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心微整形變「危整形」

 7月3日,上海曝光一批違法醫美培訓網站,利劍直指微整形。而在上月,浙江湖州警方破獲一起特大假藥案,現場扣押肉毒素、玻尿酸涉案金額達1.5億元,沒有行醫資質的“醫生”僅自費1萬元參加過短期培訓班就號稱“整形專家”。時下,又到了微整形的旺季。愛美之心,人皆有之。有關專家表示,如果不注重機構和人員資質,不使用正規藥品,微整形就難免變成“危整形”。

當心微整形變“危整形”

小伍 圖

身邊“危整形”病例經常能遇到

相比起在身上大動干戈的整形而言,如今,不用動刀的微整形以其成本低、效果好、痛苦小的特點,受到愛美者的青睞。記者瞭解到,做得比較多的微整形項目有注射軟組織填充劑(含玻尿酸)、膠原等墊鼻、墊下巴改變面部輪廓,讓皮膚飽滿,皺紋減少;注射肉毒素除皺,瘦咬肌、小腿、肩膀等,總之,局部小變化,讓人更美麗。

然而,一個“微”字並不等於沒有安全隱患。無錫市三院整形美容中心負責人、副主任醫師俞舜介紹,身邊就有多例在一些機構微整形失敗而來就診的案例。一名20多歲的女子認為自己美中不足就是下巴短了那麼一點點,經人介紹去了一家機構注射了玻尿酸,下巴墊了幾毫米就好看多了。但是,一個月後,下巴卻出現了蠶豆大的紅腫,又過了幾天,下巴竟然偏到一側。俞舜為其初步診斷為感染,切開膿腫引流,就流出稀釋過的玻尿酸溶液。俞舜分析,導致膿腫的原因很可能就是玻尿酸來源有問題,或是玻尿酸在儲存過程中受汙染。

前年,一名30多歲的男子看著自己未老卻出現的皺紋,一心想通過微整形改善。在一家機構注射肉毒素後,皺紋沒了,但是肌肉卻出現了僵硬。俞舜分析,問題可能出在肉毒素的配比上,一般用於微整形的肉毒素在300單位以內,3000單位以上就是中毒劑量,會導致生命危險。幸好這名患者注射的肉毒素超標但還未到中毒的程度,經過補液等一系列對症處理,肌肉僵硬得以緩解。而最終查明,如此配比不正確的肉毒素,來自於廣州的一批假貨。

理髮師速成“醫生”潛伏“工作室”

 記者瞭解到,除了無錫多家公立醫院開設的整形美容科室外,無錫市衛計委登記在冊的民營整形美容機構有50多家,此外就是數不勝數的“美容工作室”。微整形屬於醫療美容範疇,按照國家規定,從事醫療美容的機構必須獲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醫生也必須具有執業醫師資格且具有相關臨床學科工作經歷等。而大部分“工作室”根本沒有資質,人員更是複雜。一些“工作室”宣稱員工來自美妝培訓班,或是到韓國受訓,事實上,這些人有的原來是理髮師,有的是美容師、美甲師轉行,可謂零基礎,幾周就學成“出師”。這些江湖醫生在培訓時會拿豬蹄、雞翅等物品做實驗,培訓結束買一件白大褂,就成了美容醫生。而有些有著微整形衝動的愛美者,對於整型美容機構到底有沒有資質、注射的醫生有沒有執業醫師資格證等等,都沒有親自核驗過,而對機構的信任度,基本取決於網絡搜索和朋友介紹。

“微整形看起來微創、省事,但安全要求一點也不低。”俞舜介紹,很多人以為注射比起手術來,技術要求不高。然而,就拿注射玻尿酸來說,玻尿酸應注射在軟組織中,而不能誤入血管,即便是正規的玻尿酸,誤入眼動脈或致失明,誤入顱動脈或致腦梗。因此,這對醫生的技術同樣有很高的要求,必須對面部血管解剖非常熟悉。相比起各種“工作室”,正規機構的醫生開展微整形首先得有醫生執照,還要有美容主診證,這就要求操作者具備數年醫學專業知識的學習,且主治醫師以上才能考美容主診證,並且還需要經過相應培訓。

網上、朋友圈購藥都是假藥

對微整形所涉及的藥品、針劑、激光、超聲刀等藥械,食藥監部門也有明確要求。如肉毒素屬於國家管控藥,必須經過合法的採購流程才能獲取。微商基本上拿不到正規藥。而且,正規機構進藥都會有嚴格的存儲、運輸保證,一旦出現問題,都能溯源。

在我國藥監部門的審批過程中,會對所申請藥品或器械做臨床試驗,說明該種藥品適合我國人民使用。即使是藥監部門批准的品牌,網上、朋友圈渠道的貨品肯定不是正品。理論上講,微商渠道是拿不到真藥的。因為正規藥廠的產品只能銷售給有牌照的醫療機構,所以微商渠道只能通過非法渠道拿到藥,或者是水貨或者是假藥。事實上,微商本身也不是專業人士,也分辨不了水貨或假藥的區別。此外,因為運輸和存儲都沒有實現真正藥品需要的冷鏈運輸、存儲,所以很多藥品難免出現變質或過期的情況。如國家藥監局認證的玻尿酸只有10多種,未獲批的產品一律視為假藥。因此,業內人士提醒求美者還是要睜大眼睛看資質,妥善保管整容協議、合同、扣款單據,保存與醫生的聊天、電話記錄等。若遭受傷害,可找第三方醫院做必要的醫學鑑定,以法律認可的方式確定證據。(衛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