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內疚感」綁架的媽媽:真的不是你不好!

我發現自從當媽媽以後,內疚感開始經常光顧自己。

其實從準媽媽時就有苗頭了:

「哎呀,這早孕都過去3個月了,才知道要吃葉酸……看我這個糊塗媽……」

「最近連續加班,差點先兆流產了……我幹嘛這麼拼啊……」

月子裡這種感覺達到了頂峰。若是有過下奶不順或者別人抱沒事自己一抱娃就哭的新媽媽,一定都有過內疚到無力的時刻,擁抱一下,暫且不表。

產假過後,內疚感似乎開始變為職場媽媽的專有感受。孩子小的時候,睡覺時間長,我早7點離家晚9點回家,孩子的眼睛都是閉著的。時間長了,就會想:「她哭的時候會叫媽媽嗎?她叫的那個『媽媽』是我嗎?」

有段時間流行做寶寶成長紀念冊,我知道別人的娃是某年某月某日某時某地笑出了聲音,卻不知道自己的娃是什麼時候扶著桌子站起來、邁出了直立行走第一步的。

後來每到週一上班和出差時刻,娃都會衝過來抱住大腿,嚎啕大哭,上演「為什麼愛我還要離開我」的苦情戲。我這當媽的心裡真是又著急又心疼。

如此種種,思前想後,我終於決定挪開阻擋我和寶寶在一起的最大障礙——「工作」。 我全職在家了,可以和寶寶24小時在一起,內心暗自鬆了口氣:這下可不會再內疚了吧?!

沒想到,從此家庭變成了「公司」,老公是董事長,孩子是CEO。而我,則開啟「全職」生涯——保姆+廚師+司機+護士+老師+理財師……偶爾請假,永不辭職。每項職能都設有隱形KPI,稍有差池,內疚感就找上門。

被“內疚感”綁架的媽媽:真的不是你不好!

比如我體驗過一些美好的早晨:

陽臺上的衣服在風中散發著洗衣液的馨香,打理過的木地板在晨曦中閃著讓人心動的微光。靠墊都一個個飽滿地挺立在沙發上,玩具和繪本都回到了抽屜裡。鞋櫃上的媽咪包已經裝好,一會出門遛娃時拎上就能走。廚房裡,雜糧粥在電飯煲裡冒著熱氣;包子玉米在蒸鍋裡等待;裡面還墩著一碗黃燦燦的土雞蛋羹。連午飯需要的食材都準備妥當了。青菜在筐裡瀝水;西紅柿已經燙好去了皮,和拌好的生肉絲一起放在了冰箱……這就意味著,中午,在飢餓的娃看完第3集《小豬佩奇》後,就可以坐到餐桌上開始吃西紅柿肉絲青菜面了。雞蛋羹還有5分鐘就好,已經洗漱換裝好的我,帶著愛意溫柔叫寶貝起床,哼一首《美好的未來》,輕輕脫下她的睡袋換上衣服。我抱娃出臥室門,正碰上洗漱好笑意盈盈的老公,我們一起親娃,來個「三明治」吻。

但是!我經歷更多的是這樣的早晨:

我猛一睜眼,窗簾透過的陽光已經很強烈了——壞了,時間不早了。我趕緊起床,要洗的衣服先泡上,小跑去廚房。這邊正揮刀剁著玉米呢,那邊娃就開始哇哇哭,跟裝了「媽媽不在」探測器似的。我再小跑進臥室,手已經在衣服上抹過了,抱過娃,稍微哄哄,馬上塞給還在倒頭睡的老公。回過頭玉米丟進鍋裡,上層架上篦子放上包子,我再去搓兩把衣服,丟進洗衣機,按上鈕(經常忘,晚上一看還以為衣服又幹了)。

這時娃「噔噔噔」跑了出來,裸著,爸爸拿著衣服追,哈欠連天。我深呼吸幾下,從老公手裡接過衣服,抓住小娃放在腿上,膩歪一會再講個笑話,哄小爺穿好衣服。突然想起火上還有一口鍋,我跳起來——還好娃沒掉,衝進廚房關火。哎呀,雞蛋羹又老了,縮得皺巴巴的。這邊伺候著小爺吃飯,洗漱完的老公也坐過來,匆匆吃著飯。我說:「今天你能不能晚點走,哄下娃,我好……」老公一抹嘴背上包,走了。「早上有會! 」話音傳來,人都走到了門外的電梯間。

我看著一地玩具繪本沙發墊子,正發著呆,吃完飯的小娃已經不知啥時候站到門口,大叫該出去玩了。我這才發現自己還穿著睡衣,蓬頭垢面,還好老公一早上都沒正經看我一眼。都來不及喘口氣,心裡的內疚感就在說:「看你,又沒安排好!」

可我沒有時間去細想、去體會,甚至很多時候我都意識不到這個聲音。我得馬上收拾好,帶孩子出去玩。不然時間長了,孩子不斷的催促和等待,會讓我的內疚感越來越大。真的崩不住了,我會直接喝斥「催什麼催」!娃飛揚的小臉一下耷拉下來,看得我又開始怪自己:「是你沒弄好,還兇小孩子……」

被“內疚感”綁架的媽媽:真的不是你不好!

