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任俊文

“人說山西好風光,地肥水美五穀香。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呂梁……”在前不久舉行的CCTV《傳唱中國》欄目山西選區揭牌儀式上,太原師範學院音樂系副教授任俊文以一曲悠揚的《人說山西好風光》對山西民歌進行解讀,贏得了現場陣陣喝彩。

作為此次CCTV《傳唱中國》山西選區的特邀顧問,任俊文有眾多頭銜——太原師範學院音樂系副教授、山西笛子學會會長、太原市政協委員,多年從事笛、簫、壎、葫蘆絲、巴烏等民族吹管樂器教學與研究;作為山西民歌的傳承者、傳播者,他多年來堅持致力於山西民歌民間採風蒐集整理工作,近年來更是榮譽等身,學生們稱他的《山西民歌賞析》課是最能享受山西民歌魅力的課程,有媒體更是為他冠以“歲月留聲機”的雅號……

他是一位普通的大學教師,他又是一位在民歌世界跋涉的行者。是什麼原因讓他在民歌的藝術海洋裡“醉”得深沉?是什麼力量促使他在傳承弘揚山西民歌之路上執著前行?“永遠充滿激情,永遠熱淚盈眶。”任俊文的回答步履鏗鏘。

  • 因愛結緣:“不能讓山西民歌成為流失的寶藏”

山西素有“民歌海洋”之美譽。作為中華民族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山西也是我國音樂發展較早的地區之一。山西民歌是一種非常古老的傳統民間藝術,向來以數量多、種類多、特色別具著稱。從堯天舜日時傳錄的《擊壤歌》《南風歌》,到《詩經》中的《魏風》《唐風》,到廣為傳唱的《走西口》《桃花紅杏花白》《想親親》等,其歷史源遠流長。山西一百多個縣,幾乎每個縣都有自己的民歌。一首首悠揚的曲調間,抒發著一代代鄉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與追求,體現著一方水土一方人的真摯情感與真實情懷。然而,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文化日漸豐富多元,民歌生存的土壤逐漸受到衝擊,再加上老一代民歌手相繼逝去、歌唱者銳減以及聽眾大面積流失等問題的出現,使得山西民歌的傳唱、傳承都成為值得關注的問題,也牽動著許多音樂人的心。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民歌失傳最快。特別是一個民間藝術家的消失,往往意味著一個民歌博物館的消失。”2002年,畢業留校任教四年之後,任俊文前往中國音樂學院繼續深造。在音樂學習研究的專業殿堂裡,面對眾多音樂界“大咖”,他演唱的山西民歌受到了老師們極大的關注和肯定,這給了一直熱愛山西民歌的任俊文很大的信心,也更加激發起他對山西民間音樂的自豪感,以及弘揚民間音樂文化的責任感與使命感。從此,任俊文的音樂生涯中便多了一個角色——山西民歌的蒐集者、傳承者與傳播者。

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任俊文向劉改魚老師請教民歌唱法

一份抉擇,也是一場情緣,到如今已經整整堅持了15年。但是他依然無悔,並且還會堅定地行走下去。

  • 播撒火種:讓經典民間音樂浸潤眾多心靈

一個焦點,可以發散出無數條射線。任俊文,就好似這樣一個點,他讓山西民歌的傳承和傳播,擁有了更多的空間和可能。走進校園、走進劇場……山西民歌悠長的曲調,彷彿一點點穿透歲月的簾幕,融匯故土家國的深情,緩緩浸潤更多的心靈。

2005年,任俊文在太原師範學院音樂系首開《山西民歌賞析》課,希望為更多年輕學子提供民間音樂的浸潤,也希望這些未來將要從事教育工作的學生能夠將民間藝術的精髓一代代傳承下去。這門課首開先河,讓以山西民歌為主題的專題課程正式進入山西省高校藝術學科。後來因為反響熱烈、廣受好評,學校將其作為“公共選修課”同時向全院20多個系開設。《山西民歌賞析》課也成為任俊文傳承和傳播山西民歌的重要窗口之一。

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山西民歌賞析》講座現場

課堂上,任俊文不僅為學生介紹山西民歌的源遠流長,民歌的基本知識和演唱技巧,而且還自發邀請了山西民歌界的許多民間藝術家,如劉改魚、賈德義、石佔明、劉海平等親臨現場給學生授課百餘次,讓學生在與民間藝術家面對面的賞析中,感受體悟中國傳統民間藝術的魅力。因為在任俊文看來,“學習民歌很多時候在於引導,只有真正接觸原汁原味的民歌,大家才有機會去了解並且喜歡上中國的傳統音樂。”這也成為這門課程的一大亮點。

