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後,你一年大概讀幾本書?一般讀什麼書?

藝術的真相


16年畢業,算下來應該讀了20本書左右.

每年10本的樣子,有一些歐美的愛情小說,john green的書我幾乎都讀過,大部分都是自我提升類書籍。

比如知識變現,通往財富自由之路,思考致富,躍遷等。

這些書都是通過我敬佩的一些自媒體人那裡得知的,比如,蕭秋水,秋葉,李笑來等。

之所以會比較注重於自我提升類書籍,是因為想要給升職加薪多帶來點可能性吧!

其實讀書也是我在大學的時候,就已經有的習慣之一。

如果因為畢業之後就中斷,反而會覺得有些不自然。

大學的時候讀書才猛呢。大概讀了50本左右,因為那個時候平常上課也可以拿出書來讀的。

多是以文學作品居多,殺死一隻知更鳥,村上春樹的書,老舍的書,等。

講究的就是一個故事性。

畢業以後,時間自然少一些,但為了堅持,我一般是規定每晚睡前30分鐘讀。

別看這小小的30分鐘,只要能堅持下來一個月也能讀完一本書呢!

而且我現在的重點,就是反覆的把書中的我重點標記的道理去踐行,一本好書在我手裡,往往會翻至少三遍。

如果說畢業前和畢業後讀書還有什麼不同,那就是畢業以後的我,讀書不再追求數量,而是質量,也就是說從書中學到的道理,要能踐行才過關。

但改變真的是不可能一蹴而就的,有很多道理,就算在當下看了覺得是對的,但如果沒有長期性的重複刺激,很快它就會從腦海裡消失

所以呀,能給出的建議就是:

始終相信讀書有益。

始終堅持讀好書,重複讀,直到它們內化到思維行動裡。

不管是畢業前還是畢業後,因為這都是性價比最高的投資方式呀!

你覺得呢?我想聽聽大家的意見。歡迎留言討論哦!

我是Mindy,95後英語達人,每天分享英語學習資訊,更多精彩,不要錯過


Mindy與橋上彩虹


今年是我工作第8年,讀書呢分兩個階段,前6年和最近兩年。前6年讀的書,除了教材外,大概一共讀了70來本。平均下來一年10來本,不多,看的很雜,大多數是按照自己的興趣愛好來的。

大概在2017年中的時候,忽然就想讓讀書有規律,有產出,就給自己定了一個目標,每週一本書,每本書寫一篇書評(那時對書評的定義很隨意,現在看著就是讀後感和讀書筆記)。那時也只隱隱知道自己想讀一些提升自我能力的書,實質上還是沒有所謂的讀書主題或者系統。所以,也很亂。如圖。



到了這一年末的時候,有幸跟著鼴鼠的土豆,土豆姐學習寫作。在讀書方面的有了很多的心得,單說在讀書方法上就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比如,我以前讀書喜歡回讀,跑神,閱讀速度慢,理解力也很一般。加上電子書和從圖書館借的關於教閱讀方法的書讀了7-8本,照著書上的方法,一點點改進,現在每月至少能讀個7-8本書。今天到現在大概讀了60本左右,具體也沒數。

此外,還體會到了主題閱讀的重要性。現在看的書基本是按照主題來列的。比如,最近我想了解並提升自己在親子書籍方面的專業度,就找朋友要了個書單。如圖,只是一小部分。



最後,我認為,其實工作後一年能讀多少書,並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我們要知道自己讀書的目的。就像土豆姐說的,讀書的目的不外乎三種,收集信息,消遣,獲得知識。如果我們僅僅是消遣,最不用考慮其他的因素,只要是好書,感興趣的書就好了。如果不是,那麼就要想想自己的是想獲得哪方面的成長,是溝通?管理?文學修養?科普?歷史?理財?思維?還是什麼。確定好了以後,只要把這個領域的書,列出來一個書單,挨著讀,讀完總結,實踐就好了。

