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戰役。在軍事學家那裡也一直存在爭議。大多數人包括戰役的指揮者毛主席,都認為這一仗是敗仗,但縱觀整個長征歷史,這一仗又具有特別的意義。參加這次戰役的陣容非常強大,毛澤東決策,朱德親臨一線指揮,彭德懷、林彪、劉伯承、聶榮臻、羅榮桓、葉劍英後來的6位元帥參戰。


這一仗就是著名的土城之戰。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一、戰役背景

為什麼說是非常重要的一戰呢?因為這是遵義會議後的第一仗。也就是毛澤東重新執掌紅軍指揮權後的第一仗。這一仗,不僅影響到紅軍的今後的道路,也影響剛剛獲得指揮權的毛澤東的聲望。

紅軍自從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放棄在江西的中央蘇區,而開始實行重大戰略轉移——長征。長征開始仍然是由博古、李德、周恩來組成的最高三人團指揮,軍事上做主的李德。博古傾向於李德,所以周恩來的意見基本不起作用。導致長征初期的一系列失敗,特別是“湘江之戰”,紅軍從8萬直接變成3萬,教訓何其慘痛!也是這一仗損失太大,紅軍上下對德國顧問李德到了難以容忍的地步,包括黨的最高領導人博古也對李德的能力產生懷疑,博古的悲痛到了欲舉槍對準自己的地步。幸好被聶榮臻發現攔住。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經過這些重大代價,接下來的遵義會議有了明確的主題,檢討長征以來的軍事路線錯誤,繼而改組軍事指揮系統,毛澤東重新回到領導崗位。

二、戰役目的

遵義會議確定的方針目標,是根據毛澤東的建議,中央紅軍北渡長江,同四方面軍會合,在川西或川西北創建根據地,放棄了原來與賀龍任弼時紅2、6軍團的匯合計劃。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而此時蔣介石的目標,是妄圖將中央紅軍37000多人圍殲於烏江西北地區。為此,他除分別以湘鄂、川陝敵軍各一部對付紅2、6軍團和紅四方面軍外,集中國民黨中央軍薛嶽兵團和黔軍全部、川滇軍大部、湘桂粵軍一部共近40萬人,對中央紅軍進行圍追堵截,紅軍周圍的局勢十分嚴峻。

經過形勢判斷,在土城打一仗,不僅可以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也能夠突破敵人的三面包圍。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三、戰役判斷

土城地處貴州西北,赤水河穿境而過,其東、南、北為險峻山嶺,急流湍嘯,是赤水東岸重要渡口,素有“黔北重鎮”之稱。赤水城地處川黔交界,東南部山高坡陡,西北部河谷開闊,有公路連接附近的川黔各縣,是中央紅軍北上入川必經之路。

戰役發起前,中央軍委獲得了前方情報,判斷當前敵情是:“今日進佔楓村壩、青槓坡地域之敵約四團,或有後續四個團左右兵力於明後日趕到的可能。”根據這個判斷,參戰敵軍4個團,約5000多人,而中央紅軍總作戰兵力約有2萬人,四比一。人數上佔優。而且有利地形已被中央紅軍的主力部隊佔領,打伏擊戰、殲滅戰予敵重創是有把握的。相反,如果不迅速消滅追擊而來的川軍,紅軍很有可能會陷入川軍部隊的三面包圍之中。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四、作戰過程

毛澤東決定,派林彪率紅一軍團一部先遣部隊約4000人先行出發,攻土城,佔赤水,希望他能為大部隊掃清道路,使紅軍得以在瀘州和宜賓之間渡過長江。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林彪率部一路所向披靡,順利抵達赤水河畔的土城,但隨後遭遇敵人的負隅頑抗。當時,赤水城已被川軍第五師先行佔領,已經連夜搶築了堅固的碉堡和強大的工事。林彪的部隊與敵人整整激戰了一天,還是毫無進展。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林彪無奈向中革軍委報告了前線失利的消息。突進赤水受挫,紅三、紅五軍團與敵人在青槓坡苦戰正酣,毛澤東急令林彪火速返回增援。兩地相距有30多公里,鞭長莫及。在赤水方向和青槓坡方向兩線作戰,造成了紅軍兵力分散,加之敵我兵力懸殊,紅軍腹背受敵,最終導致戰鬥失利。

五、原因分析

原以為敵人是2個旅4個團約5000人,實際上卻是6個團1萬多人,而且敵人還有增援部隊源源而至。這是情報出現了重大疏漏。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後來時任軍委總部作戰參謀的孔石泉對敵情判斷失誤原因作了這樣的回憶:“我們在土城那一仗沒有打好,因為對敵人估計不足。敵人發的報我們收到了,但把‘旅’翻譯成了‘團’,因此估計敵人是兩個團的兵力。”按照當時敵軍的編制,一般是一個旅轄三個團,一個旅的兵力是一個團的三倍。一字之差,令戰場力量對比瞬間就發生了巨大變化,給紅軍帶來了幾乎全軍覆沒的危險。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由於戰鬥傷亡過大,戰局對紅軍不利。毛澤東當機立斷迅速渡過赤水河,決定撤出戰鬥,四渡赤水由此拉開了序幕。

毛澤東後來對這一仗總結的主要教訓有三條:“一是敵情沒有摸準,原來以為是四個團,實際是六個團,而且還有後續部隊。二是輕敵,對劉湘模範師的戰鬥力估計太低了。三是分散了兵力,不該讓一軍團北上。我們要吸取這一仗的教訓,今後力戒之。”

這一仗,主席總司令指揮,7名元帥參戰,卻沒贏,只因情報1字之差

六、戰略意義

從客觀上看,這一仗紅軍沒有達到目的,也可以說是失敗了。但土城戰役是中央紅軍在長征途中的關鍵時刻打破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變被動為主動的一次重要戰役。從毛澤東的總結中,還清楚地看到:土城戰役補充和完善了毛澤東關於運動戰和游擊戰的軍事理論,為後來三次渡過赤水打勝仗作了思想準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