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走了,他帶走了屬於他的孤獨,卻留下了他那些值得人們爭議的“冏事”:女人、罵人和文人。這就是李敖一生中難以揮去的“三人”,即,想著女人,罵著別人,做著文人。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本人做事的風格是率真,他所追求的境界是真實,比如,李敖為什麼要罵金庸?因為在李敖看來,金庸本人並不是行俠仗義的人,所以他寫出來的體現行俠仗義的作品必然是虛假不真實的。李敖先是看不起人,再看不起其作品。這就是李敖的“臭雞蛋理論”,即,如果雞蛋是臭的,難道還有必要去吃掉它嗎?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細品李敖的靈魂深處,依然堅守著他最後的底線:他玩弄了女人,卻最終確定了王小屯;他罵遍了名人,卻最後認定了劉長樂;他苦成了文人,卻最愛篤定了李戡。從這三點看,李敖也並不孤獨,卻都有了完美的歸宿。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對於李敖,我們始終難以明白:是他的聰明造成了他的孤獨,還是他因孤獨才更加聰明。這兩者之間總是互相影響,他也正是在這種不可思議的孤獨中醞釀出了智慧的力量。實情也並非如此,在細查他對於所謂的孤獨與寂寞的追尋,卻發現他原來不只是一個狂熱的獵人,偶爾也會是一隻輕輕被抽打的綿羊。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可見,李敖的“三種人”是有其深重的靈魂根源。不知是他的靈魂扭曲,還是他的靈魂釋放,總之,李敖永遠擁有著常人無法言喻的“孤敖”。真不知李敖是為了他的靈魂救贖,導致了他的靈魂孤獨,還是由於李敖天性的孤獨,才產生了他這樣“孤敖”的性格(興趣)!既然他註定要成為大師,我們也就只能隨他去吧!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孤獨是李敖生命中不熄的精彩。他為了真實,寧願失去了朋友而獲得了良知;他為了站臺,不惜失去了舞臺而仰望窗臺;他為了主義,竟然放棄了愛情而選擇了牢房。在李敖的心中,孤獨不是落寞的情緒,孤獨只是他自我的澄澈,孤獨更是他靈魂的自足。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馬爾克斯在《百年孤獨》中說,“我們從來不曾離開過孤獨,無論是出生、成長、相愛,還是奮鬥、成功、失敗,直到最後的最後,孤獨猶如影子一般,始終伴隨著生命的每一隅。”李敖把孤獨作為了一種興趣,他本可以苟且偷生,卻依然讓興趣左右自己,這完全體現了他的生命底色。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人當如是,李敖如此。李敖本人常常樂觀的看待生死,把自己釘在生死的十字架上,任人宰割。這不僅是李敖的傲慢,更是他宿命的輪迴。唯一不同的是,別人無法真正的理解他的作法,而他卻用孤獨的靈魂進行了詮釋。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是一個希望藉助“顯擺”自己而激勵自己的人。這種人天生就在折磨自己,其實是把自己不當人看。李敖貌似強悍的外表,卻深藏著一顆脆弱的心!他深感對不起女兒李文,只好用錢來讓女兒獲得一份安寧。我們雖無法理解李敖的感受,但我們應該原諒一個剛毅父親用辛苦賺稿費所付出的代價,這與一般父親所能付出的情感是無法對比的,但起碼他把孤獨與愛用不同的方式進行了表達!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把“自我表揚”的豪邁帶走了,卻把孤獨留給了許多仍在眷戀孤獨的人。很多人的靈魂深處,原本也存有一份像他一樣孤獨的心境,只是不知道,每一個活著的靈魂,是在用孤獨來驅趕下一個孤獨,還是為了不再孤獨而接受上一個孤獨?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通往智慧的道路,都是由一塊一塊孤獨的磚石所鋪成的”!孤獨是李敖靈魂的釋放形式,也是他靈魂的外在表現。李敖用於克服孤獨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孤獨在孤獨中成長,這也許才是他張顯性格的真實寫照。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透過坐牢、謾罵和讀書,讓他逐漸學會了孤獨和享受孤獨,他反而能從孤獨中得到“感悟”,再由“感悟”之後所產生的“孤獨感”來構成了“李敖式”的靈感。這樣的李敖才能永遠活在自己與自己“相輔相成”的孤獨與快樂之中。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今天,我想從靈感思維的角度出發,分析中國有兩位值得欣賞和研究的靈感型人物,一個是科技界的錢學森;一個是文化界的李敖。這並非簡單的說李敖能與錢學森並肩,更不是說文化界沒有人超過李敖,而是說,錢學森就是科技界的李敖;李敖就是文化界的錢學森!用這樣的比喻來說明他們對一個時代和一個領域所產生的影響!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由於他們兩人在各自的領域都很有底蘊和造詣,正是這些底蘊和造詣,不僅是他們知識的積累,更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只是因為他們的年齡大了,沒有趕上新科技和新文化層出不窮的智慧化時代,自然也無法讓他們在有生之年登上更為智慧的頂峰!這無疑是中國人不得不面對的一種遺憾和損失,為什麼要這樣講?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誠然,中國現在雖有很多的專家、學者、教授,但這些人大都是“匠氣太重,靈氣不足”(無意貶低),即,知識很豐富,智慧卻匱乏。令人遺憾的是,人的知識可以傳承,而智慧卻無法繼承。如果大師們都“斷了魂”,這才是對大師靈魂的最大抱歉。因為,一個人的思想是聰明的體現,是可以遺傳的,但一個人的靈魂是智慧的閃現,是無法遺傳的。這也導致了人類總是可以通過學習知識而讓自己聰明起來,但卻因無法沿襲智慧,不得不長期在“靈能生慧”這樣的問題上摸索和徘徊,從而導致中國科技和文化領域缺少大師級的靈魂人物。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走了,走的是那麼的孤傲(敖),走的又是那麼的纏綿。因為他還沒有活到百年(他的理想是活到106歲),還無法體會真正的《百年孤獨》,以至於他還無法登頂智慧的巔峰,更無力體驗“一覽眾山小”的滋味。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李敖走了,導致有那麼多不甘孤獨的人開始為他的孤獨而孤獨,漸漸地,也讓我自己成了一個已經孤獨但又不甘孤獨的人。正如詩人陸游所寫:“樽前作劇莫相笑,我死諸君思我狂”。也許李敖的去世,只是我們為他的靈魂和孤獨而思狂的開始……!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追憶李敖,就是要理解他的“孤敖”。“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李敖也許正是有了這種傲骨的氣魄,才有了他獨特的“孤敖”。今人們不僅是要向錢學森和李敖這樣的大師學習,更重要的是能夠讓更多的未來大師們鑄就智慧化時代的靈氣,沿著他們走過的“孤敖”之路,去追逐智慧的光芒!

胡寶鋼:《孤敖》—追憶李敖(深度)

欲知更多詳情,請關注“定慧堂”,期待與您智慧的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