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2018年了,你竟然還以爲網紅是貶義詞

近期經常會在微博中看到類似於“你才是網紅,你全家都是網紅!”這種類似的言論。

似乎在大眾眼中,還保留著對於網紅=無腦P圖女的刻板印象。

拜託,這都21世紀了,隨著時代發展,她們早已“究極進化”了。

所以我們該坐下來,重新好好聊聊這個話題了。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網紅,一個誕生於互聯網的名詞。其實很久之前開始,就已經說爛了。

記得前幾年小編為了準備傳媒類考試,背誦了無數關於網紅經濟的熱門命題,直到現在猶記得那時候的標準答案。比如網紅經濟1.0時代,代表人物就是鳳姐、犀利哥等等;但隨著微博的興起,各類內容IP及主打美色經濟的主播開啟了蠻荒的網紅經濟2.0時代……自此,蛇精臉、炒作、花瓶等刻板印象逐漸附加於網紅,逐漸被徹底貶低為精神社會的底層職業之一。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但隨著媒介的演進,網紅的誕生平臺也在不斷變化著,從以文字安身立命,到以圖博眼球,再到網絡視頻風靡,在技術和平臺變得越來越先進的同時,網紅也開始突破原先的定義,逐漸去貶義化,成為了創新與時尚的代名詞。

前些日子,小編去參加了某機構紅人節的論壇活動。活動中邀請了多位網紅上臺分享自己的故事以及對於未來的打算和理解,內容涉及遊戲、寵物、健身、音樂、二次元等等小眾領域。雖然她們大多數活躍於屏幕背後,在鏡頭前往往不善言談,甚至緊張到忘詞,但是她們的努力的確改變了我的原有認知。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互聯網給了每個人三分鐘的成名機會。”這句話人人皆知。層出不窮的平臺,不斷湧現的網紅新人,使得每個現存的KOL都岌岌可危。相較於其他職業,他們有著強烈的危機感,每個人都在擔心自己何時會過氣、會掉粉。尤其在短視頻一片火熱的風口階段,內容創作的價值才是最重要的。單純的炒作吸引眼球很容易淪為曇花一現,關鍵點還是優秀且具有可持續性的內容和創意,以及一個真正熱愛生活的價值觀。

因此他們會比其他人更加努力著重於高質量內容產出,打造個人IP。

比如某男性博主為了打磨視頻內容,每天耗費大量的時間去觀察生活。為了扮演好市井大媽的角色,他可以每天早晨和鄰居一起上街買菜,一起拉呱聊天,從中觀察她們的細節,只為能夠提升一絲觀眾的共鳴感;某些靠自拍、美顏起家的網紅電商發出的每條微博也都是經過深思熟慮,她們在後臺收集數據,進行理性分析,只是為了逐漸去除身上的商業味道,以各種真實生活的分享、細節的展示為大眾打造一種理想化的生活方式;有些美妝博主,為了做好內容輸出、拍出優質的教程視頻以及寫出讓大家受益的文章,會不厭其煩地試用購買最新款化妝品,花心血去分析總結最新美妝資訊,分享美妝心得技巧。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大連老溼王博文模仿婦女惟妙惟肖

但令人驚訝的是,這些努力的原因僅僅是出於愛好而已,經濟的盈利只是附加屬性。

如今的90後、95後的思維早已突破桎梏,追求個性化的他們選擇成為“網紅”再也不是單純考慮盈利,而是出於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高學歷、專業性的網紅越來越多,他們的生活遠比社交網絡上呈現給更加豐富。他們讀過的書可能比你看過的電視劇還要多,他們的英文寫作水平可能比你寫的中文論文還要強,他們的經濟頭腦可能讓她在上學期間就能自給自足,他甚至是一個學霸,就讀於你夢寐以求的魔鬼名校。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清華工科女韋思嘉在進行分享

由此可見,網紅隨著時代發展已經顯現了一些獨特的趨勢和特點。結合艾瑞諮詢發佈的《2018中國網紅經濟發展研究報告》,或許我們可以對此進行更多的解析。

報告中顯示,2017—2018年國內網紅人數持續大幅增長,網紅產業市場規模不斷擴大。中國網紅粉絲總人數達到了5.88億人,同比增長25%。而在網紅這一端,粉絲規模在100萬以上的頭部網紅較上年增長23%,粉絲規模在10萬以上的網紅數量增幅更為明顯,達到了51%。由此可見,網紅已走向主流化和大眾化。

與此同時,網紅產業逐漸向虛擬化、職業化、多平臺化發展。對於網紅的定義不再侷限於人,比如隨著吸貓吸狗愛好的普及,可愛的萌寵就能成為炙手可熱的明星;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故宮也成為了人人吹捧的對象。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 故宮憑藉反差萌的形象一躍成為網紅

最後,強調個人IP,打造多元認知。如今的網紅擺脫了單一平臺的發展,抖音、微博、小紅書……哪裡有流量哪裡就會有他們的出現。單一維度的內容已經過時了,除了專攻的領域之外,觀眾更希望看到的是多才多藝,每天擁有不一樣的驚喜。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 不會唱歌的段子手不是一個好的美妝博主

在收穫了大量粉絲之後呢?當然是變現。

這些新網紅因自身粉絲所形成的巨大流量,使得網紅經濟正式進入了3.0互聯網流量紅利的吸金時代。他們大多數依靠平臺變現,或生存於社交媒體之上,結合自身優勢做電商去變現,且某些網紅的帶貨能力甚至超出你的想象,通過認真而有趣的跨界合作,把視頻內容與產品賣點結合起來展開營銷。相較於明星一本正經的宣傳方式,這種“野路子”反而更加受到廣告商的青睞。

比如,著名微博紅人大號 “辦公室小野” 曾和榮耀手機合作了一款叫“熱水壺串串香”的視頻,沒有刻意植入,但卻顯示了手機防水、堅硬的獨特優點。這種別出心裁的方式讓該視頻在短短4天的時間裡,各平臺播放總量已經破千萬,秒拍平臺播放量達到900萬+,美拍平臺達到300萬+……由此可見,粉絲效應大大增強了網絡購買力。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把手機當做砧板,突出堅硬的特點

但伴隨互聯網下半場的開啟,頭部KOL優勢顯現的同時,也帶來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困境——流量紅利逐漸消失,場景為重,渠道下沉。

如果說之前的網紅經濟是賣方市場,那如今早已淪落到買方市場,相互之間無端出現的大量競爭壓力;再加之王興的“下半場”,馬雲的新零售的出現,這無疑都是對網紅經濟最沉重的打擊。如果網紅經濟無法實現線上線下的雙線融合,久而久之就只能淪為商業巨頭的附庸,失去自己主導的活力。

當網紅生態日益成熟,單打獨鬥、野蠻生長已經成為過去時。由C2B到S2B的模式,尋求專業機構的幫助,逐漸規範化,可能是網紅維繫生命力的常用路徑。

【解釋:原有的C2B模式,關鍵是讓“客戶驅動”成為運營的起點,目的是建立和客戶持續互動的關係,並在此基礎上不斷優化給客戶提供的服務,提高和客戶的黏性。這和網紅初期產生互動,形成認同,與粉絲共同創造出一個品牌社區有異曲同工之妙。如今,C2B演變為S2B模式。S釋義為Supply,供給平臺化,即MCN。MCN(Multi-Channel Network)是舶來品,作用類似於明星經紀公司,常規操作是簽約平臺上已有的紅人或是尋找有潛力的人,通過內部孵化將其捧紅,幫助他們更好地服務目標客戶。】

因此簽約MCN機構,已經成為紅人成長過程中的重要階梯。

通常在“網紅—MCN—平臺”這個鏈條中,網紅負責內容生產,MCN負責戰略規劃和商業變現,平臺則負責內容呈現和商業模式落地。三者形成一個穩定的結構,網紅生態也就基本清晰。

報告顯示,今年頭部網紅與MCN機構簽約比例達到93%。以2018年3月底在“第十七屆中國廣告與品牌大會”上亮相的知名MCN機構papitube為例,2017年同期papitube旗下擁有包括PAPI醬、@ACui阿崔等9名紅人,2018年則擴張到64人。另一個MCN機構咖傳媒,目前在微博上籤約的網紅也已達到38人,覆蓋十幾個領域。

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都2018年了,你竟然还以为网红是贬义词

網紅還能紅多久?這個已經問了多年的問題,至今仍未能給出準確的答案。但不可否認的是,MCN的出現是網紅產業逐漸完善化的表現。對任何一個行業而言,穩定的結構都是建立生態並持續發展的前提。一方面,它讓網紅真正意義上成為一個產業;另一方面,對於個人而言,公司化的運作更可持續、也更容易將愛好變成生意。同時我們也要警惕,機構切勿“批量生產”,找到定位、內容精品、輔以資源,相信才是長久之計。

互動話題:你對網紅有何印象?對於喜歡的網紅,TA獨特的吸引點又在哪裡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