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嘉活佛「五處」之一的黃廟廣化寺

廣化寺坐落在臺懷鎮營坊村北端,北鄰五臺山尼眾律學院普壽寺,面迎臺懷寺廟群,東面舉目就是俊拔秀麗的黛螺頂,西面遙對著金碧輝煌的菩薩頂。發源於北臺,東臺的清水河,伏在左右兩邊的低處,清流譁然低唱,彷彿把一部深奧的經文從古唸到現在。廣化寺踞坐在這麼一處地方,依偎著山中的青嵐和霧靄,顯得異常安詳寧靜,是五臺山的一處歷史久遠,從昔日的華嚴道場,轉而成為章嘉活佛“五處”之一的黃廟。

章嘉活佛“五處”之一的黃廟廣化寺

據有關史籍記載,宋代是五臺山華嚴宗盛行的一個時期,其特色就是倡導禪教一致,出現了時稱華嚴中興之祖淨源法師為首的一批高僧。廣化寺作為弘揚華嚴宗的一個主要道場,當時的寺名為廣華寺,就是取廣弘華嚴之意。可見,廣化寺在那時,就塗上了非常可觀的歷史文化底色。

章嘉活佛“五處”之一的黃廟廣化寺

清朝時,廣化寺迎來了又一次的輝煌,堂堂正正成為章嘉活佛的“五處”之一。當時五臺山的黃教,備受清朝諸帝青睞,特別是主持內蒙四十九旗、青海二十九旗教化的章嘉一支黃教。因此,累代章嘉活佛尤受帝王們的尊崇,章嘉呼圖克圖在五臺山初駐錫鎮海寺外,另劃出善財洞,廣化寺,普樂院,文殊寺、金剛窟五寺讓其管理,故稱為佛爺五處。做為佛爺五處之一的一處黃教道場,據說香火十分旺盛,僧人多時達百餘人,舉辦法會,誦經唱唸,佛樂浩蕩。

章嘉活佛“五處”之一的黃廟廣化寺

廣化寺傳說在北魏時就有建築,但那些陳跡已隨風化去。現在存於後院的,有北宋元豐年間(1080)的八角亭閣式石幢塔,可說是廣化寺滄桑的歷史見證。這個高有三米的石塔經幢,通身有青石雕就,下面的束腰須彌座上,鐫有龍、獅、虎、鹿神獸,韻味野拙高古。幢身的一面,刻有一部陀羅尼經咒,已被風雨扶疏的依稀可辨。幢身正面,則刻著十個工整大字:“宋故金壇郎十宮德之塔”字體似為痩金書,剛勁有力。這一華美典雅的石幢塔,雕刻的十分考究,若從歷史和藝術的角度看,他不失為廣化寺至為珍貴的文物遺存。其實他的價值,還從另一個側面,透射出了五臺山佛教文化的時代特徵


分享到:


相關文章: