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在海南,渔民们流传着这样一句话:“远海打鱼何处去,问问潭门《更路簿》。”你可能会问:《更路簿》是什么?为什么去远海需要用到它?又为什么专指潭门?要解开这些迷团,就得从世代靠海而生的海南潭门人讲起。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琼海潭门镇渔港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琼海潭门镇渔港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琼海潭门镇渔港

潭门镇地处海南省琼海市东部沿海,南邻博鳌镇,海岸线总长18公里。潭门渔民远洋航行和远海捕捞的历史悠久,蕴藏着深厚的海洋文化。千年以来,潭门渔民不仅拥用高超的驾驶和潜水技术,而且积累了丰富的水文、潮流、地理、气象等知识。

他们用升在桅杆顶上的风向标(被称之为“风鸡”)确定风力和风向;他们在夜晚把草木灰洒下海。这样海中的微生物便会亮起,通过观察微生物在海水中的运动,以判断海水的流速流向以及渔船的航速;他们把炉灰捏成饭团大小,抛入海中,若炉灰团只溶解一点点就开始下沉,说明水流正常,如果炉灰团很快溶解或被冲走,则说明水流不正常;他们通过看水色、下石锤和放钓钩来判断海水的深浅……

潭门渔民在开发南海、经营南海的过程中,总结的最杰出的航海理论成果,就是《更路薄》。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更路薄与罗盘

“更”在中国古代航海术语中,既是一个时间概念,也是一个空间概念。古代渔民利用燃香计时,燃完一炷香的时间被称为一“更”。

在冬季四五级东北风的情况下,在大海上航行一天,约烧完十炷香,这样每天便被分为十“更”,每“更”相当于2.4小时。正常风力情况下,帆船航行一“更”的路程,也被称为一“更”。按古代帆船的正常速度折算,一“更”海路约合十海里。

事实上,自古代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海南渔民一直使用“更”作为计程单位。

《更路薄》中的“更”就兼具上述时间和空间意义,“路”指的是帆船在大海中的航路,“薄”则是代代相传的手抄本子。《更路薄》就是记录渔船远航西沙、南沙诸岛礁以及东南亚一带的航海指南,在没有精确海图和卫星定位导航的时代,这本潭门渔民世代相传的小册子,就是他们征服广阔南海的法宝。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更路薄》中的《东海更路》篇

潭门老渔民苏德柳抄录的《更路薄》第一篇《立东海更路》开头第一句就写道:“自大潭过东海,用乾巽,驶到十二更时便半途。转回乾巽巳亥,约有十五更。”

其中,“大潭”指潭门港的出海口,“东海”是琼海渔民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对西沙群岛的称谓,“乾巽”、“巳亥”是罗盘上的方位。这句话表达的,是从琼海的潭门港出发,驶向西沙群岛的航向和航程。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潭门老船长苏德柳

苏德柳是清末民初潭门村最有名的船长之一,他的《更路薄》是1921年抄录自他父亲的。苏德柳抄录的《更路薄》于1977年被广东省博物馆收藏。

苏德柳抄录的《更路薄》第二篇《立北海各线更路相对》的开头句写道:“自三塘往北海双峙,用乾巽,至半洋潮回巳亥二十六更收。”

其中,“三塘”是琼海渔民对西沙浪花礁的俗称,“北海”是琼海渔民在清末以前对南沙的称谓,“双峙”就是指南沙群岛的双子群礁中最大的南子岛和北子岛。这句话表达的,是渔船从西沙浪花礁开往南沙双子群礁的航向和航程。

《更路薄》不仅能够证明千百年来中国渔民驾驶帆船往返于西沙、南沙群岛,还有力地证明中国渔民早在数百年前就驾驶渔船远航东南亚一带。苏德柳抄录的《更路薄》第四至第八部分,主要是记录从海南航往东南亚沿海一带主要港口和岛屿的航向和航程。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潭门老船长苏承芬

