋率由一期初的6.4%提高到了11.48%。三北防護林四期工程完成人工造林36.92萬畝,封育51.17萬畝,投資9471.85萬元,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2.06%。三北防護林五期工程,採取人工造林和封山沙育林草等措施,喬、灌、草結合,帶、片、網結合,至2017年底,完成人工造林29.53萬畝,封育79.45萬畝,投資15817.75萬元,全市森林覆蓋率達18.38%。

通過持之以恆的治理,我市三北防護林建設工程初步形成了以南部山區水源涵養林、中部綠洲農田防護林和北部沙區防風固沙林為基本框架的生態防護林體系,有力推動了我市生態環境建設步伐,使我市生態環境面貌得到顯著改善,重點地區風沙危害和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生態狀況發生明顯轉變,經濟林果業和沙產業得到長足發展,森林的生態效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顯著提高。

搶抓機遇實施退耕還林

涼州區張義鎮河灣村三組是涼州區最南部的村落之一,這裡的生態曾因過度開墾、放牧等因素變得十分脆弱,到處是裸露的荒山禿嶺。據當地村民介紹,隨著近年來實施退耕還草工程和生態移民工程,加上禁牧等措施,曾經的荒山禿嶺又長出了一片片山草,多年未曾出現的野雞、野兔又見蹤跡。

在古浪縣古豐鎮冰溝墩村下麻灣組村民李成祥的記憶中,幾十年前,村民無論修房子還是做飯,都要上山砍柴,加上過度放牧,山上的樹木和山草越來越少,村子附近的天然林遭到嚴重破壞,到處是黃土裸露的山頭。“隨著退耕還林和生態移民工程的實施,老百姓的生態意識提升了,山上的生態環境漸漸好了。”李成祥說,由於生態環境的持續好轉,近五六年來,村民們經常能看見旱獺、狐狸等野生動物出沒。

我市立足沙多林少、生態環境脆弱實際,從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調整農村產業結構出發,自1999年開始在天祝縣試點退耕還林工程,2002年開始在全市範圍內正式推開,有計劃、有步驟地停止繼續耕種,因地制宜造林種草,恢復植被。至2014年,全市完成退耕還林工程80.43萬畝。2014年,國家啟動實施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至2017年底,全市完成新一輪退耕還林工程36.75萬畝。

近20年的探索與實踐,我市退耕還林工程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實現了大地增綠、農民增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