有了二寶以後,引發「內疚」這種情緒的點就更多了。年齡放在那裡,精力體力跟不上了吧?老大的需求和老二的需求不一樣,你都要不斷切換頻道滿足吧?老大和老二之間出現衝突,你怎麼辦?被這多出來的事情分去那麼多本來就不多的精力,你和老公的關係怎麼辦?你把自己又放在哪裡?……

所以對於全職媽媽來說,內疚感不是沒有了,而是沒有時間,也沒有切換的空間可以內疚。那個內疚感,在飛速旋轉的日常中,從一整塊壓成了細碎的一點一點。媽媽的存在感,也從一整個,碾成了細碎的一點一點。內疚感無時無刻都會跑出來,一點一點累積,直到壓倒那個本來就只有一點點存在的媽媽。

如果說職場媽媽還有一個「回到家裡」的解決方案,那麼全職媽媽已經在家裡了,還可以退到哪裡去呢?

我一開始聽不見內疚感的聲音。驕傲的我也不允許自己有內疚的機會。想當年在職場,再難的關鍵人物也搞定了,再緊迫逼人的項目也按時上馬了,家裡這些鐘點工都能做的事情,怎麼會做不好?!

我曾經經歷的美好早晨,KPI一樣懸在心頭,勒令我每天都在自我審核。每每堅持幾天後,肯定會因為放鬆晚睡,我又過上了忙亂的一天。有一度我覺得自己總是不斷努力又不斷挫敗,好像不斷滾石頭上坡的西西弗斯,命運裡寫滿了無力。

這種時候,身邊的人稍微「配合」一下,一場口角和爭執是分分鐘就能上演。比如,自己的媽媽插進來說句「這樣做不對」,你那原生家庭的傷口就開始流血;婆婆說句「其實你可以這樣」,你一句話懟回去,倆人開始婆媳拉鋸戰;如果老公正好也在抱怨,那好了,星球大戰就爆發了。爭到後面,我有時會一把鼻涕一把淚開始哭訴:「你就是覺得我在家待著沒有用也沒有價值,簡單的事情也做不好,還老要你幫忙。我帶不好孩子,做不好家務,和老人也處不來……我怎麼那麼差勁呢?」

「我怎麼那麼差勁呢?」說出這句話的時候,我自己都驚呆了,這還是過去意氣風發的我嗎?

現在想起來,那個發現自己很慫的時刻,其實是個關鍵點。如果順勢認慫,卸下勁兒來,後面就順了。如果就是不認慫,後面就繼續這麼擰巴著。直到有一天早上,我看見我的女兒,和我一樣「擰巴」,使我真的開始認真思考隨著內疚感而來的負面。

被“內疚感”綁架的媽媽:真的不是你不好!

女兒已經從一個肉乎乎的小團團,長成了一個瘦長的小學生,我會有意識讓她分擔一些家務。那天早晨,我盛好弟弟的粥,讓她端到餐桌上。那是個不鏽鋼碗,沒有隔熱的抓手,女兒用手提著碗,剛轉身走了1步,就被熱氣燻得一下鬆了手。我回頭一看,湯湯水水灑滿了餐廳的地面,心頭頓時烏雲密佈。女兒立在我旁邊,小心翼翼地瞥了我一眼,沒有動。婆婆馬上拿著抹布開始擦地,說:「沒事沒事,誰都會犯錯。」女兒不領情地哼唧:「不要你說! 」我的火氣壓著一半洩一半:「那你自己來收拾啊!」女兒怏怏地扯了張廚房紙巾,一點點蹭著地面,小雞啄米一樣,估計飯涼透了也擦不完。婆婆這時很快就幫著擦好了地面。女兒就站在廚房門邊,眼睛紅紅的,什麼也不說,兩隻手絞著紙巾。

我定神看了她一眼,心裡還是生氣,走到浴室洗衣服去了。我心裡有無數想要訓斥她的話,比如:「都這麼大的人了,連個碗都不會端!」「太燙不會想辦法呀?笨死了! 」可是這些話也都沒有說出口,憋著勁,使勁地絞著衣服。

一水一水的漂洗倒是讓我的憤怒也漸漸褪了色,「其實是多大的事情呢?昨天3歲的弟弟吃著西瓜就尿在地板上了,我還連連說沒事呢。」我心裡開始反思。

晚上家裡安靜下來,我還在想女兒那個紅著眼睛不說話的樣子。做了錯事,她心裡一定很內疚吧,那她為什麼不跟我說呢?我給了她認錯的機會嗎?如果她跟我認了錯,我會原諒她嗎?還是會更猛烈地批評她?