這樣的課程也在很多學生心中播下了傳承傳播民間音樂文化的種子。學生們說,“任老師講的《山西民歌賞析》課,激發了我們對中華優秀傳統音樂文化的學習熱情,提升了我們的民族自豪感和對家鄉音樂的熱愛。”他們看到了任俊文老師的努力與付出,也希望能夠將這份力量繼續延續與傳遞下去。

為了讓山西民歌的曲調傳唱得更加悠遠,在由山西省教育廳主辦的 “高雅藝術進校園” 2016、2017年度系列活動中,任俊文應邀作為主講人在太原各大高校共開展了17場“山西民歌賞析音樂會”專場演出,使更多的學生在一場場民歌盛宴中得到浸潤和滋養。

民間音樂源自民間、來自生活,傾訴著不同時代的人們所經歷的喜怒哀樂,承載著一份綿延不絕的鄉情鄉韻。但是,如何讓這些經典的民間音樂走進現代人的世界、融入普通大眾的生活?

2017年7月28日,一場晉韻十足的長風之夜《人說山西好風光》大型民歌音樂會在山西大劇院隆重上演,任俊文及眾多民間藝術家們所演唱的《小親圪蛋》《桃花紅杏花白》《走西口》等山西經典民歌,吸引了跨越不同年齡、不同行業的千餘名觀眾的熱情回應。這也讓任俊文格外欣慰,使他更加堅定了自己傳承、弘揚民間音樂文化的目標與方向。

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長風之夜《人說山西好風光》大型民歌音樂會現場

  • 一生情牽:為家國情懷與文化記憶留住根脈

“蒐集、傳唱、傳承經典民歌,就是留住一份流淌著民族基因的文化記憶。”十多年來,任俊文懷揣這樣的信念,一直執著地奔走于田野鄉村、山川田崗,希望能蒐集到更多原汁原味的民歌素材,希望記錄更多原生態的民間藝術家的足跡,從而保留更多源自故土鄉野的聲音。

“腳下沾有多少泥土,音樂文化素養的積澱就有多豐厚!”這十幾年來,任俊文用攝像機、照相機,采風錄制了祁太秧歌“香蠻旦”王效端先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曲民歌傳承人辛禮生先生、“活著的阿炳”左權盲人宣傳隊等諸多民間藝人的影音像資料,累計數百小時。

任俊文還記得,當他走進“太谷秧歌的活字典”——王效端先生家中進行採風時,王效端先生緊緊握住他的手,像見到闊別多年的親人,80多歲的老人一邊悄悄拭淚,一邊嘴裡還一直唸叨著:“來了,就好!來了,就好……”得知任俊文要給自己錄像,王效端先生很認真地把攢了多年不捨得穿的衣服拿出來穿上。兩人促膝坐在炕頭上,連續三個小時,先生一首接著一首唱,越唱越有勁,越唱聲音越高亢……每次回想起當時的場景,任俊文都格外激動和感動,也對先生充滿了敬意。

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在王效端先生家中

後來,任俊文將整理後的錄像資料送到王效端先生家中,但先生家中的電器設備過於陳舊,不能播放錄像資料。為了不讓先生失望,任俊文立刻返回太原買了21寸彩色電視機、DVD 播放器、晉劇光碟等送到先生家中。當先生看到電視上播放著自己最本真、最忘我歌唱的畫面時,又一次老淚縱橫。任俊文先後四次訪問王效端先生,記錄下了他的所有代表性曲目,沒想到這也成為這位民間藝術家最後的聲音記錄。

“老一代山西民歌手正在相繼離去,他們的逝去,對山西文化界所帶來的損失是不可估量的,他們帶去了對社會、對歷史、對人民、對生活、對土地的歌唱。”任俊文在感到痛惜的同時,更希望能加快步伐,為山西民歌記憶的留存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努力。

這樣的故事還有很多。2004年5月,任俊文幾經周折,促成韓運德老人前往中國音樂學院舉辦河曲民歌二人臺講座;近年來,多次邀請左權盲人宣傳隊在太原師範學院為學生現場表演,他自己還為宣傳隊多次捐資,幫他們添置演出服等;為河曲二人臺學校的學員們贈寄葫蘆絲;為河曲老藝人李有獅贈送助聽器;策劃完成“中國原生態民歌演唱家系列”之四《山西左權“羊倌歌王”》的唱片,幫助“羊倌歌王”石佔明躋身國家級民歌演唱家序列……為了幫助更多的民間藝人,他對自己則格外“苛刻”。每次外出採風,他自己既是司機、攝影師、攝像師,也是美工、後期編輯製作,幾乎一個人包攬了一個團隊的活兒。累並快樂著,累並欣慰著,任俊文無怨無悔地堅守著、行走著……

任俊文:一位音樂人的“山西民歌情緣”

為左權盲人宣傳隊捐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