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任俊文

“人说山西好风光,地肥水美五谷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在前不久举行的CCTV《传唱中国》栏目山西选区揭牌仪式上,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任俊文以一曲悠扬的《人说山西好风光》对山西民歌进行解读,赢得了现场阵阵喝彩。

作为此次CCTV《传唱中国》山西选区的特邀顾问,任俊文有众多头衔——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副教授、山西笛子学会会长、太原市政协委员,多年从事笛、箫、埙、葫芦丝、巴乌等民族吹管乐器教学与研究;作为山西民歌的传承者、传播者,他多年来坚持致力于山西民歌民间采风搜集整理工作,近年来更是荣誉等身,学生们称他的《山西民歌赏析》课是最能享受山西民歌魅力的课程,有媒体更是为他冠以“岁月留声机”的雅号……

他是一位普通的大学教师,他又是一位在民歌世界跋涉的行者。是什么原因让他在民歌的艺术海洋里“醉”得深沉?是什么力量促使他在传承弘扬山西民歌之路上执着前行?“永远充满激情,永远热泪盈眶。”任俊文的回答步履铿锵。

  • 因爱结缘:“不能让山西民歌成为流失的宝藏”

山西素有“民歌海洋”之美誉。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山西也是我国音乐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山西民歌是一种非常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向来以数量多、种类多、特色别具著称。从尧天舜日时传录的《击壤歌》《南风歌》,到《诗经》中的《魏风》《唐风》,到广为传唱的《走西口》《桃花红杏花白》《想亲亲》等,其历史源远流长。山西一百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都有自己的民歌。一首首悠扬的曲调间,抒发着一代代乡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体现着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真挚情感与真实情怀。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化日渐丰富多元,民歌生存的土壤逐渐受到冲击,再加上老一代民歌手相继逝去、歌唱者锐减以及听众大面积流失等问题的出现,使得山西民歌的传唱、传承都成为值得关注的问题,也牵动着许多音乐人的心。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歌失传最快。特别是一个民间艺术家的消失,往往意味着一个民歌博物馆的消失。”2002年,毕业留校任教四年之后,任俊文前往中国音乐学院继续深造。在音乐学习研究的专业殿堂里,面对众多音乐界“大咖”,他演唱的山西民歌受到了老师们极大的关注和肯定,这给了一直热爱山西民歌的任俊文很大的信心,也更加激发起他对山西民间音乐的自豪感,以及弘扬民间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从此,任俊文的音乐生涯中便多了一个角色——山西民歌的搜集者、传承者与传播者。

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任俊文向刘改鱼老师请教民歌唱法

一份抉择,也是一场情缘,到如今已经整整坚持了15年。但是他依然无悔,并且还会坚定地行走下去。

  • 播撒火种:让经典民间音乐浸润众多心灵

一个焦点,可以发散出无数条射线。任俊文,就好似这样一个点,他让山西民歌的传承和传播,拥有了更多的空间和可能。走进校园、走进剧场……山西民歌悠长的曲调,仿佛一点点穿透岁月的帘幕,融汇故土家国的深情,缓缓浸润更多的心灵。

2005年,任俊文在太原师范学院音乐系首开《山西民歌赏析》课,希望为更多年轻学子提供民间音乐的浸润,也希望这些未来将要从事教育工作的学生能够将民间艺术的精髓一代代传承下去。这门课首开先河,让以山西民歌为主题的专题课程正式进入山西省高校艺术学科。后来因为反响热烈、广受好评,学校将其作为“公共选修课”同时向全院20多个系开设。《山西民歌赏析》课也成为任俊文传承和传播山西民歌的重要窗口之一。

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山西民歌赏析》讲座现场

课堂上,任俊文不仅为学生介绍山西民歌的源远流长,民歌的基本知识和演唱技巧,而且还自发邀请了山西民歌界的许多民间艺术家,如刘改鱼、贾德义、石占明、刘海平等亲临现场给学生授课百余次,让学生在与民间艺术家面对面的赏析中,感受体悟中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因为在任俊文看来,“学习民歌很多时候在于引导,只有真正接触原汁原味的民歌,大家才有机会去了解并且喜欢上中国的传统音乐。”这也成为这门课程的一大亮点。