想著想著,我突然覺得那個場景好熟悉。記憶中也有一個6,7歲的小女孩,兩根牛角小辮耷拉著,大氣不敢出。她把沒吃完的油餅偷偷丟在了沙發後面。爸爸非常生氣,「浪費糧食」、「不誠實」、「自欺欺人」……一個個標籤像石頭一樣砸過來,把越縮越小的小女孩埋了起來。

那個小女孩就是我。

我的眼淚慢慢流下來,不知是為自己還是為我的女兒。

我輕輕問自己:

「把沒有吃完的油餅偷偷扔掉,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嗎?」

「不是。」

「打翻碗灑了一地粥,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嗎?」

「不是。」

「那晚上睡晚了,早上一片忙亂,是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嗎?」

我頓了頓:「不是。我又不是機器,怎麼可能天天同一個點睡,同一個點醒?」

我意識到,在那個生氣裡,錯誤被無限地誇大了,以至於一點點失誤在我心裡,就像小偷和劫匪一樣,活該被抓起來被內疚感凌遲。同時在那個生氣裡,犯錯的人也被無限地縮小了,接近於消失。可我不想消失,所以不能承認自己真的那麼差勁。這種對內疚既認同又抗拒的矛盾模式,像漩渦一樣,把我陷了進去。我無法脫身,更無法行動。

「看見」這些的時候,我突然靜了下來。我聽見窗外蛙鳴陣陣,汽車在積著雨水的地面飛馳而過的聲音,還有自己的心跳。我從末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己在這個世界的存在。我走到女兒床邊,她已經睡著了。我看著她,彷彿她還是那幾個月大總是在睡覺的小嬰兒。在我常常被自己的情緒吞噬的那些日子裡,我真的看見她了嗎?全職,是我的需要還是她的需要?這些年,到底是我在陪伴她還是她在陪伴我?

我就這樣看著她,想了很久,然後輕輕在耳邊對她說,也對自己說:「對不起。我愛你。」

被“內疚感”綁架的媽媽:真的不是你不好!

最意想不到的是,內疚還能讓我發現未知的自己。有一天,中午菜燒多了,晚上我加熱了一會兒就端上了桌。喊了好幾次「開飯」,一個人也沒有圍過來。我當下就怒了:「沒有做新鮮菜,就不來吃飯了啊?!」話一出口,我就明白了。這個「怒」,是我把沒有說出口的內疚變成了對家人的責備。

其實現在,我還是會內疚,但是它不會困住我太久,我會很快意識到它,然後選擇是說出來還是再給自己一點時間。

我發現,職場有一套比較統一的計量標準,個人做得好和做得不好的地方都會被看到並記錄下來,作為改進或者升遷的依據。但是家庭這個「公司」裡,全職媽媽的付出和成果其實沒有一個統一的計量標準和升遷途徑,一切評價皆在內心。如果一定要樹立一個外在的標準來確認自己的位置和價值,那全職媽媽們一定會常常覺得「吃力不討好」。

走過無數困惑和痛苦,我慢慢發現背後的禮物:通往自由,通往愛。彼時,「職場媽媽」還是「全職媽媽」就不再是個二選一的命題。因為每個媽媽,無論工作與否,都願意給自己愛和自由,也把這份禮物,送給自己的愛人和孩子,代代相傳。

內疚感是一種感覺,就像從高處落下,一定會有「失重感」一樣,那是身體內部一種根深蒂固的反應,難以克服,但不必被它牽著鼻子走。

世界上總有不完美,也總有懷疑自己做錯事的時候,你不可能真的擺脫這種懷疑,只要知道會有這種感覺,接受它的存在,繼續做自己要做的事。

對於這件事,你可以在下方評論區留下你的看法,一方面看看有多少人和你的是一樣的!另外一方面編會選擇一些大家的留言進行回覆。對性如果你覺得準的記得給小編一個贊哦!謝謝大家的觀看!也可以轉發和收藏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