如今,他在家安享晚年,已经有些年头不捕鱼了。在他家中墙上显眼的位置挂着一张由省政府颁发给苏承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的证书。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海航道更路经》代表传承人,苏承芬如今算是“潭门一宝”。每逢镇上举办出海仪式等大型活动,这位德高望重的老船长总会受邀出现在活动现场,对渔民们普及航海知识。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苏承芬保存的《立东海更路》

苏承芬手中有一份宝贝,那是他珍藏的祖辈三代传下来的《更路簿》。这份“传家宝”,用几层牛皮纸小心翼翼包裹着,里面放着两本《更路簿》和一本海流记录册。

其中一本《更路簿》是手抄本原件,16开大小的白纸钢笔抄本,横排书写,每排字迹都与装订线对齐,发黄的纸张、已经脱线的笔记本、生锈的订书钉、因气候潮湿而渲染开来的笔迹,都显出这些手抄本已经上了年头。苏承芬说,为了方便使用,他用圆珠笔抄写了另外一本《更路簿》,航行路线与原件稍有变化。

老船长们手中的《更路簿》没有统一的名字,没有完整的装帧,只是他们祖祖辈辈传抄的随身携带、可以指路航行手抄手绘的小册子。

苏承芬老人说,《更路簿》以前每家都有,航海路线也有同有异。但是现在,掌握《更路簿》的潭门老船长正陆续离世,与时间赛跑的迫切感令人油然而生。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琼海潭门镇渔港

随着卫星导航系统、航海地图和天气预报系统整体装备了渔船,《更路簿》这一古老航海经与现代渔民渐行渐远。加上老渔民们相继离世,传统航海经越来越难寻了。但是《更路簿》在潭门的影响并未完全消失。

今年62岁的何世轩是海南省琼海市潭门镇文教村人。他出生在一个世代靠海谋生的渔民家庭。1973年,17岁的何世轩开始尝试随同父亲出远海到西沙、南沙等海域捕鱼。1979年,何世轩当了船长,主要带领渔船在西沙、东沙航海作业。1985年开始到南沙捕鱼作业。

何世轩说:“我清楚地记得,当年我的祖父和父亲在出海之前都要拿出《更路簿》和《海图》,根据风向与风速来核实即将出发的线路。”

现在,虽然何世轩出海用上了现代导航设备,但是仍然离不开《更路簿》里记载的经验。何世轩说,这些祖辈们几百年来总结下的经验非常准确。《更路簿》里有记录:“我们每年出发去南沙,大多数选择立冬过后,乘着东北季风前往南沙,春节或清明过后再乘着西南风回到潭门港,历时大概有三四个月。”

何世轩说:“南沙哺育了我的祖祖辈辈还有我和我的后代,我们世代耕耘着这片蓝色的国土,南海就是我们的‘祖宗海’‘责任田’,我们代代潭门人把她视作生命一样珍惜。爱她、守她、护她!”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三沙市人民政府驻地永兴岛

2012年6月21日,国家民政部发布了一则公告——国务院批准撤销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办事处,设立地级三沙市,管辖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岛礁及其海域。

三沙市的设立,也与中国认识、经营、开发、管理南海的深厚历史积淀密不可分。《更路簿》就是记载这些历史过程的重要证据之一。我们可以在这本航海针经的指引下,穿越历史的尘埃,看到勤劳的中国渔民认识南海、开发南海、管理南海漫长而艰辛的历程。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符史宝走访谭门老船长

符史宝曾是琼海边防支队潭门边防派出所的一名边防战士,自1999年入伍到2005年退伍,他因工作需要与《更路簿》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日常的工作中,他的岗位被称为“南海110”,需要为过往的渔船提供大量航海信息。

符史宝是个有心人,凭借海南方言优势,他结识了众多老船长,也从他们口中得知了《更路簿》的奥妙。17年里,符史宝通过比照《更路簿》的方位记载,再通过寻访老船长,从他们口中一点点搜集、总结,最终整理出了南海岛礁传统称谓与现代名称的对比名册。