这样的课程也在很多学生心中播下了传承传播民间音乐文化的种子。学生们说,“任老师讲的《山西民歌赏析》课,激发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音乐文化的学习热情,提升了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和对家乡音乐的热爱。”他们看到了任俊文老师的努力与付出,也希望能够将这份力量继续延续与传递下去。

为了让山西民歌的曲调传唱得更加悠远,在由山西省教育厅主办的 “高雅艺术进校园” 2016、2017年度系列活动中,任俊文应邀作为主讲人在太原各大高校共开展了17场“山西民歌赏析音乐会”专场演出,使更多的学生在一场场民歌盛宴中得到浸润和滋养。

民间音乐源自民间、来自生活,倾诉着不同时代的人们所经历的喜怒哀乐,承载着一份绵延不绝的乡情乡韵。但是,如何让这些经典的民间音乐走进现代人的世界、融入普通大众的生活?

2017年7月28日,一场晋韵十足的长风之夜《人说山西好风光》大型民歌音乐会在山西大剧院隆重上演,任俊文及众多民间艺术家们所演唱的《小亲圪蛋》《桃花红杏花白》《走西口》等山西经典民歌,吸引了跨越不同年龄、不同行业的千余名观众的热情回应。这也让任俊文格外欣慰,使他更加坚定了自己传承、弘扬民间音乐文化的目标与方向。

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长风之夜《人说山西好风光》大型民歌音乐会现场

  • 一生情牵:为家国情怀与文化记忆留住根脉

“搜集、传唱、传承经典民歌,就是留住一份流淌着民族基因的文化记忆。”十多年来,任俊文怀揣这样的信念,一直执着地奔走于田野乡村、山川田岗,希望能搜集到更多原汁原味的民歌素材,希望记录更多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家的足迹,从而保留更多源自故土乡野的声音。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音乐文化素养的积淀就有多丰厚!”这十几年来,任俊文用摄像机、照相机,采风录制了祁太秧歌“香蛮旦”王效端先生、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河曲民歌传承人辛礼生先生、“活着的阿炳”左权盲人宣传队等诸多民间艺人的影音像资料,累计数百小时。

任俊文还记得,当他走进“太谷秧歌的活字典”——王效端先生家中进行采风时,王效端先生紧紧握住他的手,像见到阔别多年的亲人,80多岁的老人一边悄悄拭泪,一边嘴里还一直念叨着:“来了,就好!来了,就好……”得知任俊文要给自己录像,王效端先生很认真地把攒了多年不舍得穿的衣服拿出来穿上。两人促膝坐在炕头上,连续三个小时,先生一首接着一首唱,越唱越有劲,越唱声音越高亢……每次回想起当时的场景,任俊文都格外激动和感动,也对先生充满了敬意。

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在王效端先生家中

后来,任俊文将整理后的录像资料送到王效端先生家中,但先生家中的电器设备过于陈旧,不能播放录像资料。为了不让先生失望,任俊文立刻返回太原买了21寸彩色电视机、DVD 播放器、晋剧光碟等送到先生家中。当先生看到电视上播放着自己最本真、最忘我歌唱的画面时,又一次老泪纵横。任俊文先后四次访问王效端先生,记录下了他的所有代表性曲目,没想到这也成为这位民间艺术家最后的声音记录。

“老一代山西民歌手正在相继离去,他们的逝去,对山西文化界所带来的损失是不可估量的,他们带去了对社会、对历史、对人民、对生活、对土地的歌唱。”任俊文在感到痛惜的同时,更希望能加快步伐,为山西民歌记忆的留存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2004年5月,任俊文几经周折,促成韩运德老人前往中国音乐学院举办河曲民歌二人台讲座;近年来,多次邀请左权盲人宣传队在太原师范学院为学生现场表演,他自己还为宣传队多次捐资,帮他们添置演出服等;为河曲二人台学校的学员们赠寄葫芦丝;为河曲老艺人李有狮赠送助听器;策划完成“中国原生态民歌演唱家系列”之四《山西左权“羊倌歌王”》的唱片,帮助“羊倌歌王”石占明跻身国家级民歌演唱家序列……为了帮助更多的民间艺人,他对自己则格外“苛刻”。每次外出采风,他自己既是司机、摄影师、摄像师,也是美工、后期编辑制作,几乎一个人包揽了一个团队的活儿。累并快乐着,累并欣慰着,任俊文无怨无悔地坚守着、行走着……

任俊文:一位音乐人的“山西民歌情缘”

为左权盲人宣传队捐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