不過要注意的是,不管是處於哪一種目的,我都建議要選那些口碑比較好的。口碑好要怎麼看,並不一定要看書的銷量,可以在豆瓣上,在知乎上看看這些書的評價,或者到圖書館看看書的再版情況,翻一翻是不是有真貨,不然書買回來,就費時費錢費力了。


密斯時


每年都在讀書和使用,至於每年讀多少書,大概有天上的,地背的的歷史,還有中國命運變遷和人生的書情畫意,人生的權力架構通往天堂和地獄漢學詞典,古今往來,山水依舊,人心何處,一代又一代權力真空,事實政旗下艦,人與人之間窮與富的隔閡,記錄歷史正真的原始。

書讀多了,有的變成情神病,有的變成人生定律的前哨,有的大眾化的今天,引成了最普通語言歪曲,承奉先列愚味的奴隸,讀書本身是無法定的界限,想伸手用力微不足道,兒子老子不相識,為經濟的通道不擇手段,成為互相攻擊言辭激烈,書是讀不完,人要走的路不過幾十年征途,一切的一切都成為後來者的傳說,智者上道,愚者無揚。





雪天無路


我很少工作,從90年代初期初中畢業不再上學後直到現在,加起來可能也只上過七八年的班,因此,可以變通為“踏入社會後,你一年大概讀幾本書”。

其實要回答一年讀幾本書是不容易的,長篇小說易統計,讀一部是一部,中短篇集、散文集、詩集、雜誌期刊就不好統計了,我讀各種集子和雜誌期刊從沒讀完過,都是挑著看的,一本書可能從小看到大,還可以不重複,比如16歲時買的《現代散文鑑賞辭典》和22歲買的《世界小說傳世之作100篇》,我到現在還沒看完。另外,在網上閱讀的文學性內容、朋友要求讀的原創作品、自己編刊校對時閱讀的每期刊物,這些都不好統計。

如果非要做這個工作,只能大概估算了,那麼在80年代,也就是中小學時期,一年大概能讀幾千萬字,因為那時看的武俠較多,通俗小說讀起來不費力,《天龍八部》這樣的大部頭兩三天可以讀完,而在90年代,一方面因為文學名著需要動腦,另一方面精力變得無法集中,一年能讀三四百萬字都不容易了,00年代讀的更深奧,加上多年放棄文學,遠離文壇,比起90年代可能還略有不如,而近年來讀書更是一拖二慢三爛尾,很難再讀完一本書了,比如福克納的《八月之光》,不過二十幾萬字,我看了將近三年才看完,阿斯圖里亞斯的《玉米人》讀了兩年,起初認為是現代派作品比較艱澀,但今年來讀《靜靜的頓河》(四本),女友說你今年能讀完這一套就算不錯,我還自信滿滿地說這書非常好讀,完全用不了一年,結果到今天一本書都沒讀完,才讀到一百四十多頁。但是,可但是,不能因為我一年沒讀完一本書就認為我真讀不完一本書的量,我有不少精力花在了一些淺閱讀上了,或者是東看一篇西看一篇,這些東西加起來,應該也能上百萬字。


下面來列數一下我不同時期讀的都是哪些書。

從尚未入學開始,我一直都在讀書,上學時沒有自主買書的能力,讀的主要是在自己家裡、親朋家裡、學校老師那裡能找到的書刊,在80年代,讀的主要是古典詩詞和少量中國現當代文學作品,以及《人民文學》《當代》《十月》《收穫》《小說家》《清明》《江南》等等文學刊物,然後是偷偷在街頭租書攤上租借的武俠小說。

離開學校後,開始自己買書,早期買的書有《簡愛》《紅與黑》《茶花女》《靜靜的頓河》

《紅樓夢》《家春秋》等名著,賈平凹、王蒙、劉心武、鐵凝、張抗抗、馮驥才等人的小說集,以及余光中、席慕容、郁達夫、徐志摩、朱自清等人的詩集散文集。90年代中期以前,買書和讀書主要是傳統中外名著,或者當時比較著名的國內作家的作品,這類書較為普及,容易買到一些。