他说:“《更路簿》上记载的南海各个岛礁的名字,都是由最先发现他们的海南老渔民特别是潭门渔民命名的,带有浓厚的海南方言色彩。”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南沙群岛群礁

比如南沙群岛中的无乜礁在潭门渔民口中就被称为“无乜线”,在海南方言中,“乜”字是“啥”或“什么”的意思,“无乜”就是海南方言中的“没有什么”。因为礁盘较小,渔民在那里什么也捕捞不到,因此他们就为这个礁盘命名为“无乜线”,意思一目了然,就是什么都没有的一个礁盘。

而位于南沙的北康暗沙、南康暗沙被渔民们称为“墨瓜线”的原因,就是因为这里的礁盘上出产一种被海南渔民称为“墨瓜参”的海参。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西沙群岛北礁

还有一些岛礁命名规则是根据所见所闻命名。符史宝举例说,位于西沙群岛中的北礁在《更路簿》中记载为“干豆”。

潭门老船长告诉他,那是因为潭门渔民出海总要在船上带一些豆子泡发豆芽,最初的渔船经常在北礁触礁沉没,后来的渔民们经常能在这里拾获不少沉船遗留下的豆子,而且豆子经过日晒,大都已经干瘪,因此潭门渔民就将北礁称为“干豆”。

位于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在《更路簿》中记载名为“石公厘”,是因为弹丸礁的礁石边缘树立着一块块如同石人像一般的礁石,宛如在岛礁围上了一圈篱笆,石头人像在海南方言中俗称“石公”,“厘”则是篱笆的意思,因此渔民形象地称该礁为“石公厘”。

而在潭门渔民闯南海航线中最重要的淡水补给地——南沙南威岛,因为岛上有许多海鸟栖息,渔民就直接将其命名为“鸟仔峙”。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南沙群岛司令礁

在《更路簿》的命名中,还有一种渔民们用岛屿的形状命名的,比如南沙群岛中的司令礁。在潭门渔民口中被称为“眼镜”,就是因为这个岛礁的形状就像一副眼镜;西沙群岛中的华光礁、玉琢礁、浪花礁因为作为环礁形似一个个箩筐,又因它们距离较近,因此潭门渔民分别将它们称为“大筐”、“二筐”、“三筐”。

符史宝表示,这些年他看了若干本《更路簿》,尽管不同版本的《更路簿》对地名称呼略有不同,但这种差别只是同音不同字,属于记录上的差异。

如今,这些地名还在潭门渔民口中代代相传,仅仅从那一个个带有海南方言特色的岛礁名称中就能看出,南海早已是潭门渔民们经营多年的祖宗海。

这一本本手抄的册子是风帆时代闯海耕海的指路明经,一本本泛黄的册子是海南渔民代代相传的无价之宝,一本本简陋的册子记载浩渺深邃的南中国海的丰富信息,一本本无言的册子发出一片海域主权归属的响亮回声。

这本薄薄的册子就是《更路簿》,它不仅是中国历代南海渔民在南海海域及诸岛礁生产生活实践经验的总结,更是三沙主权自古以来就属于中国的历史证据。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非常纪录》在大时代的小故事里,读懂近代以来的中国

南海之声纪录类节目,播出的城市和地区有:休斯顿、旧金山、洛杉矶、纽约、奥克兰、金边、斯里兰卡、约翰内斯堡、内罗毕、蒙巴萨、雅典、悉尼、墨尔本、珀斯、休斯顿、温哥华、多伦多,中国海南三沙、三亚、琼海等。

南海之声

人文·行走·纪录

节目播讲丨弥亚牛

文字整理丨娇娜

以上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

数百年前,中国渔民凭借这样的手抄本远赴南海捕鱼,现仅存10余本

官网:http://vscs.cri.cn

中国首个服务于南海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多语种广播

全力打造国际化、人文特色的南海区域传媒

三亚:FM89.1 琼海:FM102.0 三沙:FM101.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