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覺中國業績承諾精準達標 母公司費用莫名翻倍是爲調節利潤?

2018年4月23日,視覺中國公佈了新一期的業績承諾結果,根據最新披露,兩家公司2017年完成淨利潤3.087億元,完成率111.31%。2018年,將會是這兩家公司業績承諾的最後一年。

時間回到5年前,那是2013年8月炎夏的一天,彼時的(000681.SZ)還叫遠東股份,並且不幸遭遇“披星戴帽”,證券簡稱為 *ST遠東。

2013年8月16日晚間, *ST遠東 公告宣佈發行股份募資24.94億元,收購華夏視覺(北京)圖像技術有限公司(下稱“華夏視覺”)100%股權、北京漢華易美圖片有限公司(下稱“漢華易美”)100%股權。

是的,這是一次借殼。通過此次交易,遠東股份全資持有華夏視覺和漢華易美。2014年1月,該交易獲證監會批准,隨後,“視覺中國”取代遠東股份正式上位。

根據業績補償承諾,2014 年~2018年,標的合計扣非淨利潤分別不低於1.148億元、1.632億元、2.234億元、2.774億元和 3.285 億元。

如今,5年承諾期已過4年,十萬加財經研究發現,4年來,當年的標的總能精準地完成業績承諾;但另一方面,自借殼上市,即交易對方許下業績承諾以來,上市公司母公司管理費用便開始了不明原因的大幅攀升。

這一切,是併購標的努力,抑或是視覺中國使出的“障眼法”,玩了一番賬面遊戲?

業績承諾精準兌現

2013年8月16日晚間,停牌近6個月的 *ST遠東發佈購買資產暨關聯交易預案,宣佈以5.28元/股的價格(較停牌前折價24.79%),向廖道訓等17名自然人合計發行股份數為47225.95萬股,募資24.94億元,購買後者合計持有的華夏視覺及漢華易美100%股權。

十萬加資訊平臺監測到,以 2013 年 6 月 30 日為基準日,華夏視覺 100% 股權評估值為 12.05 億元、漢華易美 100%股權的評估值為 12.83 億元,評估值合計為 24.88 億元,相對於標的資產模擬合併報表的賬面淨資產 1.5 億元的增值率為 1569.54%。

此外,根據監測結果,華夏視覺和漢華易美主要靠創意類、編輯類圖片及視頻等版權銷售、增值服務實現收入,15.7倍的溢價率顯示了兩家公司不菲的身價。

收購報告書稱,重組完成後,上市公司的資產和業務規模、收入和利潤水平都將大幅提升,有利於提高上市公司的持續盈利能力和綜合競爭能力、有利於擴大上市公司的市場拓展能力和後續發展能力,增強上市公司的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前述,廖道訓等共17名自然人(交易對方)承諾,兩家公司2014年~2018年扣非歸屬淨利潤至少約為1.15億元、1.63億元、2.23億元、2.77億元和3.29億元。

十萬加財經研究發現,2014年,遠東股份完成收購當年,華夏視覺和漢華易美實現扣非淨利潤1.16億,完成率101.03%。2015年和2016年,兩家公司分別完成1.81億元和2.38億元,完成率分別為111.13%和106.34%。

“標的資產 2017 年度承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合併計算)為27,741.00 萬元,實際實現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後的歸屬於母公司淨利潤(合併計算)30,877.39 萬元,實現率 111.31%。”

2018年4月,視覺中國在其最新盈利預測實現情況的專項審核報告中如是說道。

視覺中國業績承諾精準達標 母公司費用莫名翻倍是為調節利潤?

上述文字,看著或許複雜,十萬加財經將2014~2017年的業績承諾及實現情況製成表格,如下:

視覺中國業績承諾精準達標 母公司費用莫名翻倍是為調節利潤?

由上可見,當年借殼遠東股份的交易標的,連續4年完成,並且是非常精準的完成了業績承諾,哪怕是差距最大的2017年,也僅超出約10%,不帶一點“浪費”的。

精準完成對賭業績,可以說,早在4年前,視覺中國就對兩家公司合併淨利潤的預期拿捏得是“恰到好處”。

但若將這兩家公司的營業收入及淨利潤分別抓取出來細看呢?

視覺中國業績承諾精準達標 母公司費用莫名翻倍是為調節利潤?

對比可見,不論是華夏視覺,還是漢華易美,實際上,這兩家公司的淨利潤變化與各自的營業收入並不匹配,繼續看對比:

2015年,華夏視覺營業收入增長2424.95萬元,其淨利潤下滑66.16萬元;

2015年,漢華易美營業收入增長6368.28萬元,其淨利潤增長3311.91萬元;

2016年,華夏視覺營業收入增長1819.47萬元,其淨利潤下滑5538.09萬元;

2016年,漢華易美營業收入增長26078.88萬元,其淨利潤增長14899.43萬元;

2017年,華夏視覺營業收入增長2962.78萬元,其淨利潤增長9531.76萬元;

2017年,漢華易美營業收入增長2930.11萬元,其淨利潤下滑2930.11萬元;

綜上,除了淨利潤出現與營業收入不匹配的變化外,每當華夏視覺的數據下滑時,總伴隨著漢華易美的增長,反之情況同樣存在。

母公司管理費用怪異增加

前文,我們分析了,就是在華夏視覺與漢華易美上述怪異的數據變化下,業績承諾年復一年地以微小幅度得以超額完成。接下來,

十萬加財經還將例舉十萬加資訊平臺監測到的數據繼續分析。

中國有個成語,叫“開源節流”,這應用在商業中,就是如何實現一家公司業績增長——提高營收,降低成本。

對於華夏視覺和漢華易美來說,降低成本之意義顯得極端重大,畢竟,稍微不小心,這兩家公司就有可能不能完成業績承諾。

十萬加資訊平臺監測到,2014年~2017年,視覺中國母公司的營業收入分別為10.89萬元、605.13萬元、678.66萬元以及536.43萬元,4年來,母公司營業收入均未超過700萬元。

同時,2014年~2017年,視覺中國母公司的管理費用分別為1725萬元、3732萬元、3742萬元和4377萬元。

此外,2014年~2017年,視覺中國母公司的銷售費用分別為468.56萬元、824.82萬元、130.64萬元、27.27萬元。

在收入還不到千萬元的情況下,費用的大幅增長直接導致母公司虧損。

而借殼前的2013年呢?當時還叫遠東股份的上市公司的母公司管理費用只有740萬元。再追溯至2012年,也只有662.5萬元。銷售費用方面,這兩年均為0.

為什麼,自從被借殼後,母公司的管理費用大幅度上升呢?是母公司大量增加員工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公司沒有披露2014年母公司員工人數,而其2015年~2017年母公司員工人數分別為71人、64人和67人,數量變化不大。

文字同樣的可能無法解釋清楚,上文數據如下表示:

視覺中國業績承諾精準達標 母公司費用莫名翻倍是為調節利潤?

那麼,在營收較小的情況下,視覺中國母公司這些新增的銷售費用、管理費用來自哪裡呢?且又為什麼要發生這些銷售費用、管理費用?其中都包含什麼內容?公司運營支出那麼大?是否為必要的開支?這些都需要視覺中國進一步披露。

畢竟,如果將近4000萬元的管理費用(實際上,2015年、2017年已經超過4000萬元)放入收購標的的合併業績數據中去,那麼漢華易美和華夏視覺的業績承諾恐怕就難以完成了。

若是到了那個地步,那也意味著兩家公司不僅要補償上市公司,上市公司也將面臨9.24億元商譽減值損失帶來的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