1994年左右,在個別集子中讀到西方現代後現代作家的少量中短篇小說,從《詩海》中認識到許多現代後現代詩人,於是從那時起,開始關注和蒐集現代派文學作品,90年代裡,購買並閱讀了

卡夫卡、福克納、薩特、加繆、馬爾克斯等作家的小說戲劇,以及葉芝、瓦雷裡、里爾克、艾略特等詩人的詩歌作品。同時也購買非常優秀的傳統作家作品,如盧梭、巴爾扎克、福樓拜、莫泊桑、羅曼羅蘭、狄更斯、艾米莉勃朗特、哈代、勞倫斯、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托爾斯泰、德萊塞、海明威、歌德、茨威格等人的小說,莎士比亞、薩特等人的戲劇,散文則有魯迅、周作人、張承志、餘秋雨、史鐵生、巴烏斯托夫斯基等人的集子。

90年代讀得更多的是雜誌期刊,那時候期刊發達,縣級行政區域內基本上都有不少書店和書報雜誌亭,從93年左右開始,我基本上每月都會去書報攤定期購買幾種雜誌,如《詩刊》《詩神》《星星詩刊》《詩歌報月刊》《小說月報》《散文》《散文選刊》《通俗歌曲》《流行歌曲》,以及不定期購買的一些刊物,如《人民文學》《大家》《雜文選刊》《小小說選刊》《散文詩》等。除了兩種音樂雜誌外,文學雜誌現在大概還有留存下來一半左右。

20世紀以來,圖書出版業遠比過去發達,但期刊的處境卻越發艱難。大約從1997年《詩歌報月刊》停刊之後,我就很少再購買詩歌類書籍,也基本上停止了購買期刊,而轉向一心收集過去難以買到的一些檔次高、手法新、偏冷門的書籍,比如喬伊斯、普魯斯特、福克納、伍爾夫、拉什迪、托馬斯曼、黑塞、君特格拉斯、穆齊爾、卡爾維諾、薩拉馬戈、納博科夫、約瑟夫海勒、馮內古特、諾曼梅勒、阿特伍德、阿斯圖里亞斯、博爾赫斯、科塔薩爾、略薩等人的小說,除此之外,其他文學書籍有歐里庇德斯、索福克勒斯、莫里哀、契訶夫、皮蘭德婁、奧尼爾、布萊希特、貝克特、尤奈斯庫、

迪倫馬特、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等人的戲劇,茨維塔耶娃、斯蒂文斯、博爾赫斯、聶魯達、帕斯、特朗斯特羅姆、昌耀、于堅、西川、王家新、翟永明、韓東、歐陽江河等人的詩歌,梭羅、約翰巴勒斯、博爾赫斯、德富蘆花、張岱、沈復、木心、李存葆、于堅、張銳鋒、劉亮程、祝勇、周曉楓等人的散文。

除文學類書籍外,哲學、宗教、思想、美學、心理學、文藝學、社科、國學、歷史類書籍近十年來也買了很多,如柏拉圖《理想國》、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黑格爾《小邏輯》《美學》、叔本華《生命與意志》、尼采《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

《悲劇的誕生》《偶像的黃昏》《權力意志》、胡塞爾《純粹現象學通論》、海德格爾《存在與時間》、柏格森《創造進化論》《時間與自由意志》、薩特《存在與虛無》《自我的超越性》、羅蘭·巴爾特《符號學歷險》《一個解構主義的文本》、休謨《人性論》、羅素《西方哲學史》《羅素文集》《權力論》、克爾愷郭爾《非此即彼》、盧梭《社會契約論》《一個自由漫步者的夢》《論人與人之間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礎》、加繆《西西弗神話》、勒龐《烏合之眾》、托馬斯·莫爾《烏托邦》、弗洛伊德《夢的解析》《精神分析引論》《性學三論與愛情心理學》等;國內則是《易經》、《老子》、《莊子》、《論語》、《孟子》、《荀子》、《墨子》等諸子經典,《山海經》、《搜神記》、《酉陽雜俎》、《世說新語》、《閒情偶寄》等怪力亂神的東西,《園冶》、《長物志》、《林泉高致》、《隨園食單》等情趣類書籍,《水經注》、《天工開物》、《齊民要術》、《徐霞客遊記》《本草綱目》等學術類、《帝京景物略》、《東京夢華錄》、《洛陽伽藍記》、《揚州畫舫錄》等風物記述類。


