暨南大學 第一所華僑高等學府


光緒三十二年,時任兩江總督的端方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允許“南洋各島及檀香山、舊金山等處僑民”回南京讀書,以“宏教澤而系僑情”。經過籌備,校址被選在南京薛家巷妙相庵。該處地居南京城中央,鼓樓之南,唱經樓之北,西北緊鄰金陵大學。

1907年3月23日,暨南學堂正式開學。首批學生21人,全部是爪哇歸國的僑生,原籍大部分為廣東。 1907年8月28日,巴達維亞中華會館董事潘立齋、梁映堂又護送10名僑生到達南京學習。

1908年5月,南洋各島第三批46名僑生抵達南京。 早期的暨南學子年齡一般在十三四歲,遠離家鄉和父母,遠涉重洋生活自理能力不足,加之來到語言習慣和生活環境相當陌生的地方,普遍會難以適應。因此,學堂採取“家庭學校制”,所有設備,均仿家庭之佈置,管理學生。兩江總督端方對僑生多方照顧,極為優待,規定僑生除了自備衣物和零用錢外,學費和食宿費一概豁免。每年另外發放冬夏兩季制服。學堂還為僑生免費醫病。


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各省紛紛響應。駐守南京的張勳領著“辮子軍”攻進南京城後,曾運來大炮對著暨南學堂。學堂趕緊把學生送到上海避難,大部分僑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參加了革命軍,而暨南學堂也因此停辦。民國初年,袁世凱竊據大總統寶座,由於懼怕革命黨威脅其政權,擔心“暨南都是些革命黨”,因而對暨南復辦一事態度消極。導致當時的大多數華僑青年或失學海外,或滯留內地,或流離失所。

1917年,戰事稍停。11月1日,教育部終於批准恢復暨南學堂,並委派江蘇教育司司長黃炎培為籌辦員。

918年3月1日,暨南學校補習科正式開課。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暨南學校”。 1918年5月,學校研究後決定變通章程,並呈報北洋政府教育部:“凡國內高等小學畢業,其父兄或保護人現在南洋經營商業者,又師範科華僑學生有缺額,而國內學生有赴南洋為教師之志願,且具有相當資格者,均得適用入學手續,准予入學試驗。”

1923年,為了適應學生的增多,並創建大學部,暨南學校從南京遷到上海的真如。 1927年6月,在趙正平和姜琦之後,鄭洪年繼任暨南校長。擔任暨南學校校長後,鄭洪年力主將商科改為商學院,並在此基礎上增加農學院、文哲學院、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和藝術院五門,將暨南學校擴充為當時唯一的華僑大學——國立暨南大學。

截至2017年3月,學校設有四海書院 [14] 國際學院、文學院、外國語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藝術學院、經濟學院、管理學院、創業學院、公共管理學院/應急管理學院、法學院/知識產權學院、國際關係學院/華僑華人研究院、理工學院、


信息科學技術學院/網絡空間安全學院、生命科學技術學院、醫學院、第一臨床醫學院、第二臨床醫學院、藥學院、華文學院、人文學院、翻譯學院、國際商學院、電氣信息學院、深圳旅遊學院、教育學院、環境學院、化學與材料學院、力學與建築學院、護理學院、中醫學院,暨南大學伯明翰大學聯合學院、光子技術研究院、經濟與社會研究院等37個學院和研究生院、62個系 17個直屬研究院,有本科專業94個 ,以及體育部。

暨南大學肩負著為海外華僑華人和港澳臺地區培養人才光榮使命,在標誌的設計上,字母“JNU”構成一艘中國特點的帆船

截至2018年3月,學校設有22所附屬醫院 [19] ,分別是:附屬第一醫院、附屬深圳醫院、附屬珠海醫院、附屬廣州市紅十字會醫院、附屬清遠醫院、附屬江門中醫院、附屬深圳眼科醫院、附屬深圳華僑城醫院、附屬黃埔中醫院、

附屬惠州口腔醫院、附屬深圳華僑醫院、附屬順德婦兒醫院、附屬東莞醫院、附屬暨華醫院、附屬復大腫瘤醫院、附屬三九腦科醫院、暨南大學鄭州醫院、附屬深圳寶安區婦幼保健院等。其中三甲醫院10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