瘞花秀士


哈哈哈 我就是喜歡多肉和歷史的中國野獸……工作後 我一年大概就讀十來本書吧……就是1專業書 因為單位要時常考試……2就是 張慧蘭的瑜伽……這是為了從瑜伽裡面淨化思想……3就是太極和散打 讀著玩的……4 就是情感故事類的 像 知音……大概就這情況……











中國野獸


謝謝邀請。看到這個問題,仔細的回想一下。

最初工作的前兩年時候,一年不記得讀多少本,但讀的基本都是一些基本技能學習的書。比如常用軟件的操作。英語學習的一些書。

慢慢工作到第三年的時候,開始有點浮躁。記得當時因為工作變動,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作。那些經常會找不到認同感,讀的就多是雞湯類的書。一直告訴自己,一件事沒有成功就是因為自己努力的不夠,就像一萬個小時理論一樣,你沒有堅持那麼久當然不會有成果。雞湯類推薦的當然是李尚龍的三部曲

再工作到第四年第五年,才不再看雞湯類書(偶爾情緒低落時還是會看看)因為當工作五年仍然沒有任何建樹和成就,錢沒錢,技能沒技能。感覺迷茫,這時比較喜歡規劃類,職場規劃類,心理類。


L戀音


讀書不在於多少,而要力求讀有所獲。作為一個教師,我所讀的書大致有兩類:一類是思想修養方面的。讀過亨德里克的《寬容》,梁曉聲的《人生真相》,《中外教育名著選讀》等。加上平日閱讀《人民日報》《湘江評論》等報刊的相關文章。另一類是教育教學方面的,那就較多了。蘇聯著名教育家瓦·阿·蘇霍姆林斯基的《給教師的建議》;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法國保羅•郎格朗的《終身教育引論》;蘇聯贊科夫的《和老師的談話》美國加德納的《多元智能》;英國斯賓塞的《斯賓塞的快樂教育》等。語文教學專業方面的則更多,如,劉勰的《文心雕龍》;錢鍾書的《管錐篇》;唐圭璋的《唐詩宋詞賞析》;龍榆生的《唐宋名家詞選》以及《白香詞譜》;《葉聖陶 呂叔湘 張志公語文教育論文選》,等等。

這些書並非一年兩年就讀完了的,而是從參加工作之後長年堅持閱讀。讀的過程中,做了一些批註,也寫過一些心得體會。個人覺得,讀這些書對提高自身修養和教育教學水平是有很大幫助的。

讀書不能求快,要努力讀懂,有所啟示和收穫。同時要做到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如果堅持不下來,那是難有收穫的。


高初中生讀與寫


謝邀。工作以後,大概每年15本書左右,閒暇時間,上下班路上我都會翻翻看看,看的書都是文學類,歷史類書籍。
老實看電子書,對眼睛不好,所以
在家裡看紙質書比較多,
每天睡前會看一到兩個小時,上班有空的話也會看看電子書(希望別被老闆看到哈)



我心飛揚129622277


畢業3年,工作也3年,對於閱讀這件事兒,可以簡單總結一下。

第一,以網洛小說為主,而主要途徑是聽書。

第二,偶爾寫網文,以玄幻靈異為主,寫得不怎麼樣,但是也是一種經歷。

第三,閱讀是為了學習,但是學習不一定是閱讀。

第四,可以總結一下,閱讀的好處,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是有道理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